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為何敢當面潑宋太宗的冷水?

2024-11-22呂蒙

呂蒙

正月十五鬧花燈,京城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群摩肩接踵穿梭歡笑。宋太宗在城樓大宴群臣,俯視萬家燈火國泰民安盛景,志得意滿對群臣道:“五代戰亂頻仍,生靈塗炭,百姓民不聊生。上天災星頻現,地下水火頻發,天下人都認為不可能出現太平盛世。但是,朕即位後夙興夜寐,勤政為民,才使風調雨順,出現如此繁盛的太平景象。可見,國家興盛還是混亂,全在人為啊!”

群臣大拍馬屁,歌功頌德。唯有一人表情嚴肅,起身走到宋太宗面前直言不諱:“官家所在之地,自然是'朱門酒肉臭',繁盛如斯!可是,臣親眼見京郊'飢寒而死者甚眾',一片'路有凍死骨'慘狀!

此人用這盆冷水潑得宋太宗「變色不言」後,在同僚們敬佩的目光注視下,坦然坐回原位。這個敢當面給皇帝添堵之人,便是宋太宗與宋真宗時期三次拜相的呂蒙正。

呂蒙

(一)遇事敢言

「不能為天子謀事者不奇,奇者乃為能天下人謀事者,天子如不能謀,則需能謀者而助天子也!」殿試時,呂蒙正憑藉這段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文字,得以被宋太宗欽點為狀元。入仕後,他經多年政壇歷練,以優異表現被授予副宰相官位並「賜第麗景門。」有人嫉妒他青雲直上,散朝時故意指著他背影大聲謳諷:「這小子也配當副宰相?呂蒙正急忙拉走同僚:“別問了!如果得知其姓名,就會終身難忘。不知姓名,豈不更好!”

前任宰相盧多遜以權謀私,授予剛入仕的兒子水部員外郎虛職,堂而皇之領取六品官俸祿。從此,歷任宰相遵此慣例,光明正大為兒子謀福利。呂蒙正奏請朝廷廢除這官場潛規則:“臣忝為狀元,入仕時僅授九品官。天下德才兼備卻老死林泉無福享受皇恩者比比皆是!臣的兒子年紀輕輕便獲此殊榮,不勞而獲,恐遭天譴,臣懇求宰相之子授予九品官足矣!”宋太宗准奏,從此將“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定為製度。

呂蒙

宋太宗發動旨在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北伐大敗而歸後,一直不間斷對遼國發動襲擾戰。呂蒙正在與宋太宗談論此事時,建議皇上取消這類隔靴搔癢的軍事行動。宋太宗不甘心:「朕不斷襲擾外敵,是為百姓剪除兇暴,營造安居樂業環境。朕如果好大喜功、窮兵黷武,天下百姓就滅絕了!」呂蒙正語重心長勸諫:「隋唐短短數十年百姓,早就滅絕了!次發動遼碣之戰,致使百姓不堪重負。太宗禦駕親徵,押運土木攻城,最終無功而返。 臣認為,官家的治國重點,不是對外徵伐,而是勤修國內政事。 「宋太宗深以為然,調整戰略方向,勤修內功,使得邊境安寧,異族歸心。

呂蒙正在崗位上“遇事敢言”,每次遇到不公允之處,必定旗幟鮮明投反對票,被宋太宗點名表揚為正直無私的好官員。

直到告老還鄉前,呂蒙正依然心憂國事,在兒子的攙扶下顫顫巍巍與宋真宗告別時,推心置腹叮囑:「古往今來賢明君王的治國秘訣,便是與遠方異族異邦和平相處,停止戰爭、節省財物!

呂蒙

(二)慧眼識珠

呂蒙正奉詔精心挑選一個足以代表大宋形象的官員,擔任出使遼國的特使。呂蒙正反覆比較,選出候選人上報。宋太宗對候選人有成見,讓呂蒙正重新找人。隔天早朝時,宋太宗三次詢問新的候選人是誰,呂蒙正三次回答就是原先上報的候選人。宋太宗愀然不樂:「您為何如此固執?」呂蒙正面不改色道:「並非臣固執,是陛下不能體諒臣的心意。此人是最佳人選,『餘人不及!』臣如果曲意奉承迎合陛下心意,只怕會耽誤軍國大事!正推薦的候選人為特使。特使不負厚望,出使“果稱職。”

有個名叫富言的賓客懇求呂蒙正:「下有個十來歲的兒子,能否讓他進入書院見見世面、做點兒力所能及的輔助性工作?」呂蒙正見到小富,經過短暫交談,斷言其前途不可限量:「這孩子將來名位必定與我相似,但功勳事業會遠遠超過我!」他給予小富優厚待遇,讓他和自己的兒子們同窗共讀。小富果然後來居上,在宋仁宗時期兩度拜相,成為北宋名相。

呂蒙正辭官歸隱洛陽後,曾兩度接待登門拜訪的宋真宗。在宋真宗詢問「您的兒子中誰堪當重任」時,呂蒙正中正無私答道:「犬子們都不堪重用!倒是現任頷州推官的侄子呂夷簡,那真是'宰相才也!」呂夷簡從此進入宋真宗視野,後來成為宋仁宗時期的名相。

呂蒙

(三)氣量超人

呂蒙正站穩腳步後,把母親劉氏恭迎至京城供養,又派人到老家迎接父親進京與母親破鏡重圓,遭到劉氏激烈反對。原來,父親當年討了幾房年輕貌美的小妾後,竟然把黃臉婆正妻劉氏和幼兒呂蒙正趕出家門。劉氏帶著幼子艱難度日,備嘗人間悲苦。為不讓兒子受氣,劉氏發誓不再改嫁,吃盡苦頭終於把兒子撫養成人。呂蒙正以孝義之道說服母親,讓他們同屋不同房接受自己的周到伺候,直到父親過世,被世人視為孝子典範。

有個朝臣是古鏡收藏家,想通過進獻一面“能照二百里”的古鏡來謀取更高官位。呂蒙正幽默拒絕:“我這臉也就碟子大,哪兒用得著照二百里的鏡子!”無獨有偶,有個古硯收藏家向他進獻一方古硯,把古硯吹得天花亂墜:“此硯妙在使用時,只需用力對著它哈口氣,它便自然潤濕,根本無需注水!”呂蒙正把玩著古硯,笑道:“的確是寶物!不過,我就是呵出一擔水,也只值十文錢!您還是自己留著欣賞吧!”

呂蒙正與溫仲舒是發小,且同年科考及第。他在仕途上高歌猛進時,溫仲舒卻老走背字屢遭貶斥。呂蒙正調動人脈不餘遺力舉薦溫仲舒,才使他重獲朝廷任用。溫仲舒卻過河拆橋,“及被任用,反攻蒙正”,遭到朝臣們鄙視。呂蒙正不以為然,雲淡風輕。 

呂蒙

呂蒙正初次擔任宰相時,蔡州知府張紳因貪趙枉法遭禦史彈劾,呂蒙正依程序批復同意將其免職。有人別有用心為張紳在宋太宗面前為他鳴冤叫屈:「官家,張紳家境富裕,絕對不至於貪贓物!倒是那呂蒙正,年輕時窮得叮噹響,必定是當上宰相後向張紳索取賄賂遭到拒絕,才公報私仇!」宋太宗偏聽偏信,居然詔令張紳官復原職,且將呂蒙正罷相。呂蒙正冷眼旁觀,不辯一詞。其後,朝廷紀檢部門核查出張紳貪腐事實,張紳被降職。 “及蒙正再入相”,宋太宗無話可說:“張紳果有贓物!”呂蒙正微微一笑,“不辨亦不謝。”如此超然態度,使“時人重焉。”

宋朝開國“以來三入相者,惟趙普與蒙正焉。”他“質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鞠躬盡瘁輔助兩任皇帝,成為名垂千古的“賢宰輔”。他最為人稱道的,不是治國理政能力,而是敢於堅持原則直言犯上的硬骨頭精神。而這種良好行為的養成,正來自宋朝皇帝們的進取開明與寬廣胸襟。呂蒙正耳邊時時迴響著宋太宗在他狀元及第時的諦謔教導:「朕深知,讀書人入仕前,常常能妥善解決所有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為國家和君王分憂。因此,朕期望您入仕後,以盡心朝政為己任,百無禁忌,知無不言。人不敢言也!

因此,宋太宗的激勵,才是呂蒙正敢於經常與皇帝唱反調的動力。可見,如果遇到開明睿智的上司提供的廣闊舞台,許多人便能演繹出精彩紛呈的人生!

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