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百花齊放,世稱諸子百家,比較有名的有道家、儒家、法家等,墨家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墨家為「世之顯學」(韓非子語),與儒家、道家並稱,孟子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可見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古代的輝煌。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家才開始沒落。
諸子百家
在墨家,最高領袖稱為“鉅子”,第一任鉅子是墨翟,也是墨家的創始人,他是春秋時魯國人,曾經師從儒者,學習仲尼之術,後來不滿儒家禮、樂中的繁瑣內容和形式主義,遂另立新說,聚眾講學,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由此創立了墨家學派,為儒學的第一個反對派。傳世著作有《墨子》一書。
墨子像
墨學主張“兼愛”、“非攻”,即人人相愛,不要戰爭。希望“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人民都能過上安定和諧的生活。但是,當時諸侯為利益驅使,相互之間攻伐不斷,墨子的“非攻”無人理睬。墨翟只好改變策略,轉而研究防守之術,他及其弟子提煉防守之術為《城守》二十一篇,是守城者必看之書。
墨子出身於平民之家,有一手很不錯的木工技藝,他曾製成靈巧的“木鳶”,據說能飛三天三夜而不降落。其技藝水平可與著名工匠公輸盤相媲美。他不僅有《城守》理論著作,也動手設計了一批防守器材,在當時處於領先水平。
墨子
據說,墨子為使楚惠王放棄攻宋的打算,曾與公輸盤論戰(演練守城之術)。
在演練中,公輸盤九次使用不同的方法攻城,九次都被墨子擋住了,“公輸盤之攻械盡,墨子之守圉有餘”,公輸盤見不能取勝,轉而又想以殺掉墨子的方式攻宋,當場被墨子識破,「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城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就是殺了我也無濟於事,我已經派弟子和我的守城之器在宋國嚴陣以待。最後迫使楚惠王放棄了攻宋的打算。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止楚攻宋」的故事。
墨子論戰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墨子守城之術是何等高超和厲害,《孫子·謀攻》中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是兵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墨子以守待攻,以智取勝,從此「墨守」名揚天下。
墨家不同於儒家、法家、道家的地方,還在於他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團體,更是準軍事組織。為何這麼說,原因有三:
劉德華飾演的墨者
第一、在諸子百家中,墨家以等級分明和製度森嚴而著稱。
在墨家,其成員皆為“墨者”,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聽從指揮。例如,墨子學說認為,入仕不能脫離組織,凡是在諸侯那裡做官,必須大力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如果感到難以推行,就要引咎辭職並接受懲罰。
正因為有了這些嚴明的紀律,奠定了墨家堅固的思想基礎,養成了良好的遵章守紀習慣,其“善守”正是得益於此。史料記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墨者
第二、墨者需定期繳交會費。
墨家子弟當官以後,需要捐出一部分俸祿作為墨家的活動經費,否則,也要辭職。對於普通墨者,如果沒有能力上交會費,則需要“以工代稅”,需要做出一定的貢獻來抵稅,對於這類嚴格的規定和嚴明的紀律,不可有任何逾越和違反,否則就會被清除出師門。
第三、以武力身體力行,替天行道。
墨家輕言論,重行為,也就是說,墨家所說的兼愛與非攻都是實打實的實事而並非是一種口頭上的主張。例如,哪個大臣違背了墨家「兼愛」的理念,對百姓苛責過甚,那麼墨家就會派出殺手去殺了這個人,以武力維持這種相對的理念平衡。
所以墨家又被稱為俠客之祖,對於不平之事,直接出手。這有點像梁山好漢,「天地不仁,吾鏟之」。
墨子
儒家高高在上,不耕而食,墨家平易近人,親身勞作,過得是苦行僧一般的修行生活;儒家一心要“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而墨家則要“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以救世。相較於其他百家諸子,墨者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群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