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673年~740年)字子壽,號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朝開元名相、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聰明敏捷,善於屬文。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富有膽識和遠見,忠耿盡職,不徇枉法,不附權貴,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積極發展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著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唐代唯一一個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
張九齡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後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
張九齡的詩作更多地表現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擠罷相後,這種態度尤其鮮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會政治,追求經國之大業和不朽之盛舉,另一方面又力圖持超越態度,把「仕」和「隱」這一對矛盾和諧地統一起來,不願為追求功業而屈己媚世。這種進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動姿態設計自我人生道路的慾望。而功名事業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詩的兩條主要軌跡。
在藝術表現上,張九齡的詩以興寄為主,顯得委婉蘊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託物言志,,寫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這些詩篇受楚辭的影響較多,但情辭委婉,在古典傳統上,可以說是兼有「風」、「騷」的情韻。
張九齡夙好山水清賞,喜表現風清月朗的江山與孤高清瑩的襟懷的契合。他在藝術上著意追求「言象會自泯,意色聊自宣」(《題畫山水障》),即重在像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這就使他的一些寫景詩突破了前人多重視極貌寫物、工於形似的表現手法,而在主客觀的交融中大力加強抒情意味。他寫月夜的詩,情韻最為雋永,如《西江夜行》、《望月懷遠》。這些詩中所展現的澄澈柔美的夜景,處處滲透著婉約深長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語,哪是情語,詩裡的物色和意興已經渾然一體了。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採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張九齡是一位詩文俱佳、才華洋溢的文學家,尤以詩歌藝術成就為高。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後,力排齊梁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說,他以其詩歌創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展。嶺南豪邁亢直的民風,他本人耿介不阿的性格,使他的詩歌創作體現出「雄厲振拔」、「骨峻神竦,思深力遒」的勁健風格,又別具一種「雅正沖淡」的盛唐氣度。著有文集《曲江集》仍留傳後世。
代表詩作:《晚霽登王六東閣》、《感遇十二首》、《望月懷遠》、《湖口望廬山瀑布泉》、《詠燕》、《賦得自君之出矣》《答陸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