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2}01
在以往的認知裡,楊蓉好像從未走過紅毯,連商業活動都很少。
不過,這回她罕見地出席了百花迎春的盛典,一身黑色修身長裙,淡黃色捲髮,整個人精氣神超足。
再看原相機生圖,說41歲也沒幾人信。
其實,前年的寶格麗活動也有她,只不過媒體通稿比較少。
真要比狀態,楊蓉其實遠勝一批小花,白裙紅唇,嫵媚動人。
雖然身高不到一公尺六,但身材比例好,四肢纖細,背部薄腰細,很有清純白花的味道。
小10歲的白宇說:蓉妹顯小,我顯老。
上《明星大偵探》節目,其他女pd全被稱呼為“姐姐”,唯獨她被叫“蓉妹”。
連小十幾歲的劉昊然都這樣稱呼。
都說年下不叫姐,心思有點野,但楊蓉被叫“妹妹”,真的可能因為她這張臉太顯小。
和小6歲的陳曉組cp,毫無違和感,
和小7歲的朱一龍合作,大家磕出了火鍋夫婦,甚至力推兩人出演《鳳凰》。
和小18歲的吳磊搭檔,明明各有cp,卻硬生生被觀眾看出了情侶張力。
楊蓉屬於少見的熱cp體質,江湖人稱「掃弟機」。
照理說,別的女星這個年紀還要演和弟弟戀愛的戲碼,一定會被罵,楊蓉就不會,
不油膩,不做作,
這主要因為她長了一張小圓臉,五官清秀,明艷裡帶一點桃花,眼神真摯乾淨,
不信你看黃文秀的演繹,長相並不相似,氣質上卻有重合處。
{還2}02
而事實上,到2022年,楊蓉已經出道26年,
在娛樂圈混跡多年還能保持乾淨的氣質,且0緋聞,實屬內娛少見,即使放到社會上也少見。
楊蓉和於正是上海戲劇學院的同學,但一個是81年的,一個是78年的,她於低谷時被老同學簽約,後來同期簽入的陳曉、袁姍姍全部到期走人,唯獨她堅持續約。
原因可能是因為她不想折騰,有戲拍就可以。
楊蓉那一屆班上還有嚴屹寬、馮紹峰、佟大為、程莉莎、楊皓宇(《龍門鏢局》裡的恭叔)、小李琳。
楊蓉說剛開學的時候自己才16歲,全班年紀最小,同學都把她當小朋友,連演感情戲也不找她。
還好知心大哥佟大為很照顧蓉妹。
正因為年紀小,且大一時就主演了電視劇《萬裡晴空》,所以她當時有點小任性。
比如說錯過好幾次合作大導的機會。
《像霧像雨又像風》裡的女一號方紫儀,曾在羅海瓊、楊蓉兩者之間挑選,
結果她錯過了面試時間,
後來又有《玉觀音》,
她喜歡自由,也不愛主動爭奪機會,畢業後同學們爭相簽約經紀公司,而她偏偏一個人單打獨鬥。
一點也不像女演員,
2002年時,楊蓉在上海開了一家首飾店,主賣白族飾品。
有點退圈的意思,有幸同年上戲同學推薦她去了《少年天子》劇組,和學姊郝蕾合作。
當時楊蓉21歲,滿臉的膠原蛋白,演的佟臘月聰慧靈秀,不僅演技自然,而且獨有一份古典神韻。
此劇為內娛輸送實力派鄧超、郝蕾,還挖掘了清純可人的霍思燕,楊蓉也是。
但她的發展卻不盡人意。
繼續神隱。
直到《少年包青天第三部》開拍,這部劇的主演鄧超推薦楊蓉來演小風箏,她這才關閉店面再投入劇組。
此劇是她25歲時的作品,另一個經典角色-小風箏,
可愛之餘,兼具靈秀之美,
她和趙陽版公孫策組成的cp,至今仍有討論。
但之後楊蓉一路flop,沒演過多少大劇,縱然履歷優秀、長相出挑,卻隱身了好幾年。
到了2009年,她和老同學於正重逢,後者見對方沒簽約公司,便主動邀請蓉加入工作室。
適才楊蓉有了新的曝光度,
例如在《歡喜婆婆俏媳婦》中出演醜女朱八姐,那時她29歲,已然錯過了女演員演偶像劇的黃金年齡。
為了讓觀眾重新認識她,更有印象,
於是那幾年,楊蓉被安排演出了一些反派角色,有讓人恨得牙癢癢的杜小寒,還有霸氣側漏的蕭貴妃……
楊蓉清楚記得因演反派角色而被觀眾罵時的不悅,「有些不情願,但慢慢開始接受」。
而且從《陸貞傳奇》之後,她和陳曉、趙麗穎和陳曉都組建起了西瓜皮,雙方cp粉都認為「是真的」。
不過,從相處狀態,以及雙陳婚禮的賓客來看,
蓉曉基本上不可能為真,倒是穎曉有那麼點貓膩,畢竟老死不相往來了。
很快,楊蓉有點小紅,網友稱她為「千年女二,該紅了」。
2015年,網文《鳳凰》將被影視化,於正力推楊蓉飾演女一號劉楚玉,
而在容止的選擇上,則邀請了朱一龍試鏡。
那時候眾人看好。
但是,幾個月後泡湯,從於正方的態度看:資方應該是嫌楊蓉年紀太大(34歲)。
就這樣又錯過一個IP。
而於正也夠“瘋”,直接魔改劇本,把關曉彤的戲減少,推出了旗下新人白鹿。
當時楊蓉處於中年女星的尷尬期,演偶像劇年紀大,但外表、氣質完全不差。
2017年後,她開始遊離娛樂圈,拍一部戲,去旅行一次。
這種狀態持續了三、四年,
直到2021年,才終於接到了寫實題材劇本《大山的女兒》,為了更像黃文秀,她去了生活過的山區體驗,去感受、去理解黃的心境、心態。
果然,有努力就有回報,
她成功收穫了「演技派」的評價。
中年女演員35歲之後,在職場上有個“門檻”,只要邁過去很快能迎來新的春天。
楊蓉的心態也比以往更從容,更有自信。
不得不說,內娛其實真不缺好演員,尤其是女演員,實力縱然重要,但有時候機會更不能少。
當然了,希望更多四十加的姊姊們,能站上更多的展現平台,而不是慢慢被「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