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中的「透明人」曾鞏,你了解嗎?

2024-12-22曾鞏

曾鞏

曾鞏

能位列“唐宋八大家”,卻又像個“透明人”。為啥呢?這個人到底有啥本事呢?

古文人眼中的“奇才”,今世人遺忘的“名人”

曾鞏在民國以前的封建時代裡,是文學領域公認的“作文大神”,揮筆的能力絕對是一流水平。只不過到了民國以後,他卻逐漸遭遇冷落。

曾鞏出生在1019年。他生活的年代正值北宋中期的繁榮時期,文學藝術領域高人輩出。

那時候,歐陽修是北宋文學界公認的第一把交椅,是無冕的“文協主席”。在後世對“唐宋八大家”的排名中,他也僅在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之後,位列第三。而“八大家”的後五位,要么是他的弟子,要么深受他的提攜。

歐陽修為了文學事業能夠長江後浪推前浪,也曾積極選拔接替自己“文壇泰斗”地位的人。

最開始,歐陽修就相中了曾鞏。

那時候,曾鞏還是個遠離官場的「嫩仔」。雖然沒有功名,但文章寫的好,歐陽修每次讀他的文章都激動得拍大腿。

歐陽修曾誇他:「我就看好曾鞏,別人都是麻雀,他才是鳳凰。別看我栽培的學生成百上千,但真正讓我喜歡的就只有曾鞏一個(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過吾門者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曾鞏歐陽修雕像

後來,歐陽修對曾鞏的愛,發展到了昏頭的地步。只要是見到難得一遇的好文章,他就下意識地認為是曾鞏寫的,以至於他曾把蘇遼、王安石的文章錯認為曾鞏寫的。

比如,1057年,身為中央高官(禮部,翰林學士)歐陽修主持科舉考試,當時的曾鞏、蘇軾等人就是考生。在後來批卷的時候,歐陽修讀到一篇好作文,喜歡的不得了,並打算把此文定為第一名(那時候就是密封閱卷,考官也很少違規看名字)。

但歐陽修又轉念一想:這麼好的文章,那肯定是我的學生曾鞏寫的,讓他拿第一,別人會說我徇私偏袒。

所以,為了避嫌,歐陽修將此文降了一個名次。但等到揭榜公佈成績的時候,才發現這篇文章原來是人家蘇軾寫的。

儘管歐陽修喜愛曾鞏的才華到了昏頭昏腦的地步,但不可否認的是,曾鞏確實文采卓絕。他弟弟曾肇曾描述人們對曾鞏文采的追捧,說:只要我哥一寫出文章,必定會變成暢銷書,大家都爭著搶著要先睹為快,快得不到一個月就能傳遍全國各地(所為文,落紙輒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唯恐得之晚也)。

這確實不是誇張的說法,曾鞏就是當年的“暢銷書作家”。

後來入閣為相的王安石也曾誇他:曾鞏說自己的作文是第二名,就沒有人敢說自己第一。他的文采就如滔滔江水、天上北斗(不見可敵;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就連蘇軾也對曾鞏佩服有加:大家不服不行,曾鞏那可是歐陽修老師最得意、最有才的學生,跟他比,我們都是弟弟(醉翁門下士,雜沓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蘇遼這麼說,當然是發自內心地佩服曾鞏的文采。但他有點太謙虛了。因為蘇遼本人正是後來擊敗曾鞏,奪得歐陽修「文協主席」地位的人。他絕不是「弟弟」。

曾鞏沒能成為文壇盟主,不是因為他能力弱,而是因為蘇軾太強了。

曾鞏蘇遼

歐陽修後來發掘蘇軾這個奇才之後,雖然略有痛心,但終究不得不承認:蘇東坡確實比自己的得意愛徒曾鞏出色。

經過權衡,歐陽老爺子最終還是把文壇盟主的交椅傳給了蘇軾。

但即便如此,後人對曾鞏的敬佩推崇也沒有減弱過。

南宋的理學大家朱熹對歐陽修、蘇氏三兄弟他們都不感冒,唯獨對曾鞏推崇備至,並致力於學習曾鞏的文法。朱熹還借助其名聲地位,大捧特捧曾鞏,稱他是自孟子以來的作文高手。

後世讀書人因為遵崇朱熹,因此也“愛屋及烏”地對曾鞏表示敬佩,以至於把曾鞏的行文風格當成了科舉中的“應考範文”之一。

對曾鞏的推崇一直持續到了民國。

到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後,曾鞏因為代表“過時”的“封建科舉式”的文章樣式,而逐漸受到冷落。

曾鞏曾鞏雕塑

萬幸的是,當代文學史學界對曾鞏的評價趨於客觀,對其文學造詣和貢獻也給予了肯定。

無論如何,曾鞏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雖然不為普通人所熟知,但他並非浪得虛名。

不以己悲的父兄,堅韌豁達的文人

曾鞏活著的時候,日子並不舒坦。

曾鞏是江西人,官宦家庭出身。他有1個哥哥、4個弟弟、9個妹妹。哥哥曾曄英年早逝,挺不幸。不過,曾鞏和4個弟弟比較爭氣,先後都考上了進士。妹妹們也比較“旺夫”,自己的老公也先後考上進士。

家族男丁全部都進入了高級公務員人才儲備隊伍,在外人看來,簡直是曾家的祖墳風水好的冒煙。

但是,人前輝煌的代價是背後不為人知的苦難。

曾鞏的父親曾易佔晚年被誣告而丟了官,長年在家,既沒有俸祿,也沒有灰色收入。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把家中的積蓄一點點耗盡。

好在曾老爺子家教有方,幾個兒子學習刻苦,尤其是曾鞏,很早就展現出文學天賦,打小就被稱為神童。這讓老父親看到了重振家族的希望。

1041年,曾鞏23歲。那一年,老父親曾易占帶著曾曄、曾鞏兄弟倆到京城參加科考,結果一敗塗地。

6年後,大哥曾曄已經不在人世,曾鞏隨父親再次進京應試,不料在途中父親染病身亡,而他們的盤纏也幾乎耗盡。

曾鞏悲痛不已,無心再參加科考。經過四處求助,最終帶著父親的靈柩返回了老家。

此後的10年時間裡,原本天資聰穎的曾鞏不再追求功名,作為家中男性頂樑柱的他,把全部精力用於照顧家人。

活著是第一位的,活不下去還考個什麼功名。

曾鞏要奉養繼母,還要撫養、教育4個弟弟和9個妹妹,哥哥曾曄過世後,留下的2個姪子和2個姪女。辛苦可想而知。

那段日子裡,曾鞏寫過一首名為《讀書》的詩,描繪了他面對生活困苦時的堅強和樂觀:

荏苒歲雲幾,家務事已獨當。

經營食眾口,四方走遑遑。

一身如飛雲,遇風任飄揚。

山川浩無涯,險怪靡不嘗。

落日號虎豹,吾未停車箱。

波濤動蛟龍,吾方進舟航。

所勤半天下,所濟一毫芒。

曾鞏

當然,在辛苦照顧家族老小的同時,他也沒有完全放棄將來考取功名的希望,也因此堅持讀書寫作。同時也嘗試了幾次考試,但都毫無結果。

1057年,年近不惑(39歲)的曾鞏帶著弟弟曾牟、曾布,以及堂弟、妹夫等六人再戰京考。

這一回,老天爺對曾鞏的努力和堅持給予了回報——全家六人全部考中進士。曾鞏本人則與21歲的蘇軾、19歲的蘇轍等人成為那次考試最耀眼的明星。

只不過,人家蘇氏兄弟二人青年才俊、風華正茂,而他曾鞏卻是晚來得願。

其實,曾鞏年輕時之所以屢試不第,並不是他文章寫得不行,而是他的文章並不符合當時應試作文的行文風格。

這當然有些不妥,連歐陽修都覺得考試部門的評審標準有問題。

但是,曾鞏的心態好。對於屢次失敗,曾鞏並不怪罪他人,反而總覺得自己能力有限,一門心思地繼續鑽研寫作技巧。

當然,對於曾鞏屢戰屢敗的遭遇,當時也有不少人說風涼話。同鄉裡面有人故意寫詩諷刺曾家:“三年一度舉場開,落殺曾家兩秀才。有似簷間雙燕子,一雙飛去一雙來。

面對此種侮辱,弟弟們氣的想罵街,但曾鞏卻攔住他們,勸他們別受干擾,繼續好好讀書。

他的心態就是這樣平和,真正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曾鞏考中進士以後,很快進入仕途。他的仕途也不耀眼,而主要做的工作有兩項:

第一項主要是在各地任職,12年的時間裡先後在河北滄州、福建福州、山東濟南、江西南昌等地擔任地方官,每段任職的時間都不長,但他的業績確實不錯,在各地都留下了較好的名聲。

第二項是擔任負責文史工作的官職,大概有10年。這段期間,曾鞏主要從事史籍文獻編校工作,埋首於考證、校勘、整理古籍的工作。這個活兒是他的特長,真正是工作與興趣合而為一。 他最大的成果就是校編整理了《李白詩集》和《戰國策》,咱們現在能夠看到的這兩樣文本,要多虧曾鞏800年前的努力。要知道,當年曾鞏花了不少心思和時間,到處尋找散落民間的李白詩篇和《戰國策》文本,經過自己的校對驗證,最終匯集成冊。

這種工作,如今越來越不吃香,越來越不受人待見了。唯獨那些像曾鞏的學者們還在努力堅守。實屬不易。

我們可以說,曾鞏做的都是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他沒有對李白的詩和戰國策的內容發表過論文,只是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研究資料,供後人參考。這就很值得敬佩。

可惜,咱們當代人把更多欽佩給了朝堂失意、縱情詩詞的蘇遼,反而快把默默奉獻、一生低調的曾鞏給遺忘了。

低調溫和的改革派,珍情重義的好朋友

以朱熹為首的宋代的理學家對曾鞏的文章十分吹捧。

要知道,這幫理學專家們眼光高的很,如今被咱們現代人奉為經典的古文詩賦,在這幫專家眼裡根本就不入流。但他們卻對曾鞏的作文水平稱讚有加。

其中的原因,除了曾鞏的文章確實寫得好,值得作為後世參照的範本之外。更為重要的是他本人的品格魅力極高。

前面已經說過,曾鞏前半輩子命途多舛,但他本人從來都樂觀以對。更難能可貴的是,當年他在家拼命養活弟弟妹妹們的時候,儘管自身已經很艱辛,但卻多次以平民的身份舉薦王安石。

曾鞏為了王安石這個人才能夠為國效力,沒少向地方官員和名人擔保推薦。

王安石比曾鞏小兩歲,兩人是在科舉考試的時候認識的,幾句話聊下來,頓時遇到知音,一見如故,成了好友。

王安石這個人雖然有歷史功績,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並不好相處。曾鞏豁達樂觀,王安石卻很固執清高。然而,對待曾鞏,王安石向來親暱。兩人經常書信往來,說過不少情深意濃的話。當然,曾鞏被人家譏諷的時候,王安石也沒少站出來替曾鞏用文言文回懟那些人。

曾鞏王安石

可以說,兩人沒有考功名以前,是關係鐵的不行的好基友。

可惜,當兩人中進當官之後,關係就不好了。

曾鞏在各地擔任中下級官員的時候,王安石則在中央朝廷為宋神宗主持熙寧變法。這期間,曾鞏仕途非常一般,而王安石雖然大起大落,但總體上屬於頂級官員之列。因為職務和距離的巨大差距,導致他們的書信往來明顯減少,關係漸漸疏遠。

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開始實施新法,並招呼為官的朋友們為自己助力。

那時候,曾鞏曾在京城開封短期任職,王安石也邀請曾鞏加入自己的陣營。不過,曾鞏沒有直接答應,而是回信給王安石「潑了冷水」。

在曾鞏看來,王安石搞變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他也認同。但是,曾鞏擔憂的是,王安石在變法中融入了自己恃才傲物的性格缺陷,不考慮地方實際,不警惕反對勢力,措施太過激進,會招來很多抵制。所以,曾鞏寫信規勸王安石要慎重行事。規勸他更慎重一些。王安石則不聽。

曾鞏失望之餘,為避免將來兩人關係進一步惡化,主動請求離開朝廷,外放到地方為官。

後來,王安石變法遭遇強烈抵制的時候,回想起當年曾鞏的勸告,很是後悔感慨,還曾寫信給曾鞏,哀嘆自己的命運。

如今,後世許多人誇大了曾鞏與王安石的關於變法的分歧。實際上,曾鞏很支持變法,很希望變法能給朝廷解決財政問題。只不過,王安石是想要明目張膽地去「奪」既得利益集團的蛋糕,來增加收入。而曾鞏則傾向壓縮開支,不直接觸碰既得利益團體的核心利益,以此循序漸進增加收入。

曾鞏為此曾給宋神宗提出建議,神宗也頗為稱讚,為此還把曾鞏從地方召回來協助變法。

曾鞏曾鞏

可惜,曾鞏回歸中央不久,身體也垮了。

1083年,曾鞏病危,很多友人故舊前往探望。當時因為變法失敗被罷相在家的王安石也多次前往探望。

可惜,王安石那種固執好鬥的個性直到這時候還沒磨去棱角。兩人見面,噓寒問暖之後,王安石又向曾鞏抒發各種抱怨,一個勁地責怪朝廷,責怪政敵。可惜曾鞏當時病重,幾乎連話都說不出來,只能點頭。

人家都病成那樣了,你還在人家耳邊譁噪。這個王安石看起來真是有些讓人生氣。

但是,那個時候,真正理解王安石的人,恐怕也就只有曾鞏一個了。

在最後的時刻,這對昔年的好友,依然未把對方當成外人。

1083年,65歲的曾鞏病逝。朝野上下不少人震驚哀嘆,連神宗皇帝也頗感惋惜。

曾鞏的命運確實有點悲催,他生前的工作和職位,決定了他出頭的機會很少很少。 他不算圓滑,又不算剛烈,正直卻不清高,博學但不孤單,無論做人做官,還是寫作治學,都是溫和務實、純淨端正的。

他這種純正寬厚、克制內斂的性格,在古代封建社會的大儒心目中,當然容易獲得較高的評價。但到了近代崇尚個人自由、張揚個性的時代,就很容易被排擠到邊緣。 因此,也難怪在新文化運動以後,曾鞏逐漸淪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透明人」。

但是,這個社會需要曾經鞏這樣樂觀堅韌、豁達純淨的人。

曾鞏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