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在吼,馬在叫
{/不}
這是《黃河大合唱》第七樂章《保衛黃河》的片段,也是《黃河大合唱》八個樂章中公眾最熟悉的一段,曲作者是被譽為「人民音樂家」的冼星海。冼星海以音樂為武器,一路抗戰、一路創作,曾創作了《救國軍歌》《在太行山上》《到敵人後方去》等多首抗日救國歌曲。周恩來曾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冼星海,1905年出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家庭,1929年到巴黎留學,這段期間他飽受飢餓之苦,但始終沒有放棄學習,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依照慣例,成績優異的學生可獲得榮譽獎,當被問到需要什麼獎品時,冼星海羞澀地回答:「飯票。」最終,冼星海憑藉著才華和勤奮感染了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們,學院決定破例為冼星海免費供應膳食。
1935年,冼星海畢業回國後立即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 1939年1月,冼星海出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兼教授,在陝北特有的紅色文化影響下,冼星海迅速獲得了創作靈感。當聽到詩人光未然朗誦其創作的詩詞《黃河吟》時,冼星海騰地站了起來,把詩稿抓在手裡,大聲說:「我有把握寫好它!」六天之後,洗星海完成了三易其稿的劃時代音樂鉅作《黃河大合唱》。
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陝北公學禮堂首演,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幾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的,打擊樂器裡有臉盆,還有大把的湯匙放在搪瓷缸裡搖晃造成效果……熱血青年的放聲歌唱,把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所特有的雄渾、不屈、堅韌、不可阻擋的氣勢酣暢淋漓地展現了出來。一曲《黃河大合唱》,一幅抗日戰爭的壯麗畫卷!
圖為1939年冼星海指揮魯藝合唱團排練《黃河大合唱》
{/不}
動盪的年代,國家和民族的危難激發了冼星海的創作靈感,他將滿腔熱血傾注到了一首激昂高亢、催人奮進的樂曲當中。
在《創作札記》中,冼星海曾寫道:「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 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