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年幼喪父,經過母親的悉心教導後幡然醒悟,後來成長為一代大思想家,被後人譽為儒家亞聖,成為千百年來文人的楷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孟子祖上卻有不光彩的一頁,他的祖上是魯國國君之子,曾經連殺兩位國君,由於罪行過大,始祖名字還成為後世內亂者的代名詞。
魯國是個犯嫌、又悲催的國家,犯嫌的原因在於魯國掌握歷史書寫權,代周天子寫史,所以看誰不順眼,就抹黑其兩句,將其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悲催的原因在於,魯國只是一個小國,身旁就是強大的齊國,導致它經常被齊國欺負。
春秋前期,魯桓公娶了貌美如花的文姜,但文姜早與同父異母兄長齊襄公有私通,因此魯桓公得到了文薑的人,卻得不到文薑的心。一次,魯桓公攜妻文姜訪問齊國,齊襄公又與文姜私通,魯桓公獲悉後勃然大怒,把文姜訓斥了一頓,於是齊襄公一不做二不休,將他灌醉之後派人勒死了他。
面對強大的齊國,魯國人只能自認倒霉,之後魯桓公長子姬同繼位,史稱“魯莊公”。但魯莊公繼位時,三個同父兄弟都是卿大夫,即仲孫氏慶父、叔孫氏叔牙和季孫氏季友,他們共同輔佐魯莊公。
古代兄弟排行次序為:伯(孟)、 仲、 叔、 季,伯代表嫡長子,孟代表庶長子。當時,男子20歲時冠禮取字,結構為“排行+私名+甫”,其中“甫”通“父”,所以可以看到史書上的“伯某父”、“仲某父”等稱呼。
魯莊公是一代英主,重用曹劌,一度打敗宿敵齊國(曹劌論戰),但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卻沒有處理好。
依照魯國的繼承製度,嫡長子繼承王位,但如果沒有嫡子的話,王位就可由順位弟弟來繼承。問題在於,魯莊公正妻哀姜(齊國國君之女)未育,哀姜妹妹叔姜有廬子公子啟,寵妃孟任有子公子斑,此外還有一個不受重視的公子申,而魯莊公喜歡公子斑、不喜歡公子啟,於是就想安排個庶子公子斑當繼承人。由於公子啟是哀姜妹妹之子,如果魯莊公傳位於他,那麼公子啟不僅能得到哀薑的支持,還能得到齊國鼎立支持,地位將比較穩固。但孟任是魯國大夫黨氏的女兒,身世背景相對較差,而魯國傳承製度是沒有嫡子的話,王位可以由順位弟弟慶父繼承,因此傳位於公子斑,極有可能引起內亂。
為了確保公子斑繼位,魯莊公試探了三弟叔牙與四弟季友,叔牙認為理應由慶父繼承,季友認為由公子斑繼承。為了避免叔牙與慶父勾結,在魯莊公的授意下,季友以叔牙家人為要挾,便毒死了叔牙。
魯莊公過世後,季友扶持公子斑即位。慶父很不甘心,就與老情人哀姜密謀,兩人準備暗殺公子斑。當時,剛好一個叫「犖(luò)因」的馬夫調戲公子斑喜愛的侍女,遭到公子斑的鞭打而懷恨在心,於是慶父唆使犖因在魯莊公喪期刺殺了公子斑。
莊公剛死,新君又死,慶父為了避嫌,就擁立叔姜之子、八歲的公子啟為君,史稱“魯閔公”。之後不久,慶父覺得公子啟是個妨礙,準備將他殺了自己做國君。當時,齊國使者向齊桓公匯報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儘管齊桓公是魯閔公的舅爺,但正處於爭霸、做諸侯楷模的時期,他也不能無緣無故的殺死其他諸侯國的大臣,於是只能支持魯閔公治國,並讓季友擔任國相。
然而第二年,慶父忍不住了,指使一個叫「齮」的人襲殺了魯閔公,準備自立為君。看到兩任君主都被刺殺,季友趁亂帶著公子申(魯莊公庶子)逃到鄒國(今山東鄒縣),同時發布討逆檄文,號召國人殺死慶父,擁立姬申。之後,國人響應號召,慶父非常害怕,就逃到了莒國。姬申(魯僖公)繼位後,季友買通了莒國,慶父在途中自殺而死,但家族得以保存。
由於慶父禍亂朝綱,一連殺了兩個君主,所以常把製造內亂的人比作為“慶父”,成語“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即源於此。
那麼,慶父是仲孫氏,照理是排行第二,他的後代又如何成為孟姓呢?
原來,慶父實際上是庶長子,按次序應該是“孟”,但因為姬同(魯莊公)是國君,為表示君大於臣,所以自稱“仲”——老二。歷代註釋指出,《春秋》中慶父自稱“仲氏”,但實際上當時人們都稱“仲氏”為“孟氏”。等到魯莊公、慶父都去世之後,後代又恢復了原本稱呼,慶父之子不叫仲孫敖,而叫孟孫敖,諡號為“孟穆伯”。春秋晚期的一段時間,其後代以“仲孫”為姓,但諡號都是“孟”字開頭。因此,孟姓之祖是慶父之子孟孫傲,孟子是慶父第十二代傳人。
戰國時期,孟孫氏衰落,孟子先人從魯國遷徙到了鄒國,但到了鄒國後,這一支還是不斷的衰敗,而清貧的生活卻造就了偉大的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