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在內娛舞台沉寂良久之際,一檔音樂類節目突然殺出了一個能唱跳、會原創的全能型選手。
節目中,他像是個不合時宜的戰士,勇敢卻又青澀,總在挑戰自己的每一項技能表現——儘管對於當時的他來說,每一項技能都不夠突出。
但這個倔強的少年硬是拼到了終極舞台,讓最初選他的星推官薛之謙感嘆「進步最大」。少年也用自己的態度回應質疑,拋下一句“全能還不夠突出嗎”,令許多人至今印象深刻。
他是周震南,2017年從《明日之子》以第四名身份出道,兩年後,因拿下《創造營2019》第一名而被更多人知曉。從第四名到第一名,週震南一步步在舞台上把每一項只有60分的全能,提升到70分、80分。
五年時間,通常夠一個人轉換人生階段,也足以讓娛樂圈滄海桑田。內娛的舞台總是充滿不確定性,週震南則經歷了從單槍匹馬到成團作戰,最後又回歸一個人的狀態。
和過去相比,週震南似乎改變了,新專輯《You jump, I jump》的音樂風格溫暖療癒。對外展現的狀態,也不再是鋒芒畢露的自信,反而變得自在通透、充滿自省。但他好像又沒變,身邊做音樂的朋友還是五年前的那群人,他還是執著於做有態度的音樂與舞台。
從不敢到敢
五年前,週震南初出茅廬時,年僅17歲。但節目裡就沒人提過他「年紀小」這茬。他在音樂舞台上透露出的自信感,在談吐言語中透露出的穩重感,完全破除大眾對少年的刻板印象。
但少年終歸是少年,他走下舞台的另一面,與所有10來歲的年輕人一樣,充滿未知期待,從前因恐高恐水從未想過挑戰的潛水、跳傘,如今也在好奇的驅使下一一嘗試,甚至跳傘上癮了,要考高空跳傘證。
在微綜《21-22》裡,週震南提到為什麼要去挑戰這一切:是因為不想繼續再害怕了,不要想像以前那樣考慮那麼多。
直到這一刻,硬糖君忽覺以前看到他成熟的模樣,也許只是一個少年要強的偽裝。他從不敢到敢,是想面對更真實的自己。他說挑戰像是開啟一個事情的媒介,如果永遠不去挑戰,就永遠不知道這件事對我們來說是好是壞。就像他不去跳傘,他就永遠不會知道從天空看地球的模樣有多美。
他像一個大人教導小孩的口吻,恍然大悟“年輕人要多出去、多打開(自己)”;手機屏幕裡的世界和真實的世界有很大差距;年輕人總以為有很多“明天”,可以去做一件事便停滯不前,但時間久了,就是在消耗自己。
週震南久違地露出了他的「少年氣」——敢做、熱血。他也曾在20歲的訪談中反思自己,認為「深思熟慮」是個偽命題,懷念初來乍到娛樂圈時的「盲目樂觀」。現在看來,他找回了因急於成長而失去的衝動。
這種生活態度與心境的變化,能明顯從週震南的新專輯聽見。以前,無論是歌曲《小星星》還是《Love&Desire》,展現的是小小身體對龐大世界的感知。他自己都調侃,以前的MV喜歡弄「花俏」、「噼裡啪啦嘩啦」的東西。
今年《You jump, I jump》的風格卻大相逕庭。曲風變得舒緩治愈,MV色係比較明亮,如一部清新療癒的電影。
如果說以前周震南歌詞唱出的是一種自信,那現在就是自省。他的態度很坦誠,以前比較是想要展現給觀眾「強」的一面,所謂的外表要強。但現在,這些不重要了,他更想要內心真正的「強」。
週震南22歲的身體裡,似乎一直安放著一個老靈魂。那個曾經喊出要「第一名」的野心少年,現在變得更加自在隨性。
從第四名到第一名
現在的通透,是建立在過去的經驗上。週震南「要強」的過去,是他寶貴的人生經驗,也為內娛舞台留下了獨特的一抹色彩。
回想《明日之子》的初舞台,週震南彈著琴,表情很拉扯地唱著《Stuck》,但表現卻還顯得稚嫩。
比賽中期,他開始嘗試原創,開始唱跳,有成長有收穫。到了《西門少年》的舞台,週震南明顯有了成熟藝人的模樣,原創歌詞明顯更有律動和深度。所有人都在這舞台上看到了他的進步,這是步步累積後,從量到質的變化。
在不被看好中,他一路從「待定」的危險邊緣,闖進決賽前夕,拿下第四名。當每個人都以為第四名對17歲的少年來說,已經算是很大褒獎時,他並未止步於此。蟄伏一年後,他在自己人生中的第二個音綜《潮音戰紀》中拿下冠軍,也樹立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在《創造營2019》再次表演《西門少年》《小星星》時的周震南,憑著強大的氣場、成熟的唱跳表演,迅速受到關注。在這樣一個關注唱跳整體舞台的節目裡,週震南的全能徹底成為優勢。
隨著觀眾審美閥值上升,台上台下的多面形象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 《創造營2019》的真人秀,讓人無法忽視周震南訓練生活中,那些可貴的懵懂的狀態。對比他舞台上的「強者」形象,產生了很大反差,脆弱敏感而堅強,這就成了他吸引人的另一面。
成團進入R1SE也是一段新的經歷,小小年紀要承擔隊長職責。但他做得比大家想像中更好,在很多事上,他願意犧牲突出自己的部分,給到其他隊員表現機會,把團魂時刻放在第一位。例如,在做音樂時,會根據隊友特色分part。在採訪時,會cue沒有說上話的隊友。
《明日之子》第四季,週震南以見習老師身份回歸節目,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了許多學員幫助。尤其在銀河系樂團面臨止步決賽、同樣拿到第四名的成績時,週震南拋出一句「第四名不會混得很差」鼓勵了他們,同時也是對曾經自己的回應。
去年周震南迴到了《創造營2021》,從選手升級當了助教老師。他以自身經驗給了許多選手鼓勵和表現的機會,在battle比拼上,他建議選手拿最好的、言多必失;在訓練學習上,他告訴選手八爪魚式的多嘗試,技多不壓身;在做偶像上,他說除了唱跳能力,還要有態度和表達。
五年有太多人在來去間逐漸離開大眾視野,只有不停下腳步,拿曾經的遺憾激勵自己,才能在圈子裡持續擁有姓名。週震南從2019年走出,在2021年回歸,他明白了授之以漁的道理。對於週震南本人來說,從個人到團再回歸個人的身份變換,從樂隊節目到偶像一直走到說唱節目,也是從選手升級為導師的進階之旅。
沒有標籤的音樂愛好者
從團體出來之後,週震南的舞台依然帶有鮮明的個人印記。在今年的首唱會中,簡單又不失格調的舞台上,週震南收放自如,在live house貢獻了一場演唱會級別的演出。
其實可以明顯看出來,無論經歷什麼,改變了什麼,週震南做音樂的初心沒變。
最初他做《Love&Desire》這張專輯,寫的很慢,躊躇不前。最後,他飛到海外請教一位業內前輩。這位前輩告訴他「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I want some real(我想要真的東西)」。正是這兩句話一遍遍地叩問,讓周震南明白了要面對內心的聲音創作。
當時不過19歲的少年,用自己的新專輯《Love&Desire》探討了古老的哲學命題──關於人的愛欲。 《Love》音樂猶如一出神秘歌劇,歌詞則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以一個孩子視角描繪了他所面對的人類社會,有渴望、有天真,同時也充滿兇險。
外界常有兩種聲音,一種說周震南不是在做偶像音樂,另一種說他也不是純粹的原創音樂人。那周震南是什麼?
「我們是圈外人。」現在的周震南給了這樣一個答案。他和製作人一直在強調圈外人的身份,不是什麼專業化的人。他不想被任何標籤定義,自稱是個「音樂愛好者」。
《You jump, I jump》和《Love&Desire》的風格相去甚遠,他認為這是因為處在人生不同階段,有了不同的感悟,才導致如此差別。 《You jump, I jump》始於一場海南的冒險之旅,繼叩問內心來創作之後,他又多了一種做音樂的方式——透過實踐來感知體驗世界。
專輯裡的每一首歌,都有一個故事。 《不是所有貓都像你一樣溫順》是寫給自己去世的貓咪;《You jump, I jump》是關於朋友幫助,拉他去跳傘的體驗;《If I die, tomorrow》是他留給自己反思的命題,每當我們躊蹴前,可以問自己在這個大命題下,還有什麼自己發自內心想做的事。
如果說《Love&Desire》比較個人化、更自我,那《You jump, I jump》則是一個想要和聽眾做溝通的開放狀態,傳達的是重視當下的大主題。 「你要說這是藝術、是音樂、是商品、娛樂也好,都可以,我只是把我的故事拿給大家看。」周震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