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封簡介(布封|法國博物學家,用40年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

2022-11-27布封

資料整理來自:網絡

布封

布封(1707~1788),亦作布豐。十八世紀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於孟巴爾城一個律師家庭,原名喬治·路易·勒克來克,因繼承關係,改姓德·布封。

布封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

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

他用畢生精力經營皇家花園,並用40年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

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

他寫的課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僕,像豪邁而獷野的遊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

布封

1728年大學法律本科畢業後,又學了兩年醫學。

1730年,結識一位年輕的英國公爵,一起遊歷了法國南方、瑞士和義大利。

在這位公爵的家庭教師、德國學者辛克曼的影響下,努力研究博物學。

1733年,進法國科學院擔任助理研究員,曾發表過有關森林學的報告,也翻譯了英國學者的植物學論著和牛頓的《微積分術》。

1739年,當上了副研究員,並被任命為皇家禦花園和禦書房總管,直到逝世。

布豐任總管後,除了擴建禦花園外,還建立了「法國禦花園及博物研究室通訊員」的組織,吸引了國內外許多著名專家、學者和旅行家,收集了大量的動、植、礦物樣品和標本。

布豐利用這種優越的條件,畢生從事博物學的研究,每天埋頭著述,四十年如一日,終於寫出三十六冊的巨著《自然史》。

這是一部博物誌,包括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鳥類史和礦物史等幾大部分,綜合了無數的事實材料,對自然界作了精確、詳細、科學的描述和解釋,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創見。

他堅持以唯物論觀點解釋地球的形成和人類的起源,指出地球與太陽有許多相似之處,地球是冷卻的小太陽;地球上的物質演變產生了植物和動物,最後有了人類。

布豐觀察、研究大地、山脈、河流和海洋,尋求地面變遷的根源,開了現代地質學的先河。

1749年,《自然史》的前三冊一出版,就轟動了歐洲的學術界。由於它用唯物主義的觀點解釋了世界的起源,被神學堡壘的巴黎大學神學院指控為“離經叛道”,要求給以“宗教制裁”。

1753年,他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入院時發表的著名演說《論風格》,是一篇經典的文論。

1777年,法國政府在御花園裡為他建立了一座銅像,座上用拉丁文寫著:「獻給和大自然一樣偉大的天才」。這是布封生前獲得的最高榮譽。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誌,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論的解釋。

他的貢獻匯入了啟蒙思潮這時代精神的主流。他的《自然史》,以其基本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巨大的規模,和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有某些相似,當然,其戰鬥性遠遠不能和《百科全書》相比。

《自然史》中有文學價值和較高的藝術性的,是對動物的描繪。

他的動物肖像具有寓言的含義,而其滲透了資產階級的立場和觀點。

布封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