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00後的父母,時光倒流22年,你們會支持孤注一擲的張頌文嗎?

2023-02-17張頌文

張頌文

(圖源:張頌文微博)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兩個人刷屏了。

一個是喜劇,一個是悲劇;前者是46歲的張頌文終於火了,上演了現實版的《喜劇之王》;一個是胡鑫宇,失踪106天后證實自殺,沒有等來好消息。

這兩個人風馬牛不相及,我為什麼會把他們連結在一塊兒呢?

{還2}part.01

大器晚成的張頌文,出生​​於1976年,可以說是我的同儕。

他的成名之路堪稱坎坷。

他職高畢業後,24歲進入北電前做過很多工作,飲料銷售員、飯店服務生、印刷廠工人、導遊。

張頌文

他當演員,並不是因為看上了演員的收入高。相反,當他當導遊時,已經做到了月入2萬,那時候的人均月工資只有500元;

而從北影畢業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他不停被劇組否決,據說被拒絕了800多次,沒有收入或只有微薄的收入,與做導遊時的風光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為什麼在導遊生涯如日中天時,放棄一切去考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還是上一個高職班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一時衝動純粹是出於被夢想點燃。

在一些媒體採訪中寫到他是這麼復原這段心路的:

當時的日文導遊,是一位很健談的小女孩。她問,頌文哥,你的夢想是什麼?

張頌文覺得自己都23歲了,還談夢想,有點不好意思。

於是,他說,沒有夢想,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但我有個嗜好,宅在家看電影,哪裡的電影都看,南斯拉夫、北韓、美國、蘇聯…

沒想到那位小女孩堅定地說,那就是你的夢想。

張頌文就像觸電一樣被點醒。衝動之下,他當天下午就辭職去了北京。

{還2}part.02

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普遍處於一個比較寬鬆的教育環境。

那時候,無所不在、侵入孩子生活的「直升機父母」還是比較少的。雖然我的父母也常說要“好好學習”,考不上大學可能會去掃大街。但實際上,那時閱讀帶來的利益還不特別突出,倡導努力閱讀的家庭很多都是源自文化傳統中的一種慣性,談不上有多麼功利。

而30年後,隨著「考一代」佔據了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製高點,大家已經意識到上一個好高中、好大學,人生會領先多少個台階。

換言之,家長們都意識到了教育的投產比大大提升。

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實現下一代的幸福?還是為了完成下一代的階級分層?關於這個目標,社會卻始終辯論不休。

雞湯黨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幸福,而雞血黨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分層。

各說各理,各自有各自的粉絲,而家長則首鼠兩端,不斷在兩者之間搖擺。

如果從結果出發,我們肯定是讚歎張頌文的果決和堅持——他在23歲的時候才決定追隨自己遙不可及的夢想;然後再通過23年笨拙的努力,在2023年的春節,成為火遍全國的演技派。

如果有上帝視角,知道他未來會成功,身為父母,可能都會支持張頌文23年前的選擇吧? (當然,在他高一前後,母親就去世了)

高中畢業讀職高(估計成績不太好?)

接著,「走過泥濘,做了飯店經理,做了導遊,

讀了電影學院,當了演員,又當了表演老師,

換過太多頻道,轉過無數個彎。 」

終於在46歲的「高齡」火了。

如果我們沒有上帝視角,身為父母,你會支持張頌文衝動的辭職決定嗎?

你會不會罵他不切實際、異想天開,不如早點結婚生子?

我暫時不知道你們的選擇,但我隱隱覺得,我們多數父母,可能會像胡鑫宇的親人一樣,即使知道孩子現在因為學習壓力很痛苦,但依然會勸他:忍忍吧,加油啊,要懂得吃苦啊,熬過高考就好了。

對家長來說,張頌文現在的成功(出名)是小機率事件,胡鑫宇的自戕也是小機率事件。

兩條道路的導向,在家長看來大概率相反——

堅持夢想的結果往往是狠狠碰壁、被命運拋棄;

拼升學、卷資源的,再不濟也能找到一份體面工作安逸過完人生。

實際上我們能感受到,張頌文這種「早期不斷地嘗試,不斷尋找,一旦確定了夢想不計回報地投入」的人生模式,本身就不是結果導向,秉持的就是不那麼在意目標結果的超然心態。

就算現在,多數家長都意識到胡鑫宇這個案例中,教育壓力是造成極端結果的直接原因,但大家依然認定,胡鑫宇經歷的教育模式本身並沒有錯。

他們認為,如果胡鑫宇擁有“強大的內心”,或者他的家人早點發現他的心理問題,就不會發生悲劇。

就連媒體報道的風向都是導向普及什麼是憂鬱症,似乎只要重視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導,這種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還2}part.03

我在上週的文章《看了這本書,你不會再羨慕芬蘭教育了》裡介紹了《育兒經濟學》這本書——

為什麼中國目前大多數家長會選擇雞娃的教育模式-真正影響家長對教育投入的是當下的社會經濟環境,只要教育的投產比高、社會分層嚴重,嚴管模式自然佔上風;反之則是寬鬆式的家長會佔上風,例如北歐模式。

這個觀點透露出一種沒有辦法的宿命感:我們每個人都是整個國家政策下最終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進行決策的一個棋子,往往身不由己。

今天我要說的是,我們在理解經濟環境決定教育模式的選擇這個底層邏輯的同時,也要意識到,這個選擇雖然合乎邏輯,但並不代表它就是一個「全局最優」解。

在經濟環境決定論下,每個家庭做出的是「局部最優」選擇-每個家長的目標是要讓自己的孩子在一定投入下,得到盡可能優渥的未來生存環境,但每個家庭的無序投入,最終陷入的就是「內捲」的無序競爭。

從個人家庭來看,這種決策或許是最優的選擇,但從整個社會來看,付出的是資源浪費、金錢損耗、各種社會家庭關係不和諧、一代年輕人身心健康崩盤的巨大代價。

如果每個孩子都像年輕時的張頌文一樣,以找到人生夢想並為之奮鬥為目標,全力去體驗這個努力的過程,這個社會未來才可能多元化。

而這,正是我們現在國家「雙減」政策所倡導的趨勢內核,也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全局最優」解決方案。

當然,因為現在的經濟條件遠達不到北歐水平,暫時來說,這個核心全面落地還不現實。

在「局部最優」與「全域最優」之間,有沒有可能建立起一種「不斷累積的融合機制」

這正是我從去年開始思考,並付諸實踐的「教育減法」體係想做的事。

「教育減法」項目,是幫助小家庭擴大視野,從局部放寬到盡可能的全局,把家庭教育的計劃週期,從短期可見變成終身規劃,透過提供各種市面上少有的低成本的多元化嘗試的機會,幫助孩子用減法篩選,直到找到那個令自己心顫的夢想,再去傾力為其投入資源。

依照這個體系構想,如果沒有家長的陪伴、不抱團取暖,沒有足夠多的低成本的試誤資源,是達不到的效果的。

我願意和認同我的家長一起,用未來10年到20年時間,慢慢累積打磨這樣一個資源平台。

每個家庭獨立作戰,一定只能選擇局部最優解(繼續捲高考),這個所謂「最優」大機率會犧牲掉相當多的孩子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

如果我們抱團取暖,就有可能在局部最優解和全局最優解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的區域較優解。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追尋自己的夢想,都能最終成為張頌文,即使是「大火」之前,享受演員生活的張頌文。

張頌文有一篇懷念母親的文章《火柴天堂》,特別感人,最後分享其中的一段話,願所有的孩子都像張頌文一樣,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拼命尋找人生的方法,尋找人生道路的組合模式。而我們身為父母,始終站在他們的身後。

媽媽對我的期望,並非成為大人物,而是活得明白、快樂。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自己的方式告訴我:

文仔,一切都會有辦法,只要你清楚你的目的,只要你找到方式。

。 。 。

這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你不知道哪顆種子長出的樹最好,只有悉心對待每一顆,就算有的永遠爛在地裡,你終究會收穫一片樹林。

老天當然有瞎眼的時候,下一場雪,又蓋上一層霜,但只要你熬得過去,當春天來的時候,雪會化成水,滋養你的土地。

。 。 。

媽媽讓我明白,人不能認命,如果你覺得到此為止,你這輩子只能有一種模式。而拼命尋找方法的人,人生的道路,有組合模式。

我一次次在迷惘和艱難時對自己說:

再想想,一定還有辦法的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