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個人資料,何謂天王之首

2024-01-21張學友

如同漢唐盛世,到了明清之時,曾經的輝煌記憶都任憑雨打風吹去。

港樂的四大天王曾引領了華語流行樂的巔峰盛世,但今新新歌迷卻說不出四個人的名字。

網路上流傳著一句話:如果不是劉德華,誰還記得四大天王。

劉德華出道41年的一路長紅,捍衛了港樂、港影和港娛的尊嚴,但像劉德華這樣的巨星,華語娛樂圈又有幾個人呢!

港樂四大天王時期,一直有一種爭論,張學友與劉德華誰是天王之首。

可以這麼說,四大天王時期,張學友是天王首座;三十年過去,劉德華才是四大天王中影響力最大的那位天王。

舉個例子,唐「安史之亂」後,中興大唐的兩位名將-郭子儀與李光弼。論戰功,李光弼甚至還在郭子儀之上,奈何李光弼只懂帶兵打仗,不善於人際交往,捨不得在國家穩定後交出兵權。所以幾十年以後,李光弼早已被遺忘,而郭子儀成了四朝元老,位極人臣,郭氏子孫萌澤至明朝時期。

說事,只能就事論事,要把事情放在同一時間與空間條件下,如同網友們經常喜歡比較羅大佑與周杰倫誰的影響力更大,就像關公戰秦瓊,似無稽之談。

天王之首的爭論,為何只存在於張學友與劉德華之間而不論及黎明與郭富城,也是其當時當境綜合實力之顯現。

張學友代表了四大的唱功和綜合素質,劉德華代表了四大的人氣和國民度。黎明雖紅,但其優點主要是在香港本土。郭富城雖​​然唱跳無敵,但他以國歌成名,在港樂起步較晚,待其羽翼豐滿之時,已近四大天王時代的後期,有些幸運又有些「生不逢時」。

所以,天王首座之爭,鎖定在張、劉二位天王之間,是沒有什麼爭議的。

下面,筆者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以事實為依據,以客觀理性為準繩,從幾個角度來剖析,看看張學友為何是天王之首。

一、唱功對比

1985年,張學友在奪得頭年的十八區業餘歌唱比賽冠軍後簽約寶麗金發行個人首專《Smile》正式出道。同年的一個月後,劉德華也在華星唱片發行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只知道此刻愛你》。

與劉德華在歌壇的前五年唱功備受質疑、嗓音條件被許多專業人士批評、沒有一首歌曲入圍十大勁歌金曲與中文金曲相比,剛出道的張學友就與呂方並稱“雙子星”,成為中文金曲最有前途的新人,首張專輯大賣四白金,《情已逝》、《遙遠的她》、《月半彎》等歌曲先後入圍十大勁歌金曲與中文金曲。

1986年,張學友發行自己的首張國語專輯,成為港樂歌手中較早滲透國語市場的明星,這一步,張學友比劉德華早邁出了3年。

在1990年杜自持沒有指出劉德華唱歌「戲腔」太重、缺乏技巧之前,劉德華唱歌震音太多、唱法略顯生硬。而張學友,似乎就是一位天生歌者,寶麗金實力派新人那麼多,李克勤、黃凱芹、蔣志光,公司看好並大力培養的新人歌手,只有陳慧嫻和張學友。

張學友的唱功,被譽為四大天王和港樂男歌手的“天花板”,快慢歌的切換、真假音的無縫銜接,蘭花指再那麼一翹,難度再高的歌曲都能被他輕鬆拿捏,一個「歌神」的稱呼,是對張學友最大的肯定。

劉德華的唱功,在眾多港樂歌手中並非第一集團的成員,許志安、蘇永康、黃凱芹、杜德偉等名氣在他之下的歌手似乎都比他更好,但劉德華很好地選擇了揚長避短,只在自己擅長的中音區唱歌,加上後面震音顫音等技巧的運用與充沛的情感投入,聽起來十分有感染力和個人特色。

在唱功上,張學友是港樂歌手中的頂尖水平,劉德華頗有不如。

二、榮譽對比

有一種爭論到現在還沒結束:勁歌金曲最受歡迎的男歌手獎與金曲金獎誰的含金量高。

四大天王時期,除了劉德華,張學友、黎明與郭富城都或明或暗表示:最受歡迎男歌手獎才是他們最重視的。

在某種程度上,最受歡迎男歌手獎與金曲金獎,就是歌手人氣與歌曲品質的一次對比,誰比較重要,看歌手、歌迷和媒體更在乎什麼。

如果兩者一樣重要,那四大時期獲得一次最受歡迎男歌手獎和四座金曲金獎的張學友,無疑要比獲得四次最受歡迎男歌手獎但無金曲金獎進賬的劉德華在榮譽上厚實一點。

再看金針獎,在張學友退出港樂頒獎禮的同年,香港電台授予他金針獎的榮譽,拋開死後追頒獎的音樂人不談,張學友是許冠傑之後最快獲得金針獎的港樂歌手。

而劉德華、黎明與郭富城至今仍未獲得金針獎。

再說港樂歌手的「意外之喜」——台灣金曲獎,作為國歌歌市場上分量最重的音樂大獎,是許多國歌、粵語歌兩手發展的歌手夢寐以求的獎項。

在港樂歌手中,獲得台灣金曲獎歌王/歌後的歌手依照順序依序是葉倩文、張學友、陳奕迅、莫文蔚和林憶蓮五位歌手。

張學友是港樂歌手中第一個獲得台灣金曲獎歌王的歌手,雖然獲獎次數被陳奕迅後來居上,但他是四大天王中的唯一,其成績甚至比台灣四大天王中的王傑與童安格還要優秀。

當然了,劉德華保持著吉尼斯世界紀錄獲獎最多的香港男歌手的榮譽,但大獎數量上,張學友還是要亮眼不少。

三、專輯銷量

因為張、劉二位天王都是國粵語市場雙線發展的翹楚,在四大天王時期,他們也是台灣市場和香港市場上專輯銷售排名前兩名的男歌手。

在港樂四大天王時期,張學友的《真情流露》與劉德華的《真我的風采》都賣出過超過八白金的好成績,但《真情流露》的總銷量還是比《真我的風采》多出了兩萬多張。

在IFPI香港地區銷售大獎中,四大時期,張學友有《真情流露》、《我與你》、《餓狼傳說》、《愛與交響曲》、《不老的傳說》、《有個人》6張專輯都獲得了年度的銷售大獎,這是一個沒有人打破的記錄。黎明1991年獲得此獎,但1992-1999年的四大時期,四大天王其他三位在這個榮譽上是空白。

再說國語唱片銷售的最大市場台灣,在台灣本土實體唱片銷售排行榜中,張學友1993年專輯《吻別》賣出了超過136萬張,這一記錄已經塵封了29年仍無人打破。

超過100萬張銷售的國語唱片,張學友還有《真愛精選》的120萬張和《忘記你我做不到》的105萬張,此外他的《祝福》專輯賣出了超過90萬張, 《想和你去吹吹風》賣了超過80萬張。

張學友也是90年代台灣地區累計唱片銷售的第一名。

劉德華在台灣沒有一張超過百萬銷量的國語唱片,《忘情水》和《天意》分別賣出了超過85萬張和80萬張的銷量,他的《我和我追逐的夢》、《真情難收》、《真永遠》、《愛在刻骨銘心時》等專輯的銷售量都在50萬張上下。

雖然劉德華沒有特別爆款的國語唱片,但他的國專銷量十分穩定,在90年代基本上每年都能殺入年度唱片銷量前十名,整個90年代,劉德華的國專銷量也僅次於張學友和張清芳位居第三名,也是十分了不得。

至於內地、新馬泰等地區的銷售,因為數據不是十分準確和翔實,此處不列舉。

整體來說,四大時期,張學友的唱片銷售量是要優於劉德華的。

除去這三個比較重要的考核指標,還有許多指標可以拉出來作比較。

比如說歌曲傳唱度上,在港樂地區,應該是張學友的粵語經典歌曲要多一些的,但劉德華也不差,因為他的歌曲通俗易唱,其受眾也不在少數。在國歌市場上,雖然張學友有《祝福》、《吻別》、《情網》、《想和你去吹吹風》、《一千個傷心的理由》等高傳唱度歌曲,但手握《忘情水》、《天意》、《真永遠》、《中國人》、《冰雨》、《笨小孩》等歌曲的劉德華無疑保持著更高的市場佔有率。考慮到國歌的群眾基數,傳唱度上應該是劉德華勝出。

在演唱會數量上,也是張學友高出不少。在香港本土紅館演唱會場次排行榜中,張學友以165場的數量排在譚詠麟與徐小鳳後的第三位,劉德華以154場的數量居於郭富城之後的第五位。拉到世界範圍,更專注於音樂的張學友開了900多場演唱會,而分心電影的劉德華總共開了有400多場演唱會。這一點張學友勝出,不過劉德華有紀錄是張學友可能無法打破的,劉德華有上海新天地8萬人參與和重慶奧體13萬人參與的演唱會,其數量真的是讓人瞠目結舌。

當然了,統計演唱會數量,其時間跨度拉長到了兩位天王整個歌手生涯,超過了文章特定的1992-1999四大天王時期這個時間範疇,可以不做考慮指數。

除此之外,有些小指標也可作為兩位天王的比較依據,例如在大型場合獻唱的次數、對樂壇的貢獻程度、對唱片公司的重要程度等,此處不一一細說。

綜上所述,四大天王時期,張學友作為天王之首的排名是合情合理的。

23年過後,劉德華已經成了國民度最高的華語娛樂明星,每一次亮相都將伴隨一些新紀錄的誕生,而專注音樂與家庭、不善交際、為人低調的張學友,雖然星光略顯暗淡,但依舊是香港最好的「歌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