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1年許冠傑一曲《鐵塔凌雲》正式開啟了華語粵語歌壇的新篇章,此後陸續湧現出了羅文、關正傑、林子祥、鄧麗君、譚詠麟、陳百強、張國榮、羅大佑等巨星,其作品也多成為傳世經典。然而進入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著鄧麗君的淡出,以及譚詠麟、張國榮相繼退出歌壇,港台歌壇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真空期,隨即以四位歌演俱佳的年輕人為代表的「四大天王」時代正式開啟。
眾所周知,當初的「四大天王」如今早已是橫貫港台娛樂圈,甚至是華人演藝界的中流砥柱。他們分別是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相信單論歌曲演唱難度、標高來衡量的話,張學友在四人當中無出左右。也正因如此,張學友是「四大天王」中,也是港台娛樂圈中,唯一一位被稱為「歌神」的人。
記得某一年,張學友受邀參加CCTV旗下的金牌欄位《藝術人生》。對於央視主持人來講,他們眼中從不缺學院派或藝術圈的大家,因此能被主持人稱作「藝術家」的人並不算多,對於巨星更是司空見慣。然而,主持人朱軍卻坦誠地稱張學友為藝術家,並且能夠參加央視《藝術人生》這樣極具代表性的節目,本身就是對演員藝術成就的高度認可。
節目中,儘管張學友一再謙虛,可一旦拿起麥克風的「歌神」便再一次展現了他的舞台魅力,台下觀眾更是一唱一和如痴如醉。用學友的話講,唱到某一階段,忽然發現自己的演唱位置不對,因此改變了唱法後,幾乎再沒有歌曲是不能唱的……即便是《青藏高原》這樣的高音唱法,想必對於學友來講,剩下的也只是用什麼位置發聲的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縱觀港台娛樂圈,難道真的只有張學友一人稱得上「歌神」嗎?
有人或許會想到週華健。沒錯,週華健的確是唯一一位靠實力與「四大天王」集體抗衡的歌手,也是當年張學友、劉德華等巨星心目中非常認可的歌壇實力派。但是坦言之,論歌壇影響力週華健仍沒有張學友大。這種較量的高下,不完全取決於歌手本人,更取決於地理、唱片公司等客觀因素。而且最重要的是,週華健本人並太熱衷於粉絲和知名度,到了90年代末期,他的發展重點逐漸轉向創作領域。
那麼還有誰可以跟「歌神」張學友相提並論,甚至有實力超越? 其實答案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一張合照中便可覓得端倪。照片上,有一位歌手站在陳百強、梅艷芳、張國榮當中,甚至一度被後來人解讀為80年代最具實力的「歌壇四天王」。即便是風靡亞洲的“小虎隊”,在他面前變成了三好學生。他的名字叫做王傑。
王傑出身於社會底層,早在60、70年代便早早做起了邵氏電影的童星,之間歷經情路坎坷和家庭破碎,甚至一度作為替身演員、機車技師遊走於社會邊緣和大銀幕之間……也正是這些心酸的往事,造就了他「浪子」的特質,進而影響了他歌曲創作的曲風和內容。
王傑曾經對記者說,當自己第一次得知音樂專輯《一場遊戲一場夢》獲得大獎時,竟然是在一個出租車的廣播裡聽到的,甚至當時自己連經紀人都沒有,一個人來一個人走。在90年代初期,這種「浪子」曲風竟成了風靡亞洲歌壇的不二法寶,隨後《一場遊戲一場夢》盤踞台灣冠軍音樂排行榜竟長達半年之久。儘管當時有很多人想模仿王傑,但是王傑近乎完美無瑕疵的真高音,以及高亢嘹亮又暗潮洶湧的音域和心緒,又豈是模仿可得!
1989年,王傑演唱了黑幫文藝片《旺角卡門》的主題曲《忘了你,忘了我》和片尾曲《你是我胸口永遠的痛》,並再次蟬聯中國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冠軍音樂榜達數週。這樣的成就讓人望塵莫及,如果說《旺角卡門》的成功分成10份,那麼劉德華、張學友各佔1份,張曼玉佔2份,王家衛佔1份,其他演職人員佔3份,剩下的3份盡屬王傑。
相關連結:張曼玉僅十幾秒的演技,秒殺所有女明星
當然,後來的故事我們都曉得,那些陳舊舊事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最後想說的是,無論是70、80後或90後,無論是聽著王傑的歌長大愛講情懷的朋友,還是只記得歌神學友的資深歌迷,相信「歌神」的定義早已成為了各自心中難以磨滅的印記。時至今日,已為人父為人母的我們或許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們的歌聲中一起緬懷自己逝去的韶華,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