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訪網》報告:楊石頭,1970年出生於上海,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是智立方品牌行銷傳播集群的董事長兼CEO,多期擔任《職來職往》節目嘉賓。由於其個人言語大多詼諧、親和,因此考查時不乏嚴謹,深受許多觀眾的青睞。
楊石頭的骨頭裡還充滿著理想主義。 2008年在北京奧組委擔任執行顧問期間,他把所有工資捐給了徐永光和他的「新公民計畫」工程,用於資助移工子女上學。楊石頭告訴記者:“當我看到那些孩子排隊出來,喊著‘好好學習,報效社會’的口號時,眼淚‘嘩’地就流下來了。”
撰稿記者:姜子健
對楊石頭而言,在33歲功成名就之時再去做一件最不起眼的事,或者在人生返航期去乾一件熱血沸騰的活,都算不上冒險,算實踐承諾
北京「智立方」的樓裡有一個不太容易發現的角落,一個狹窄的房間,一張搭起來的桌上一盞很暗的檯燈,煙灰缸永遠不會空。員工們稱這兒為「小黑屋」。
楊石頭常常把自己關在這裡,做著他最擅長的事:思考。這似乎與他在電視裡談笑風生的形像不搭。
2009年3月,經濟危機的寒冬尚未過去,楊石頭辭去奧美廣告公司副總經理、北中國區市場總監的職務,賣掉自己的房子,創辦了智立方品牌策略顧問公司。在此之前的2003年,他曾辭去梅高(中國)傳播集團中國區副總經理的職務,從年薪百萬元的跨國公司高層,變成月薪3,000元的廣告文案員。
「我媽現在還說我,這三年來創業賺的錢還沒以前多,我說是啊,我把錢都分給夥伴了。」回想起來,楊石頭甚至認為應該更早去創業。
事實上,這些對他而言都不過是實踐對應然之事的承諾,遠遠稱不上冒險。 “我骨子裡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理想主義者」只是楊石頭給自己的標籤之一。
他把自己解構為四個部分:30%的理想主義者、30%的文人、30%的軍人以及10%的創業家。
「我去參加一個朋友的葬禮,開了兩個小時的車,很累,坐下來,發現這個葬禮其實是自己的。你希望別人怎麼念自己的生平?賺了點錢?有幾個情人?還是做了一件讓自己驕傲的事?
2008年在北京奧組委擔任執行顧問期間,他把所有工資捐給了徐永光和他的“新公民計劃”工程,用於資助農民工子女上學,“當我看到那些孩子排隊出來,喊著'好好學習,報效社會'的口號時,眼淚'嘩'地就下來了。
早年入行時,楊石頭放棄了以技術為主的裝潢,選擇了「把文學、藝術和商業完美結合」的廣告學。在他看來,品牌在本質上是哲學,操作上是藝術,管理上是科學。重新回奧美做文案時,有一次他被創意總監投訴了,理由是「把衛生棉的文案寫得太哲學」。
對理想的第一次擱淺。是考大學。
中學畢業後,楊石頭開始了打工歲月,以至於在考大學時格外吃力,最後他把自己逼到除美院別無出路的份上。
23歲的楊石頭最後以幾百分之一的錄取比例考上了北京服裝學院工藝美術系,而這段建立在強烈自尊心之上的青春時光成了他如今最為懊悔的記憶。
第一學期用的是家裡的錢,此後的學費和生活費全是自己賺來的。考上大學那一年,他成立了“石頭工作室”,做文案、畫廣告牌。 「那時只想著不要家裡的錢,所以大學基本上都是在逃課、接活中度過。”
在今天的他看來,這實在是個愚蠢的行為,「大學是一生最安靜的時間,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良好的性格和習慣才是職責,而我當時卻被小小的自尊和自信綁架了。
1996年大學畢業時他26歲,奧美的美術設計工作本來被他看作職業生涯的原點,但彼時奧美第一任總經理陳碧富打算出來創辦觀唐廣告公司,楊石頭就成為了觀唐最早的員工之一,工作內容也從美術設計轉成了業務員。
「那時候找工作等於重頭再來,對我來說,跟對一個人比去一個光環籠罩的企業更重要。」觀唐的日子被楊石頭認為是架構知識體系和塑造工作性格最關鍵的時期。在那個快速發展的公司裡,楊石頭扛起了公司55%的營業額,壓縮的時光讓他的成長速度超出了想像力範圍。
有一次總經理嚴厲批評了三個AE(廣告客戶主任),另外兩位無所謂地離開後,留下楊石頭一個人慚愧,「面子別人給的,臉是自己掙的,我一定要把這個做。
1998年,楊石頭被調任上海觀唐,負責統一食品總部;2000年,出任觀唐的客戶總監;不久,他又離開去了梅高(中國)傳播集團,歷任客戶群總監、中國區副總主管.
事業上的順風順水讓他為自己訂了一個目標:30歲有車有房。 1998年他已經在上海買了一套複式,而真到了30歲,卻陷入了空前的迷惘。
和一個朋友聊天時他說“電腦可以殺毒,人腦有的時候殺不了毒”,被比作病毒的是被他稱作“夢想”的東西:“儘管做到了很高的位置,但是還有一個夢想一直沒實現——創意總監。
「我是一個美術出身的人,所以以前合作的伙伴經常跟我說『石頭哥,瞧,這是我今年設計作品獲的獎』時,我會為他鼓掌,心裡卻很難受——儘管又接到了一個幾千萬元的項目,但是我還沒有得過獎。
這種夢想的無力感甚至折磨楊石頭到失眠的地步,同時,母親的身體也讓他擔憂.
他辭職了,「怕的是留下遺憾」。母親手術順利結束後,他反覆思考,認為此生不應留下遺憾,便開始規劃設計師之路。
因為做了太久的業務,文案成了他的最佳選擇。同樣是“理想作祟”,他一直把奧美看作職業的精神原點,只有回到奧美讓才會讓他有歸屬感。
但現實並不浪漫。除了朋友的不解外,甚至有人把他當作“威脅”,無論如何,從一個江湖上有名有號的企業高管去做文案,並不屬於現實所能理解的範疇。
更讓他心寒的是,就連如此自貶身價的求職之路也是一波三折。
他得到上海奧美一個自由創作的工作機會。這讓他興奮不已,結果一個星期不到,他就被一個新加坡的創意總監解雇了,「當時他直接說讓我到財務領工資走人,我下樓的時候腿一直在抖,這麼丟人的事哪還有臉去領錢?
這次受挫激發了他的鬥志。先後3次北上,談了5次仍未有結果後,他在A3的紙上寫滿了自己的夢想,“寫自己為什麼沒有威脅,為什麼不是玩鬧,為什麼不是壞人”,他甚至準備把當時奧美所在的藍寶大廈電梯裡的廣告全部包下,寫上“我要讓這個公司上上下下都看見這是一個有志的老青年的夢想”,那個時候楊石頭已經快33歲。
2003年底,他終於如願以償。 「去了之後沒人答理我,我一個人做自己的,還做得很開心,有活就搶。」他還專門找了一個搞藝術的合租,房租全部自己付,只為晚上能他一起做創意稿。
事實再一次證明追逐夢想並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半年多後,上司找他談話,隨後一句是:“石頭啊,要知道啊,創意是要有天賦的啊!”
楊石頭開始實施新一輪的人生計畫—回到奧美做業務。這是2004年。
「我需要一個新的核心定位。」他為當時的奧美做了一個市場分析,「鎖定國內業務群,這在奧美當時只佔28%的業務額,大客戶多是國外的,國內業務群發展空間很大;而國內業務群又更在意行銷。
很快,國內業務群在奧美業務額的比例升到65%。他的價值也隨之突顯。從2004年到2009年,楊石頭從奧美北京集團策略發展總監做到奧美廣告國內事業群副總經理兼奧美北中國區集團事業發展總監-這期間他做過很多項目,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挽救長虹集團從「海外巨虧60億」的泥淖中出來。
「你成為客戶的電池、發動機,而不僅僅是合作關係,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比如早上八點,長虹的客戶經理給我打電話討論一個想法時,他就真的把我當作了夥伴。
比起做文案,彼時楊石頭有更大的野心-創業。
想法還是源自於朋友間的聊天。 “朋友辭職的時候,說自己是一個‘專業低能兒’,只能乾自己的那點事,給機會都抓不住。”楊石頭覺得有點悲哀,“為什麼之前沒有人去培養他?”
“我的初衷是,智立方的主要產品是人,關注夥伴的三個價值。”楊石頭不把他們稱作“員工”而是“夥伴”,是因為他認為這是合作關係,“是否在專業地成長、是否心智成熟、是否領域成功,人的創意才是最大的財富。
起初他只是想嘗試:建立一個人才培養機制—「人才孵化器」。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奧美的管理階層,但未得到公開支持。
楊石頭決定自己一個人去做這件事。除了辭去奧美的職務,他還把自己的房子賣了。 “家裡人哪管得了我”,如果這件事不做,對他而言又是一個遺憾——他說,遺憾便是最大的恥辱。
2009年3月,他在美林大廈租了一層樓,開始「孵化」理想——智立方國際品牌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最初的活兒幾乎是他一個人幹的,甚至每個細節的設計,比如在門口放一塊黑板報,迎接每個新加入的伙伴。
甚至招來夥伴的方式都充滿創意。有一天楊石頭收到一個快遞,打開盒子,裡面是一塊泥巴,上面插著一面旗子,寫著「請石哥把我塑成型」。
在風風火火的前期工作結束後,楊石頭帶著一群理想青年開始了創業之路:把智立方打造成中國第一的品牌行銷智庫與跨界資源營運平台。
在這個創意平台上,模式並不難理解:「以品牌行銷為核心,為客戶提供包括策略研究,廣告、公共關係、數位互動行銷、活動行銷、娛樂行銷等在內的各項行銷諮詢服務,同智立方配合客戶需求所建構出來的智庫平台,向上延伸到諮詢,向下延伸到市場,作為真正的品牌驅動者植入企業內部。起來為客戶所用,成為客戶系統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
這似乎是一個浪漫的開始,儘管浪漫的方式以冷門開場。
約好的一些客戶放棄了合作。
「不是違約,而是整體的恐慌性收縮。」楊石頭理解他們的行為。
當時,經濟危機仍未過去。 2009年3月至8月,是智立方起初最艱難的時光。在沒有生意的時候,他們做了另一件事——「智立更生」。
「當年國內有610萬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我們就打算為他們做一個職場培訓的活動。」楊石頭說,是一個免費的人才培訓的公益活動。
這個活動讓他很有成就感:“後來很多參加培訓的大學生找到了不錯的工作,有的做得很好了,當然智立方也在這期間吸收了一些人才。”
2009年9月後,經濟情勢逐漸回暖,開始有一些客戶,智立方步入正常的營運軌道。但楊石頭卻意識到自己在管理上有缺陷, 他聘請了一個總經理。
這是他後來總結自己犯過的許多錯誤中的一件。
新的總經理開始了大刀闊斧地裁人。這讓楊石頭很不滿,「我當時跟他說,『新植之樹不可動根',對於新人不要輕易裁員,況且有些人是跟我窮創業的,是衝著我這個人來的,給幾千的薪水他就要幾千”,這讓他想起了自己當年跟隨奧美總經理創建觀唐的情形。
後來,財務查出這位總經理的財務問題。 “新創公司有95%都在前三年死掉了,智立方活下來也算幸運吧,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內心實在是太掙扎了”,楊石頭總是對自己說,“創業就是要當孫子,還不是裝孫子,而是真的當孫子。
到目前為止,智立方的發展軌道並未脫離楊石頭最初的規劃:第一年是地基年,第二年是做框架,第三年是上軌道,第四年就是經濟年,第五年也就是2013年,就要開始系統化了。
「智立方其實是一個組織,不是一個公司,這裡面已經有三家公司,馬上還會經營一個新的公司。」對於一個新創公司來說,智立方的發展速度足以見證它的生命力與野心。
截至2012年6月,think3group智立方獲得國際廣告大獎、國內品牌行銷獎項30餘項 。
對楊石頭而言,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不是我又接了一個幾千萬的項目,而是夥伴們的成長,如果有一天,一個小同學拿著一個大獎的證書放在桌上說,'看,石頭哥,這是我的設計',這比賺點錢牛多了」。
楊石頭最敬佩兩家企業:聯想和華為,「聯想實際上打造了一個不是家族的家族企業,有事老爺子出來一下,沒事就回去;任正非創立華為到現在只有1%的股份,但華為卻是年薪百萬的員工最多的企業,你能說他沒有價值嗎?
2010年,楊石頭擔任中國傑出行銷獎的評審時,金獎初評是頒給史玉柱的《征途》遊戲。楊石頭跟評審說,如果行銷成功就是賺錢多的話,那我們也給販毒的頒獎吧。最後評審們把金獎頒給了九陽豆漿機。
對於43歲的楊石頭而言,“智立方的這群哥們排在第一,家庭第二”,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智立方,“自打創業,兩件事必須明白:第一,從此以後沒有人給你發紅包;第二,從此以後再沒有加班的概念。
“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參加一個商務宴席,飯吃到一半他就跑了,說這太浪費他的時間了,”在智立方副總經理卡若看來,楊石頭是一個“沒有生活”的人。
《摸著石頭過河》是楊石頭寫給職場青年的書,也是他實踐對理想承諾的方式。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中訪網》微信公眾號:china609123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