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有一樁奇事,是入關開國後和辛亥亡國前的政局人事,有非常類同之處:衝主嗣位,同樣有母後主政,親王攝政監國。
最奇的還有同樣地以大行皇帝遺語設立輔政大臣或議政大臣。所不同的是康熙朝的四輔最知名而排在末位的整拜。
與同治朝的八輔中居首列的肅順,兩人又都被視為姦逆不得其死,確然是一種不尋常的巧合。
肅順是個失敗的英雄,身後雖未被平反卻由文豪王閻運為之揄揚備至,為眾所周知;整拜身後雖沐曠典,復世職,然其事蹟罕見於當時人的記載。
原因是清初漢人對滿洲統治集團內部不很熟悉,一般次要人物連姓名都不大清楚,只是統稱之為「滿大人」而已。
鰲拜這樣的名人,以我的淺陋所知,僅知道他以鑲黃旗人與皇帝親自統率的正白旗爭「圈地」。
這是說滿洲貴族入關後除取得明代的皇莊和貴戚的土地外,還要圈佔北京郊縣的民田,因土地肥貧瘠引起統治集團內部的大鬥爭。
另一則是顯示康熙皇帝衝齡睿智的戲劇性地逮捕了跋扈飛揚暴橫多力的鰲拜,此事後人筆記倒多有記述。
康熙用了一些和他年齡相若的少年兒章,滿語叫“拜唐阿”的,作相撲的嬉戲,乘整拜不備而予以擒逮。
這種遊戲酷似今天蒙古和日本的體育活動,根本不似電視劇所演要用網把整拜罩住據說這部電視劇編劇所據,是一部同名的小說。
很多人都不曾看過這篇小說,但把清初文人蒲松齡、鈕繡、蔣士銣所極力描繪的《大力將軍》《雪巧》吳六奇和查伊璜的故事,也搬到北京去參與這場鬥爭,則未免渲染過甚。
吳六奇要不是那時在廣東身任水陸提督,緊緊盯住吳三桂等三藩,他是無法救查伊璜犯了彌天大罪的一條性命的。
還有索隱派紅學家所謂賈寶玉的父親,便是電視劇中的明珠,這個出身與慈禧太后同族的滿洲貴族,把他描繪得如此潦倒不堪,也算是奇筆。
四個輔政大臣中,福分最好的倒是位居第三的遏必隆此人處世圓滑,首鼠兩端,既阿附整拜,又討好皇帝,並且其知名度也遠高於其他三位元.
這裡所說的知名度,並不是遏必隆的本身,而是他的一把刀,名叫“遏必隆刀”。遏必隆身後,不知怎的此刀被藏諸宮中,成為傳國“重器”。
乾隆中,他的孫子訥親以大學士督師征討大金川,師久無功,皇帝震怒,認為他是乃祖的不肖子孫,就頒“遏必隆刀”,派侍衛將訥親正法,以此刀立威平定了大小金川。
“遏必隆刀”再次顯示它的作用是在本世紀初的1915年,袁世凱已經帝制自為,蔡鑼等在西南舉兵起義,袁世凱派他的干兒子參謀次長陳宦前去督師。
為了隆重起見,特派員到清宮向溥儀索取「遏必隆刀」授予陳宦,並舉行授刀儀式,以此刀等於尚方寶劍,任何將帥不用命,立可以「遏止隆刀」誅戮正法。
不料陳宦殿下一到軍前,立刻通電反對他的干爹帝制自為,袁世凱接到電報一氣成疾,就此不多天「龍駕馭上賓」。
當時盛傳袁是給陳二庵這一電氣死的,所謂“送命兩陳湯”,另一“陳”也是袁世凱的得寵軍人。
「遏止隆刀」後來繳還不曾,已無從考究,當然《康熙大帝》中是不會涉及遏必隆身後一二百多年事情的。
但是在另外一本專寫袁世凱稱帝的著作中,對遏必隆刀卻有詳盡的記載,那是劉成禺的《洪憲紀事詩本事薄記》。它對刀的授了及下落均有較詳的記載,而且也比較可靠。
劉詩雲.「軍前斬奏命川東,禮授銀刀遏必隆。不料馮家收國器,當年辜負索清宮。」劉成禺根據濮伯欣、陳仲驃的「說事」雲:「項城憂徵滇之師曠日無功」。
左右獻策者曰:「非照乾隆徵金川故事,懲辦一二統兵大員,不足樹皇國之威權。乾隆以遏必隆刀斬欽差大臣大學士訥親於班攔山,一鼓而肅清金川,幹綱獨斷,前例可行。
項城首額,遣人赴清宮索遏必隆刀,清室派師傅世續責刀呈奉新華宮。項城遂詔文武百官齊集居仁堂,行授刀禮,儀式隆重。
策曰:命汝雷震春為西徵軍軍政執法大臣,禮授遏必隆刀,星夜馳赴前敵,如朕親臨。凡西徵將帥退蕙不前,執刀行法,先斬後奏,不得稍詢情面,謹遵王命雲雲。
震春赴川不久,洪憲消亡。歸過江南時,馮國璋被選副總統,乃繳刀於國璋。刀今尚留馮家,國器也。
.......刀柄與鞘,純銀合寶石混鑄,光彩奪目,刀鋼百煉,斬鐵如泥,長二尺五寸,後進藏內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