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中原」原是出自楚莊王之口,王孫滿」在德不在鼎」巧妙化解

2024-11-17楚莊王

楚莊王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在靠隱忍示弱的過硬演技掩飾下,摸清狀況後清理朝政、治理楚國。

雖說楚莊王繼位頭三年每天花天酒地不理政事,但楚國家底還是很殷實的。他的父親楚穆王位期間,不斷向周邊用兵,攻滅江國、六國、蓼國、攻伐陳國,楚國的國力充實起來。若不是受到實力更強的齊國制肘,楚穆王估計也能稱霸。

楚莊王

{還2}01.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攻滅了庸國(今湖北竹山西南),公元前607年,楚國攻伐宋國,獲得戰車五百輛......

楚莊王一股作氣,公元前606年,他攻打陸渾戎。這個陸渾戎的部隊,打不贏就逃,一直逃到了洛水邊。楚莊王的隊伍也乘勝追擊,追到了洛水邊。

洛水邊就是周王室所在地的洛陽城啊。楚王的軍隊在洛陽城外烏央烏央一大片,楚莊王在洛陽城外大張旗鼓地搞起了閱兵,威風凜凜的戰車、雄糾糾的步兵,那陣仗,好像要把洛陽城給吞了。

{還2}02.

楚莊王為何在周王室家門口耀武揚威?這得說說楚國的先祖熊繹。

在周成王時期,熊繹是周王室勤軍功臣之後,被周成王以子爵的名義分封到楚地,但楚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

在周夷王的時候,王室衰微,熊繹的後人熊渠勢力擴大,他說:“既然他們認為我們是蠻夷,那我們就不用中國的名稱諡號。”於是,在沒有得到周王室的分封的前提下自立為王,也就是說,脫離周王朝的統治,我要自己說了算。

到了齊桓公稱霸時,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後來他又搞出個“召陵之盟”來牽制楚國,迫於齊國的威懾,楚國祇得低頭向周王室進貢。按周王室的禮制,只要諸侯在王城周邊活動,王室得派得大臣前來犒勞慰問。楚軍在追打戎人,王室更要來犒軍。

{還2}03.

周定王決定派出宗室貴族王孫滿以慰問的名義打探下楚軍的虛實。這個王孫滿雖然很年輕,但他聰明過人。比較有名的一個典故“王孫滿觀師”,說的就是他。

公元前628年,秦穆公攻打晉國,孟明視帶著軍隊經過周王都城時,站在周王身邊尚是孩童的王師滿說:“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果不其然,在崤之戰中秦軍大敗。

楚莊王一看到王孫滿,就問的鼎小大輕重。王孫滿一聽,好你個楚莊王,來者不善啊。

你想,一個諸侯竟敢在王室家門口問起象徵國家權力鼎的輕重,想必是狼子野心啊。

據《史記》所載:

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

王孫滿曰:「嗚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之盛,遠方皆至,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姦。桀有亂德,鼎遷於殷,載祀六百。鼎遷於週。 ,天命未改。

楚王乃歸。

{還2}04.

王孫滿為何如此想?楚莊王所問的“鼎”,其實是古人煮東西的器物,三腳兩耳。據傳上古夏禹鑄造了九鼎,代表九州,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週三代皆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

王師滿悠悠然一句:「在德不在鼎。」意思是說,鼎的輕重,取決於統治者的德行,鼎本身的實際大小重量根本不重要。

楚莊王一聽,你王孫滿跟我繞什麼圈子,我乾脆把話挑明了說。於是,楚莊王說:“你不要以為手裡有著鼎,我們楚國折斷戈戟上的尖刀,就足以做成鼎。”

王孫滿絲毫沒有受到楚莊王的威懾。他不亢不卑地說:

唉!君王你忘記了嗎?從前虞、夏的盛世,遠方的人都來臣服,九州的長官,都奉獻轄地所產的金屬,禹王便把那些金屬鑄進九鼎,並在鼎好雕刻了山川物象。所有千百異物,雕刻完備,好使人民曉得神妖鬼怪,是些什麼形狀,夏桀昏亂無德,九鼎才移轉給商,一共經歷了六百年。商紂暴虐無道,鼎又遷到周朝。如果天子有德,美善而光明,鼎雖小卻是很重;如果天於無德,奸邪而昏亂,鼎雖大卻是很輕。當初成王把鼎安置在郟鄏的時候,曾經占卜過,可以傳三十代,經曆七百年,這是上天的命令。如今周朝的道德雖已衰微,可是上天的命令並沒有改變;這九鼎的輕重,還是不可以問的呢。”

楚莊王一聽,碰了個軟釘子,無話可說,只好退兵回去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