王陽明生平
王守仁(1472~1529),餘姚(今浙江省餘姚市)人。幼名雲,字伯安;因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後人稱王陽明;諫文成。王守仁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不僅是明朝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還是軍事家;精通儒、釋、道三教,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曾受封為新建伯,後來被追封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日本、朝鮮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
明憲宗成化年間,王陽明生於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父王華。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王華中了狀元,王陽明就隨父移居北京。 《明史》載,王陽明出生時王華為其取名為王雲,但五歲了還不會說話。一位高僧要王華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了,王陽明這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陽明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騎、射、兵法日趨精通。
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王陽明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明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
遠謪貴州,龍場悟道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諦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現為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途中被劉瑾派人追殺,他機智地化險為夷。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地處偏遠地帶,物產不豐富,苗、僚雜居。王陽明生活在一個寧靜而條件艱苦的環境中,歷年來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有一天半夜裡,他突然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認為人的內心自然包含世界運作的規則(心即理),認識到聖人的光明品質人人都具備,這個光明品質就是良知,想從外面的事物尋找良知是錯誤的。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文治武功,輝煌功業正德
十二年(1517),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築寨,自建軍隊,民變範圍迅速擴至方圓近千里。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禦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陽明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三月,抵達江西蒞任,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陽明上奏請求朝廷允準招安,明廷恩準。十月,王陽明攻破實力最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並會師於左溪。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並攻破藍天鳳部。
王陽明將去福建剿匪時,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王陽明積極備戰,發出討賊檄文,公佈寧王的罪狀,先用反間計使寧王不敢攻打南京,乘機做好防守南京的準備。寧王無奈,只得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陽明調集八萬大軍,對外號稱三十萬,轉而攻克南昌,再回擊救援南昌的寧王大軍,設伏兵分割擊敗寧王大軍,寧王潰逃。王陽明直追至南康,仿效赤壁之戰,火燒寧王的大船方陣。寧王旗艦擱淺,只好乘小船逃走,途中被抓走。王守仁用三十五天時間全面平息寧王之亂,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功高遭忌,回鄉講學
王陽明屢建奇功,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廣收門徒,宣講「王學」。反對朱熹透過事事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 ,「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故明「本心」則明「天理」。王陽明經歷過百死千難中的人生,在五十歲時發表「致良知」的宣言:「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人人有個判斷是非善惡的自家標準。王陽明死後,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稱為王門七派。
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兩廣役後,王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歸途中,他經過江西大餘靈巖寺。他在寺中各處遊歷,進入寺中一位祖師圓寂的房間,只見圓寂老僧的容貌與自己一模一樣,並在書案上發現一張字簽:「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