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鄧亞萍登上第40屆世乒賽的賽場上,引起一片嘩然。
「國乒隊沒人了嗎?怎麼讓一個娃娃上來打球?這連1米4都沒有吧,她夠得到球檯嗎?」
在無數觀眾的質疑聲中,鄧亞萍深呼吸一口氣,她調整心態,頂著對手嘲諷的眼神拿下了最後的勝利。
從此乒壇多出了一個讓人顫抖的矮個子“魔王”,中國女子乒乓球站在了世界巔峰。
在此之後,鄧亞萍連續徵戰8年,為國家增添了4面奧運金牌。
退休時,手握18個世界冠軍的鄧亞萍也獲得了「乒壇女皇」的美譽。
從因個子太矮被嫌棄乃至無法入隊,到萬眾矚目的世界冠軍,鄧亞萍到底經歷了什麼?
{還2}1
鄧亞萍出生在1973年河南的一個普通家庭。
他的父親曾是省隊職業運動員,退休後在當地擔任乒乓球教練。
無論是基因或家庭環境,都注定鄧亞萍會走上乒乓球運動員這條道路。
4、5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手把手教鄧亞萍打球。
他找來一根竹竿綁在球拍上,又用線穿過乒乓球繫在竹竿的另一端。
這個簡單的擊球裝置就是鄧亞萍最早對於乒乓球的印象。
同時,父親也根據自身經驗制定了一份嚴格的訓練計畫。
每天天剛蒙亮,鄧亞萍就要被父親叫起來進行體能訓練。
對此,鄧亞萍不叫苦更不喊累,用更刻苦的訓練回應父親。
父親從她身上看到了對乒乓球的熱愛,又回想起自己沒進國家隊的遺憾,愈發期待鄧亞萍的未來。
稍微長大一點後,父親把鄧亞萍送到少年宮與同儕對練。
這時候孩子都沒有發育,鄧亞萍的個頭算是中規中矩。
9歲這年,在同儕中鮮有敵手的鄧亞萍,在一次全國比賽中獲得了單打的冠軍。
為了鄧亞萍的發展,父親忙前忙後給女兒辦了退學申請,又托關係找人把鄧亞萍送到了省隊。
以為鄧亞萍接受了更專業的訓練後,從此會平步青雲,完成父親的遺憾。
結果沒多久,鄧亞萍就被河南省隊退了回來。
給的理由也很簡單直白:身高不夠,沒什麼發展前途。
在乒乓球這項運動中,太高意味著離球檯遠,不利於台內球的控制,而太矮雖然身體靈活,但護檯面積小,意味著需要更頻繁的跑動才能碰到球。
1米3的鄧亞萍就這樣被打上了「不合適」的標籤。
回家後的鄧亞萍失落了幾天后,在父親的卻說下重新振奮精神。
別人不看好又如何?越是不被承認,鄧亞萍越要證明自己。
被退隊這件事完全激發了鄧亞萍的狠勁,在她的強烈要求下,父親改變了對鄧亞萍的訓練安排。
為了能比別人更快、爆發力更強,把身材矮小的靈活優勢發揮到極致。
鄧亞萍在腿上綁了兩個三十斤重的沙袋,同時她也跟著父親一起研究新的步伐。
天無絕人之路,不久後,父親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他曾經帶過的一個運動員成為了教練,很願意接收鄧亞萍。
於是鄧亞萍又輾轉到鄭州省隊。
在選拔時,鄧亞萍精湛的球技和不服輸的氣勢令教練大喜過望。
「這孩子以後一定會有一番作為,我要定她了!」
後來上級體委知道這件事後,不斷地給教練吹耳邊風:1米3不到,剛從別的省隊退掉的,你別耽誤別人。
教練嗤之以鼻,回懟道:「1米3怎麼了,以後還會長個兒!而且日本那個什麼關正子不也才1米47嗎?試都沒試過憑什麼說不行?」{/ b}
鄧亞萍在新教練手中訓練了4年,她和教練扭成了一股繩,勢必要打那些看不起人的傢伙的臉。
憋著一口氣的他們共同奮進,平常的訓練安排比國家隊還要繁重。
付出必然會有所回報,鄧亞萍的汗水為她帶來了極其優秀的成績。
1983年,鄧亞萍在全國比賽中連續獲得兩次冠軍,讓當初退回鄧亞萍的河南省隊看紅了眼。
從此之後,鄧亞萍人生如開掛般迅猛發展。
{還2}2
1986年,河南省隊教練找到鄭州省隊教練,想把鄧亞萍要回去。
鄧亞萍的教練自然不可能同意,他一口回絕了對方,結果後者死纏爛打找到了上級領導。
經過協商,教練最後同意把鄧亞萍借調給河南省隊。
同年,鄧亞萍參加全國乒協杯,以不可阻擋之勢獲勝。
成年人的賽場混入這麼一個小矮子自然引人注目。
國家隊教練張燮林一打聽,鄧亞萍才13歲,頓時動了愛才之心。
回到國家隊後,張燮林提出邀請鄧亞萍進隊的提案,結果被教練團一致否決。
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鄧亞萍實在太矮了,這樣的形像上國際舞台到底是爭光還是賣慘,另有定論。
但張燮林力排眾議、舌戰群儒,最終頂著壓力把鄧亞萍接到了國家隊。
入隊後沒有歡迎儀式,也沒有教練搶人,鄧亞萍不出意外的被分給張燮林。
鄧亞萍很清楚張燮林面對的壓力,她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回應這份期待。
然而國家隊臥虎藏龍,雖然鄧亞萍入隊後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面對其他人的大賽獎項,頓如雲泥之別。
鄧亞萍不斷為自己加油打氣,隨著一個又一個強敵被擊敗,她終於站到了國際賽場上。
1989年,她和陳紅組成不被看好的搭檔,在世乒賽上傲然絕立。
成為世界冠軍的那一天,16歲的鄧亞萍忍不住潸然淚下。
從5歲到現在,她一直被否定,11年以來,真的太艱苦。
鄧亞萍在國際賽事上展現出天賦後,回到國家隊被重用。
同年,她和喬紅搭檔再次奪冠,從此包辦了所有世乒賽和奧運的冠軍,世界乒壇從此進入「鄧亞萍時代」。
1992年,鄧亞萍在無數國人的期待中徵戰巴塞隆納。
她一路過關斬將,兇猛的打法一度讓外國選手以為面對的是什麼洪水猛獸。
最終,鄧亞萍不負眾望奪得兩面金牌,以19歲的年齡問鼎世界之巔,成就大滿貫。
再沒有人敢小看這個矮個子選手,只要有鄧亞萍參加的比賽,其他人只需考慮第二名的歸屬。
在鄧亞萍的光環下,與她同期的所有外國選手為之黯然失色。
1994年,常年高負荷的訓練開始反噬鄧亞萍。
頻繁爆發的傷勢折磨著她的身心,鄧亞萍的實力開始下滑,但她仍然是乒乓球的天花板。
這一年,她在亞運輸給小山智麗(前國家隊選手何智麗),但在亞特蘭大的賽場上再獲得兩面金牌。
1997年,王楠如一匹脫韁的黑馬殺進決賽和鄧亞萍持劍論戰。
雖然最後惜敗獲得銀牌,但還是展現出了無窮的潛力。
傷病和新人讓鄧亞萍意識到即將成為過去式,於是她開始另謀發展。
憑藉自身影響力,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中獲得委員的席位。
1998年,鄧亞萍看著面前王楠、張怡寧這些越來越優秀的小將,決定退役,把舞台讓給新人。
至此,「初代大魔王」的時代拉下帷幕。
{還2}3
退休以後,鄧亞萍拒絕了各方拋來的橄欖枝的同時,也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
26個英文字母都認不全的鄧亞萍,決定進入清華大學外語系學習英語和法語。
年齡又大底子還差,代表鄧亞萍需要比別人付出不只一倍的努力。
鄧亞萍對此沒有恐懼,也沒有抱怨,只有勇於攀登的決心和勇氣。
她每天起早貪黑的從零開始,認信、背單字,從課本第一頁學起。
在她持之以恆的努力下,“白紙逐漸寫滿了英文”,她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
2001年,鄧亞萍拿到清華大學的大學文憑。
當她出現在申奧會場時,隨口便是一篇長達5分鐘的演講稿,驚艷了無數人。
在此之後,鄧亞萍選擇繼續深造。
她來到諾丁漢大學拿到博士學位,除了世界冠軍的頭銜外,鄧亞萍又多出了一個「劍橋第一人」的榮譽稱號。
同時,無數人開始擔心鄧亞萍看慣了國外的光怪陸離,會不會「忘本」。
鄧亞萍沒有解釋太多,而是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無愧於祖國的培養。
從劍橋畢業後,鄧亞萍第一時間回到祖國,加入到對體育事業的建設。
2016年,鄧亞萍把上億資產投入公益事業上,成立了體育基金。
時至今日,提起鄧亞萍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仍是「世界冠軍」這個榮譽。
但她自己已經在商業、政治、學術等多方領域中開花結果、有所建樹。
如今的鄧亞萍事業如日中天,感情生活也非常穩定。
她的丈夫名為林志剛,同樣是國家隊的乒乓球運動員。
兩人於1993年被揭露戀情,2004年低調領證結婚並延續了血脈,取名為林瀚銘。
當然,林瀚銘出生在乒乓世家,同樣走上了體育這條道路。
在母親的指導下,林瀚銘14歲這年便獲得了乒錦賽的冠軍。
雖然之後幾年的比賽連續折戟,但鄧亞萍已經很知足,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
歷經十幾年風雨蹉躓換來現在的幸福美滿,鄧亞萍的身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