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軒:四大刺客唯一暗殺失敗的殺手,原來是個「不入流」的角色

2025-01-08荊軻

在人類發展的歷程中,因許多不同的需求,產生了對應不同的職能職位。而古代與現代,由於社會環境的不同,也賦予了許多崗位特別的存在意義。

在戰國時期,由於戰亂的原因,國家之間紛爭不斷,各王國爭奪政權迫在眉睫。

荊軻

在這個戰亂的世界裡,王朝不僅只有明面上的鬥爭,還衍生了許多暗地裡實施謀殺的策略。 為了實現統治者們的暗殺策略,一種名為「刺客」的身份就應時而生了。

刺客是一個朝代所衍生出的職業名稱,對於派遣刺客的一方來說,這是正義的存在。 但對於被刺殺的一方來說,這就是一種極其不道德,應該徹底被禁止的職業。

戰國時期,曾有一名刺客想當眾刺殺秦王,可惜最後沒得手,還白白丟掉了性命。 這個人便是被稱為“四大刺客之一”的太子丹屬下——荊軻。

荊軻

史料記載,荊軒是四大刺客中唯一刺殺失敗的刺客,也難怪被人冠以了「不入流」的名號。

荊軔為何刺殺

古代的人都喜歡評頭論足,特別是對於那些功績突出的人,大家更是饒有興趣。為此,大家總會回頭看一看,觀察他一路以來做過的事,在當時究竟掀起了怎樣的歷史風波。

荊軻本是一個流離失所的人,卻恰好遇見了當時威懾一方的太子丹,並順利歸服於他。

那時的荊軻,剛遊歷到燕國,本是窮途末路,但卻意外收到太子丹的恩惠照顧,在其庇護之下,有幸度過了一段舒適且不憂生死的日子。

荊軻

因此,當太子丹有需要的時候,荊軻自然不能推而避之,他是太子丹心中最忠誠的幫手。

秦國滅趙國一氣呵成,這讓駐守在南邊的燕國瑟瑟發抖。 燕國擔心自己軍力不勝,無法抵禦秦國隨之而來的攻打入侵,因此必須要想辦法攔住秦國進軍的步伐。

此時,太子丹提出要刺殺秦王,而善於擊劍的荊軻便成為最合適的人選。

荊軻

只有荊軔順利完成此項暗殺任務,燕國和其他六國被侵占的危險才能解除。 迫於當時情勢緊急,再加上太子丹的重重囑咐,荊軒只能硬著頭皮前去拜見,並因此喪失了性命。

刺殺失敗反被殺

雖然明確了刺殺的對象,但太子丹深知,秦王是一位極具智慧的王國統領者,並不那麼容易可以讓未曾謀面的人接近。 要想貼身接觸到秦王,就必須想辦法讓他感興趣。

經過幾番商量,太子丹最終決定用秦國反叛者樊某的人頭,作為荊軻覲見秦王的理由。 但太子丹對著一個活生生的人,實在是下不去手,只能委派荊軻去談判。

荊軻

聽聞此事,樊某並沒有讓荊軻動手,而是選擇自盡結束生命。荊軻將樊某的人頭裝在一個盒子裡,將匕首藏在地圖裡,隨後便選擇起身出發,前往秦國實施刺殺任務。

剛到秦國的時候,秦王聽說荊軻手上,只是捧著樊某的頭顱和一張燕督亢地圖,便想召見入殿,想要一問究竟。 卻沒料到,還有一把刺殺自己的匕首藏在那張地圖裡。

當秦王還未有防備之心時,荊軻迅速從地圖裡抽出了匕首,握在手里便刺向秦王,雖然動作快速,但卻遺憾失準,沒能刺中秦王,反而還被拔劍反擊的秦王刺成重傷。

荊軻

見此狀,秦國的侍衛迅速圍攻上來,將刺客荊軒亂刀殺死,令其沒有任何一刻解釋的機會。

荊軻作為一個懂擊劍的人,卻在有先機的情況下失去自身水準,沒能精準刺殺,後果自然毫無疑問,在眾目睽睽之下反被秦國亂刀殺死。

這便是眾人熟悉的「荊軔刺秦王」事件,也是被大家反覆探討與深究的歷史故事。

如何看待荊軒的刺殺行為

荊軻本就不是一個武功高強的人,自然也稱不上是一名職業的刺客。 而真正令他被眾人熟知為刺客的原因,不是他刺殺精準,而是他刺殺的對象,是當時震懾一方的秦王。

荊軻

刺客在戰國時期的存在,有著社會的必要性,但不是人人能做的,這需要很高的思想覺悟。

對一名刺客來說,心思細膩,刀法精準是最基本的要求。 為了刺殺行動能獲得成功,他們必須經常進行模擬練習,反覆研究站位和刺入對方的角度,一絲一毫都不能大意。

但對荊軔來說,刺殺秦王只是太子丹交給他的任務。 他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研究,如何站位能更有利於自己的行動,只抱著一顆必死的決心前去,自然容易變成送死。

荊軻

職業刺客除了要保證“一次即中”的刺殺站位外,還要保證一切計劃都天衣無縫。 這就要求他們要對即將進行的行動滾瓜爛熟,包括對現場可能發生的情況進行逐一排除。

但荊軻的刺殺行動,基本就是只有一個大方向——刺殺的人是秦王。 除此之外,荊軻並沒有更詳細的刺殺計劃,更沒有想過在現場會突發什麼情況,對自己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荊軻的整個刺殺過程,可以說相當隨便。他只不過是藉著“獻人頭”的方式,讓秦王暫時放鬆了警惕,還沒來得及等匕首第二次伸過去,就已經被秦王反手一劍刺成重傷。

荊軻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荊軒無能。 畢竟對於秦王這樣一位叱吒戰場的王者來說,解決一個只有匕首,沒有精細計劃的刺客,簡直就是易如反掌,沒有任何難度。

荊軻自己的心裡,根本沒有太強烈的刺殺想法,對秦王這個人更是沒有巨大的恨意。

但在當時,迫於太子丹給予的巨大壓力,才進行了這次行動,這實在是一次完全缺乏主動性的刺殺行為。 後人評論荊軔是四大刺客中的“不入流的刺客”,也是因此緣由。

荊軻

但無論怎麼說,燕國和其六國在荊軒前去刺殺之時,曾滿懷信心,大擺陣仗地歡送他,還因此留下了千古名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結語

對於荊軻刺殺秦王的行為,站在不同角度的人,自然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和理解。

現代的中國人,早就度過了戰亂紛爭的時代,對荊軻的刺客行為肯定是無法認同的。 但在那時的燕國人民心裡,像荊軻這樣的英雄好漢,是值得後輩們永世歌詠的。

荊軻

不是職業刺客,自然做不成刺客那麼專業,只是僅僅抱著一顆報恩的心,白白去送了性命。

在現在看來,荊軻被稱為“四大刺客之一”,也只不過是因為他刺殺的對象足夠有名氣,而並非因為刺客本人有著超乎常人的刺殺能力。

這後人,無非只是對荊軒的刺殺行為饒有興趣罷了,對此人,也並沒有更多的好奇之心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