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實習生 林賽賽
8月4日,央視《鄉約》專欄導演李光凱攜新書《後來,我們交換了青春》做客鄭州我在·閱開心書店,與讀者分享了他多年來錄製節目中邂逅的愛情故事。活動現場也邀請到自媒體導師、資深旅遊大咖朱文鑫與作者一起暢談他對愛情的不同理解。
《後來,我們交換了青春》中記錄了24個真實發生過的、普通人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有《鄉約》的節目嘉賓,有李光凱的家人、朋友,甚至李光凱自己。在這些愛情故事裡,有甜蜜的回憶,也有傷心的過往;有終於等到的幸福,也有無奈錯失的遺憾。故事情節雖沒有小說、電視劇、電影中演繹得那麼轟轟烈烈、跌宕起伏,但充滿了人間煙火味和真實的情感,正是我們平凡生活的寫照,從中,每個人都可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談起寫作和出書的過程,李光凱用「意想不到」和「水到渠成」來概括。身為央視《鄉約》欄目的導演,他每年要走過五十多個城市,前後參與訪問了數百位嘉賓,傾聽了他們的青春與人生故事。 2015年起,他決定把在路上遇到的、讓自己印象深刻的人事物記錄下來。於是,他開始在一個文學網站上發布自己的文章,把這裡當作一個自己不為人知的小世界。意外的是,他的文章閱讀量頗高,於是,網站編輯邀請他當簽約作家,並建議他將文章投到出版社,嘗試出書。
「我當時根本不敢想這回事,一個沒有名氣的導演要出書,哪有底氣呢?」李光凱說。但是,他還是抱著嘗試的心態將書稿先後投給了兩家出版社。沒想到,對方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讓他意外又驚喜。不久,《後來,我們交換了青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獲得了敬一丹、肖東坡、蘇岑、紀連海等人的傾情推薦。
傾聽別人的故事,體會生活的滋味,描繪當代人的面貌,需要靜功夫。儘管平常工作非常忙碌,李光凱還是盡力為寫作擠出時間,偶爾閒暇的周末、難以入睡的深夜甚至趕往節目錄製地的間隙都被他用來記錄故事,在同事的印像中,李光凱很少晚上兩點前睡覺。
他曾對同事說,自己有一個簡單的願望:每天能多出兩小時,一小時用來睡覺,另一小時用來寫作。有時,他也會像個學生一樣,背著電腦去北京理工大學的自習室待著,靜靜思考寫作。 「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解壓與發洩的方式,我平時生活節奏很快,工作繁忙,有時候一些想法也不能直接去表達,憋在心裡,我需要一個渠道把它釋放出來。”
在活動現場,李光凱也與讀者分享了成為央視導演的經驗。高中時,李光凱有了想成為主持人的想法,大學裡,成績優秀的他把主持當作一種嗜好堅持了下來。畢業後,他去了湖北一個小縣的電視台,成了出鏡記者。一次,因為主持人臨時有事,李光凱主動要求嘗試。第一次上鏡,他穿著不合身的紫色西服,配上大紅領帶,頂著兩道粗眉就上了台。沒想到這次主持很成功,他得到了成為新聞主播的機會,在當地小有名氣。
2013年,他決定賭一把,辭掉了工作,借錢來到了北京,在央視做了10個月免費實習生,最終成為了30多名實習生中被留下的兩人之一。他將這十個月的生活稱作“人間煉獄”,在工作現場暈倒、去醫院都是常事。此後六年,他從編導到攝影再到現場導演,最後成為了總導演。這段經歷讓他對人生更加執著和熱愛,也對人間百態更加善感多思。 “所以後來我就開始寫作,記錄下那些人間煙火味十足的愛情故事,這些故事簡單純粹,像白開水一樣透明無味,但解渴。”
李光凱也透露,他的第二本書也即將出版,這一次,他將筆尖對準了藝人群體,挖掘他們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