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4日電 據台媒消息,詩人余光中今日在高雄去世,享年90歲。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1950年遷居台灣,直至1992年才首次受邀回大陸。他的著名詩作《鄉愁》,在海內外華人間廣為傳誦。
資料圖:余光中。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詩人生平:曾闊別大陸40餘年 《鄉愁》廣為傳誦
餘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抗戰時期在重慶讀中學。 1950年他隨家人遷居台灣。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里寫下《鄉愁》。 40多年來,這首詩在海內外華人間廣為傳誦。
1974年至1985年,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任教。 1985年後定居高雄,在台灣中山大學任教,去年退休。
1992年,余光中首次受邀回大陸。雖然不是小時候的故鄉,但看到的北京的胡同、故宮和梁啟超故居,還是十分親切。他真正回故鄉是2000年,當時餘光中第一次回到闊別多年的母校南京大學,感慨萬千。
余光中說:「雖然出生之地已到處高樓大廈,但也不乏依然故我的江南人家,以及庭院裡生長著的一株株桂樹枝葉茂密,它讓我聞到了小時候的桂花香味,只是再也尋覓不到兒時捉迷藏的小夥伴了。
20餘年來,余光中回大陸60餘次。到了山東、湖南、湖北等很多“小時候都沒去過的地方”,寫了許多關於返鄉的詩。他說,大陸變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順了;故鄉的菜、方言還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環境已經改變。
文學成就:擅詩、散文、評論、翻譯 出版著作近百種
餘光擅詩、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其「四度空間」。多年來,餘光中筆耕不輟學,在華文世界已出版著作近百種。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大陸及港台語文課本,多篇詩作更屢經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
餘光中早年因戰禍顛沛流離失所,卻無礙他在文壇嶄露頭芒,1949年轉學到廈門大學,至來年5月來台灣之間的短短時間裡,就發表了6、7首詩篇、7篇評論和2篇譯文,展露不凡文學才情。
餘光中先後主持多種文學刊物、文學獎,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是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對台灣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
梁實秋曾評說:“餘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評論家張瑞芬曾說:「談到台灣現代主義時期的散文,余光中和他的『逍遙遊』諸作最被推為代表。」顯見餘光中散文在上世紀60年代現代主義盛行時期的重要性。
在新詩領域,余光中是藝術至上的擁護者;而在散文中,他認為,透過教育的普及,在大眾化的基礎上,文學是有機會兼顧藝術化的。他將五四運動以來的散文,以口語入文的散文和大眾化劃上等號,而稱藝術化的散文為現代散文,意味著這類散文兼具現代人的生活內涵和創作形式上的現代手法。
資料圖:詩人余光中和夫人範我存女士。中新社發 駱雲飛 攝
個人生活:與妻子結婚61年 幾乎沒吵過什麼架
詩人餘光中與妻子範我存結婚61年,去年慶祝鑽石婚,兩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補。詩人對美滿婚姻的心得為:家是個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夫妻相處是靠妥協。
範我存小名“咪咪”,是餘光中的遠房表妹,兩人相識超過七十年。餘光中曾說,鑽石婚必須兩個人合作,如果其中有人先走,無論是離婚或早夭都不能成,得兩個人都長壽,且不分離。
結婚61年,夫妻幾乎沒吵過什麼架。範我存說,因為彼此的興趣、價值觀差不多,這可能與成長經驗有關,兩人都是童年逃難,歷經抗戰、內戰。 「我們是抗戰兒女。」也許是經歷過那一代日子,對很多東西都比較珍惜。一直到現在,兩個江南人私下說話,用的還是四川音。
餘光中表示,結婚的理想是追求幸福,是妥協的藝術,各讓一步。夫妻曾為十幾對新人福證,他總會準備一本英國劇作家王爾德的喜劇中譯本“理想丈夫”,勉新人相互體諒,白頭偕老。
去年餘光曾不慎跌倒,顱內出血住進加護病房,之後復健出院。今年10月23日,台灣中山大學剛為餘光中慶祝90壽。當時,餘光中搖搖頭不想當人瑞,卻是提起《戰國策》中的“行百里者,半九十”,接下來的路才艱辛,希望能夠健康寫作,再出2本書。
夫人範我存表示,活到90歲,最大的感觸是「有些朋友都走了,世界很多變化。」看著多元化的社會議題,夫妻倆也會有一些喟嘆。兩人生活很平實,規律寫作,天氣好時會到愛河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