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作為近期在央視熱播的主旋律連續劇《大決戰》,更是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普遍關注和好評。
其中,在第30集,蔣介石的心腹「謀臣」陳布雷,在一次勸諫蔣介石與共產黨和談之後,遭到了蔣介石的呵斥,在絕望之下,於所中服毒自殺了 。
這位陳布雷在劇中,是由八一製片廠的“老戲骨”趙曉明飾演的。翻開歷史上陳布雷的老照片,我們會發現趙曉明所飾演的陳布雷,與其本人到是有幾分神似,特別是臉上的兩條深深的法令紋,更是增加了幾分傳神。
趙曉明在劇中,把陳布雷臨死之前,對國民黨政府的絕望和對蔣介石的失望,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從心理活動到每個肢體表情,都讓觀眾能夠體會到,在他吞服掉過量的安眠藥之後,躺在床上,等待死神降臨那一刻,心情是如何的複雜。
其實,單從情節的衝突角度來說,無非就是這個作為「謀士」的陳布雷,在深刻分析了戰場形勢之後,給他的「主子」蔣介石提出了一個合理化建議。
不過這個建議,對於蔣介石來說,可能是無法接受的,所以對陳布雷先生的態度也不是很好,受了「委屈」的陳布雷,「一氣之下」才選擇了回家喝藥自殺。
故事情節是這樣沒錯,但裡面所包含的問題,和導演想要說明的道理,卻不是這麼簡單的。
首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歷史上真實的陳布雷是個怎樣的人。
陳布雷,浙江慈溪人,1948年11月13日在寓所中自盡身亡,這天距離他58歲生日相距不到兩天。
他本名陳訓恩,字彥及,布雷為其筆名,年輕時就以才華橫溢著稱,20多歲時便在報刊媒體行業嶄露頭角。
1927年他便加入了國民黨,並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陳布雷是中國傳統的知識認知,雖然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禮,但骨子裡仍留存著舊時代儒生的固有觀念。
在接受蔣介石的重用之後,陳布雷歷任浙江省政府秘書長、教育廳廳長、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蔣介石侍從室主任、國民黨中央宣部副部長、國民黨中央委員、國府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職務。
所以在陳布雷的舊觀念裡,蔣介石如此看中他,重用他,對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作為“士”,也必將對“主公蔣大總統”湧泉相報,“為知己者死而後已」才算全了他的「忠義」之心。
陳布雷的這種「忠義」無可厚非,但他的限制就在於,並不能分辨這個「主公」是不是真的值得他這樣對待。
與這種「愚忠」相對的,在陳布雷的世界觀裡面,也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在陳布雷為國民黨服務的這幾十年裡,並沒有任何的貪腐行為,而是一心要把這個政府建設好,把這個國家管理好。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所以,政府必特別謹慎,以臨此大事,全國國民亦必須嚴肅沉著,準備自衛…”
這段話便是摘自抗日戰爭初期,蔣介石的那篇著名的講演稿,這篇講演稿的字裡行間,盡是鼓勵全國人民齊心抗日,同仇敵愾、驅逐外虜的慷慨決心。
而這篇講演稿的真正作者,就是陳布雷。當時陳布雷正是蔣介石的秘書,負責為他「捉刀代筆」。而陳布雷其人,更是與他筆下的文章一般,為人諜愾無私、為政廉潔自重。
抗日戰爭之後,這樣正直的陳布雷,愈發的對國民黨政府內部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感到不滿和擔憂。他曾經這樣與家人說過,“一待國家太平無事,即當擺脫政務,重回新聞記者之崗位,專以文章報國”,而且也從不允許自己的子女將來長大後從政。
直到大決戰打響之後,遼沈戰役很快結束,11月9日東北方宣布解放。平津和淮海兩處戰場的情況同樣對國民黨不利,在這樣內外交困的處境之下,陳布雷找到了蔣介石,希望能在最後關頭,讓蔣介石放棄內戰,與共產黨進行和談。
可是,當他遭到蔣介石的無理指責之後,知道他的「蔣大總統」已經無可救藥了,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政府已經爛到根子了,這樣的政府是不可能成為中國的救星,不可能帶領數億同胞崛起於世界的東方的。
其實,陳布雷的思想中是有著進步性的,他可以選擇離開國民黨、離開蔣介石,然後在共產黨建立的新中國裡,重操舊業,在新聞業中,繼續為這個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陳布雷腦中的舊知識分子思想卻羈絆著他,讓他不能拋棄那個曾經對他有「知遇之恩」的蔣介石。 新舊思想對他世界觀的撕扯,對國民黨政府的絕望,對蔣介石的失望,讓充滿報國情懷的陳布雷最終選擇了自殺,並藉此來對腐敗的國民黨政府,作出了他最後的控訴和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