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魁簡介(朱芳魁:講述我與官瓷藝術的不解之緣)

2023-01-22朱芳魁

人物簡介

朱芳魁

朱芳魁(朱季),國家高級工藝技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南省民進工藝行業專家委員會委員,開封市工美協會副會長,開封市官瓷協會副會長,開封市菊花官瓷工程研發中心主任,開封市瓷塑非遺傳承人,開封市紡織業工匠。

2012年,作品《開封菊花甲天下》榮獲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30屆)菊花題材工藝美術設計創意獎。

2013年4月,「菊花官瓷系列」榮獲中原旅遊商品博覽會金獎。

2014年,菊花官瓷扇面《三星捧月》榮獲中原文化博覽會金獎。

2015年,菊花官瓷《百花爭艷》榮獲中國陶瓷藝術比賽銀牌獎。

2016年,作品《菊花扇面》在第二屆中國五大名窯及歷史名瓷展中榮獲銅牌。

2017年,作品官瓷《連升三級》獲專家評審委員會認證為開封市第一屆「開封禮物」。

2018年,作品《三足鼎》在兩宋論壇上,被中國收藏家協會工藝品收藏委員會專家評審委員會特別推薦為「大宋官窯優秀作品」。

2019年,官瓷《貫耳瓶》榮獲中國陶瓷北京博覽會「大地獎」二等獎。

2021年8月,作品《開封大晟編鐘》系列在第十屆「大地獎」中國陶瓷創新與設計競賽中榮獲金獎。

朱芳魁

在2021年國慶日前夕,「盛情開封·擁抱鄭州」開封文旅(鄭州)推介會在鄭州隆重舉行,開封非遺文化展成為本次活動的亮點。在眾多非遺文創產品中,色彩繽紛、栩栩如生的菊花瓷和端莊儒雅、溫潤如玉的官瓷作品,吸引了許多市民的駐足觀賞。看著細如髮絲的菊花花瓣,人們不由自主地讚歎創作者的獨具匠心,巧奪天工。筆者出於好奇心和敬慕之情,結識了這位官方瓷器創作者-朱芳魁先生。 2022年的春天,《魅力中國》記者慕名專訪了國家高級工藝技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開封市瓷塑非遺傳承人朱芳魁先生,聆聽他講述自己與官瓷的不解之緣。

朱芳魁

◎官瓷《漢馬》

《魅力中國》:朱老師,是什麼機緣讓您和官瓷藝術結緣?

朱芳魁:1989年以前,我在老家商丘柘城的一個刺繡廠擔任副廠長,屬於技術廠長,一直從事服裝設計、刺繡設計,因有業務往來來到開封。我發現開封有很多讓人很留戀的地方,因為它是個歷史古城,文化底蘊豐厚,藝術氛圍濃鬱,到處都是書畫、瓷器、汴繡、木雕、剪紙、年畫,這些藝術品深深吸引了我。

1990年,我來到開封發展。由於我會刺繡設計和刺繡技藝,1996年,我開設一個經營汴繡、官瓷的商店。在開店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開封是個旅遊城市,只有開發具有開封特色旅遊產品,才能贏得遊客的喜愛。常規的旅遊商品在全國旅遊市場遍地都有,沒有自己特色的旅遊產品,銷售肯定不看好,所以我就與開封市官瓷研究所合作,銷售開封官瓷產品。在銷售的過程中,我逐漸對陶瓷的歷史加深了認識。陶瓷是中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河南又是陶瓷的瓷源,從仰韶彩陶文化到二里崗文化,到北宋文化五大名瓷。對於中國陶瓷史,河南是最有話語權的,所以我開始研究、學習陶瓷。我先後到禹州神垕、汝州、景德鎮、德化等很多地方專門去學習這項技術,在2010年我就開始自己做陶瓷。我在陶瓷裡找到一種自己喜愛的東西。尤其是開封官瓷,是北宋年間宋徽宗在利用開封陳留東青瓷和汝瓷的技術製作。宋徽宗是藝術的集大成者,在他的直接領導下,不惜人力、財力,才做出舉世矚目的北宋官瓷。

朱芳魁

◎貫耳瓶

儘管北宋官瓷的存世時間比較短暫,但北宋官瓷的釉色之潤、造型之美,達到中國陶瓷歷史上的頂峰。然而,官瓷的發展現況並不盡人意,因為官瓷燒製難度太大。從1984年恢復官瓷燒製之後一直至今,官瓷的發展始終沒有形成規模。

「如何為開封做點貢獻,在北宋官瓷上有所建樹」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因此,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堅持把北宋官瓷做下去。

朱芳魁

◎官瓷《三足鼎》

《魅力中國》:在陶瓷界有官、汝、鈞、哥、定五大名瓷,您認為官瓷和其他瓷器相比有什麼特色?

朱芳魁:官、汝、鈞、哥、定五大名瓷,其中河南就有三大名瓷。鈞瓷在禹州,汝瓷在汝州,而官瓷在開封。

從外觀上,它們的釉色有區別:汝瓷有天青、豆青、月白等釉色,以天青釉為主,蟬翼紋,有「雨過天青雲破處」的顏色。鈞瓷的釉色「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定瓷的釉色以白色為主,上面有刻花、繪畫工藝;哥瓷的釉色屬亞光釉,有米黃、粉青、月白色,哥瓷的釉比較薄,厚胎薄釉,才導致它的開片比較碎,出現了魚子紋、百碎,這個特色非常明顯。

北宋官瓷的特色:第一,釉色為單色釉,有粉青、炒米黃、月白、灰青、翠綠5種顏色,以粉青色為主。第二,官瓷的「紫口鐵腳」是最主要的特色,器皿口緣紫口是在燒窯的過程中微微泛紫,官瓷的胎泥含鐵量比較多,在還原氣氛之後就會還原成含鐵的成分,因此腳呈現鐵褐色,稱為「鐵足」。第三,官瓷的開片是龜背片,是大開片紋,不像哥瓷釉那麼碎,也不像汝瓷釉那麼薄,清代乾隆皇帝曾作詩:「李越唐器久稱無,趙氏官瓷珍似孤。第四,官瓷溫潤如玉,薄胎厚釉,追求玉質感,也是官瓷的特色。

朱芳魁

◎梅瓶

《魅力中國》:官瓷的工藝和其他瓷的工藝有什麼不同?

朱芳魁:第一,從原料上來說,官瓷原料全部採用開封週邊的原礦料,開封最多的瓷土是陳留的白堊土,有歷史記載:它是中國四大瓷土之一。河南的瓷土資源非常豐富,譬如禹州、汝州、南陽、商丘、博愛都有瓷土資源,但是只有用開封本地的瓷土,才能燒出來北宋官瓷,這是不容置疑的。

第二,北宋官瓷的原料非常講究,以玉石瑪瑙入料,玉石為泥,只有加入這種貴重原料,才能燒出有玉質感的瓷器。

在北宋之前,國家的禮器以青銅器為主。北宋時期,由於宋徽宗喜歡文房四寶,喜歡書畫,所以官瓷造型多與文房四寶、書畫相關,官瓷除了仿傳統青銅器造型之外,增加了博古類等擺件,深得文人的喜好。宋代的官瓷不雕不琢、不圖不繪,不鑲不嵌,追求厚重、古樸、簡約的風格。

朱芳魁

◎《簋式爐》

第四,官瓷的釉色追求粉青。宋徽宗信奉道教的理念,天人合一,大道至簡,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一致。粉青也代表生命的色彩。

第五,官瓷的釉色追求玉質感,除了原料之外,還與燒製有關。在施釉上,追求薄胎厚釉,但上釉越多、越厚,就會增加燒製的難度。在燒製過程中,就會容易出現瑕疵,導致燒製的成品率較低。宋徽宗時期,燒製官瓷是不計成本的,所以當時燒製的官瓷的玉質感是最強的,造型也是最經典的。

朱芳魁

◎官瓷《開封大晟編鐘》系列

《魅力中國》:官瓷的製作工藝有多少道工序才能完成?

朱芳魁:北宋官瓷是採用開封週邊地區富含多種礦物質元素的高嶺土為製作材料,經過選料、研磨、拌漿、濾泥、塑型、成型、晾乾、素燒、施釉、釉燒等70多道工藝製作流程,最後製成一件官瓷藝術作品。

選料:先從原料選起,挑選適合燒製北宋官瓷的原料,其中長石、方解石、石英石、玉石瑪瑙是主料,草木灰、石灰石是配料,不管任何一種材料,我們都特別講究,都追求品質。

沉化:原料經過細檢之後要沉化,經過春天的風吹,夏天的曝曬,秋天的雨沁,冬天的冰凍,通過一至兩年時間的沉重風化,這樣的瓷泥才能使用。

研磨:沉化後的原料再經過精煉、碾碎,然後再用專業工具研磨,研磨之後再有晾曬、沉化之後練泥。

注漿:注漿模具在塑型的時候,就反饋出來官瓷造型,開始修胚,修胚很關鍵,多一分而肥,少一分顯瘦,對造型的要求特別苛刻,官瓷的造型是第一位要素。

素燒:等造型晾乾之後,再進行素燒,爐溫達900度以後定型。

施釉:為了追求薄胎厚釉,要經過三次沾釉,因此,施釉技術是很關鍵的。

裝窯:將做好的器皿整齊、均勻地碼放在窯爐中,擺放不能太密集,也不能稀疏,有利於火焰的流通。窯位擺放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效果。上、中、下不同的窯位產生不同的顏色變化。

燒窯:過去我們用煤炭和柴燒窯,近幾年,因為環保排放需求,就改用天然氣。其實我們比較追捧的還是煤炭燒、柴燒。所謂煤燒、柴燒,就是我們先柴後煤,先用柴燒到900多度,然後最後加煤,窯爐中在還原氣氛的時候,必須用煤的礦物質成分產生還原,這就是官瓷的二次還原燒製方法。因此,業界有一種說法:「成不成全靠燒窯師傅一把火」。儘管現在有科學根據,可以量化分析,窯口有溫度表,有很多的科技手段,但是仍然離不了我們傳統的燒窯經驗。

朱芳魁

◎菊花瓷《金菊滿堂》系列

《魅力中國》:聽說您燒製第一件菊花瓷《金菊滿堂》過程非常艱難?

朱芳魁:開封是文化內涵豐厚的歷史古都,它有很多文化符號,不僅是書畫名城,還是菊花名城,因為開封菊花種植有千年的歷史。因此來到開封,不但這個城市讓人留戀,開封的美更讓人留戀。

每年菊花盛開的時節,開封滿城大街小巷都是菊花,讓人流連忘返。這讓我萌生了把菊花與北宋官瓷融為一體,讓客人帶走「永不凋謝的菊花」的設想。

最初,我看到其他地方有瓷塑工藝、面塑工藝,我從面塑工藝受到很大的啟發,瓷塑和麵塑是相通的。如何把瓷泥做成菊花,我嘗試了很多遍,官瓷是開片瓷,追求開片紋,而菊花瓣細長,容易斷裂,我曾嘗試用官瓷的瓷泥做菊花,但是都失敗了。

後來,我用一種高領土做成菊花,單獨燒成菊花,但是與官瓷泥一起就燒不成。因為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泥,高白泥燒製溫度是1380度,而官瓷泥的燒製溫度是1260~1280度,這就導致兩種瓷泥在一起燒製的時候,官瓷燒好了,而菊花燒壞了,或菊花燒成了,官瓷燒壞了,這個過程持續了將近兩年。

朱芳魁

後來,我又向許多專家請教如何將菊花與官瓷的結合。傳統官瓷泥與高白泥的燒製過程,這是一個科技攻關計畫。第一,我調低高白泥的燒製溫度。第二,我提高官瓷的燒製溫度,就在這兩者之間尋求燒製溫度匹配。第三,在燒製過程中,採用先還原、後氧化的方法,成品率逐漸提高,現在可以說是很成功。經過歷時3-4年的反覆試驗,現在這個計畫已經結項,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說起燒製第一件菊花官瓷作品《金菊滿堂》的過程,可以說是十月懷胎,非常不易。從開始設想到設計,再到上百次的嘗試都不成功。但我有一個信念:我熱愛開封這個城市,就想為這個城市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有一種不屈不撓的菊花精神在支持著我一直堅持下去。

菊花瓷的製作工藝複雜,菊花的花瓣是線狀的,細如髮絲,最細的只有1毫米左右。在製作的過程中,做菊花的瓷泥,在乾的時候,它容易斷;在濕的時候,它是比較軟,所以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花做好、組裝出來。這就要求塑膠工藝、塑膠功夫相當成熟,掌握不同程度,掌握時間相當精準。只有這樣,你才能做出來非常精美的菊花造型。

菊花瓷把瓷器燒製、瓷塑塗彩等技術結合在一起,在北宋官瓷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也是開封官瓷文化和菊花文化的有機結合,填補了開封工藝美術品和特色旅遊紀念品的空白,開闢了官瓷菊花文化創意產業的新天地。

朱芳魁

《魅力中國》:在官瓷製作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您做了哪些努力?

朱芳魁:在材料上,原料是不能改變的。但儘管不能變,我們也在嘗試用新材料。比如說原料西司土都沒了,我們就嘗試用其他瓷土代替,儘管這種嘗試過程很艱辛,但也能達到與北宋官瓷相媲美的那種釉色。

在造型上,官瓷的傳統造型以青銅器造型為主,除了保留傳統造型之外,我們要與時俱進,做出適合時代的造型。如鐵塔、龍亭等有開封文化元素的造型,還有李清照造型,也嘗試各種現代人物造型,如現在比較提倡的焦裕祿造型。

在燒製上,菊花瓷的燒製牽涉到菊花瓷泥與底部盤子的銜接,必須達到高度一致。我們嘗試用高白瓷做菊花瓷,也嘗試用官瓷、汝瓷、鈞瓷等不同的瓷泥,如何做到在一個窯中能燒成一致的成品,這是我們始終研究的一個課題。

過去官瓷是禮器,是國家重器,屬於皇家專用,不能流傳民間。如今,我認為官瓷的主要發展方向,就是走向大眾化,走進老百姓的生活。

讓昔日皇家御用的官瓷以餐具、茶具的形式走進尋常百姓人家,一直是我的心願。現在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器具的要求越來越高,過去的粗茶淡飯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人們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後,都有了更多的精神要求。

朱芳魁

◎官瓷茶具

宋代作為中國文化藝術的巔峰,也是美學造型的巔峰。現代人崇尚宋文化,北宋官瓷的造型簡約而不簡單,釉色單純而不單調,官瓷的造型之美、釉色之潤是人們文化追求、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我們開發的官瓷茶具一走進市場,就展現出非常高的認可。我們在線上線下銷售,銷售非常可觀。由此可見,北宋官瓷的獨特魅力與現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非常契合的。

《魅力中國》:為了官瓷的傳承、發展,您是否開始收徒傳藝?

朱芳魁:我不但收徒,而且免費招徒。北宋官瓷是傳統工藝,現代年輕人追求短、頻、快,既想賺錢快,又急於實現自身價值,很少人願意再從事這種既慢又累的工作,所以收徒傳藝是一個難題。

我現在要求所有的親戚必須跟我學會做北宋官瓷,我的兒子、媳婦、女兒在讀大學時,我就要求他們畢業後也得回來跟我學做北宋官瓷,兒子朱亞雷河南大學陶瓷研學生畢業後,又在韓國檀國大學攻讀陶瓷博士學位,我要培養官瓷方面的人材。

以前我在開封市內招人,現在我在農村招人,這樣可以讓農民既能學習官瓷技藝,又能照顧到家庭;既解決了招徒勞的問題,又能解決農村剩餘勞力就業問題,一舉兩得,兩全其美。

朱芳魁

《魅力中國》:您創辦的開封宋煌官瓷藝術館,現狀如何?

朱芳魁:我創建的宋煌菊花官瓷藝術館佔地近4畝、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河南大學藝術學院實踐基地”“開封市菊花官瓷研究中心”“中原貢品」「開封禮物」「開封非遺」等數塊匾牌懸掛在此,院內一樓展館設有北宋官瓷展廳、菊花瓷展廳、操作間、多媒體教室。

創辦宋煌菊花官瓷藝術館的目的,一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北宋官瓷知識,熱愛官瓷,學習官瓷製作技巧。二是藝術館與河南大學等大學簽約,免費培訓藝術學院的學生。不斷講解開封非遺文化、北宋官瓷文化,傳授北宋官瓷技藝,這是我願意做的。

創辦宋煌菊花官瓷藝術館與當地新農村建設、發展黃河文化的政策相契合,並獲得開封市龍亭區的區委會、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區委會、區政府正在規劃開封非遺文化的群落及北宋官瓷小鎮。

朱芳魁

在開封御街的繁華地帶,我還有一個600平方米的官瓷藝術展館,為外地遊客和本地市民提供一個了解北宋官瓷的窗口。現在這個藝術展館已經初具規模,被批准為開封市研基地。

透過這些展館,一是宣傳開封的官瓷文化;二是了解開封的歷史;三是帶動當地的旅遊。當來開封的遊客參觀我們的作品讚不絕口的時候,是我們最高興、最幸福的時刻。

(文/ 魅力中國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