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漢代人避宣帝劉洵諱,改稱為孫卿。荀子是戰國後期趙國人,約生於西元前三一三年(週贗王三年),約卒於西元前二三八年(趙悼襄王七年)。
荀子生活的時代,正是戰國七雄爭城奪地、連年戰爭的時代。當時齊國的統治者齊宣王為了擴大政治影響,籠絡知識分子,在國都臨淄稷下廣置學宮,招攬天下著名學士來此,以大夫的俸祿供給他們,號稱列大夫,使他們著書議論,不治政事。到齊滑王時,稷下學士更盛,多到幾萬人。齊湣王晚年,荀子到稷下游學。
後來他離開齊國南到楚國。齊襄王時,荀子又回到齊國。這時他已被尊稱為老師。他曾多次擔任稷下學宮的主講。因為有人向齊襄王說荀子的壞話,他只好再次離開齊國投奔楚國。那時春申君為楚相,就任用荀子為蘭陵(在今山東蒼山西南蘭陵鎮)令。又因有人向楚公頃王說荀子的壞話,他又離開楚國回到趙國。他在趙孝成王面前議論用兵打仗的事。後來又到了秦國,見過秦昭襄王和秦相范睢。離開秦國後又回到趙國。他的抱負始終未施展,最後又回到楚國,仍為蘭陵令。後來,春申君被李園刺死,荀子也因此失官,從此他就居住在蘭陵家中,專心研究學問,著書數萬言。死後就葬在蘭陵。
荀子的一些學說和見解,批判和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對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有所發展。
在當時多數人都敬事鬼神的時代,他反對天命鬼神等迷信的說法。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只是自然存在的物質,它不能控制人類,也不是什麼萬物的主宰者。它只是依照一定的規律運行,這個規律並不因為堯是聖君而存在,也不因為桀是暴君而喪失。他認為神鬼是不存在的。他在《解蔽》篇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說,“夏首之南有人焉,日涓蜀梁。其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仰視其發,以為立魅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這個涓蜀梁又愚蠢又膽小,夜間走路,低頭看到自己的影子,以為是伏在地下的鬼;抬頭看見自己的頭髮,以為是站在身後的鬼;嚇得拚命逃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到家就死了。實際上並沒有鬼,是他自己疑心生暗鬼,是錯覺造成的假象。
他認為天沒有製服人的力量,人的力量倒是可以製服天。他說,“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製之?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 就是說,與其尊敬天而希望它賜予幸福,還不如把它當成自然物管制起來;與其順從天意而頌揚它,還不如控制天的變化並把它利用起來。人們應當順應客觀規律積極地去做,不應消極地等待天的賜與。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在這裡,君子盡力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希望天的賞賜,所以天天在進步;小人放棄自己的努力,只希望得到天的賜與,所以日漸後退。人對自然界不應順從、敬畏,而應發揮能動作用,向自然作鬥爭,使天地萬物為人所控制、利用。荀子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作用的。
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勝過天地萬物的原因就在於合群。他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之所以能群,在於合理分配生產物。分配合理,大家就協和一致,一致力量就大,力量大就能勝萬物。如果分配不合理,就要引起爭奪,爭奪就會分離,力量就分散了。關鍵是分配得合理。不過,他的合理分配,並不是人人均等,而是主張貴賤長幼各有等級,嚴格依等級分配就算合理了,社會就會安定了。
對於人的本性是善的還是惡的,荀子和孟子所持的觀點正好相反。孟子說「人之性善」。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他認為人生下來就有慾望,見利就喜,見害就恨。任從這種見利就喜的慾望,就會發生爭奪;順從這種見害就恨的慾望,就會損人利己。惡是天生的,善是人為的。每個人天生下來的惡都可以用人為的力量來改造。改造的途徑就是學禮義。學好禮義,自然變善了。
荀子認為教育和學習是很重要的。人生性惡,必須經過學習改造。學習應當有老師教導。學生努力學習不止,就可以超過老師。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青出於藍」這個成語就是從這裡來的。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一步一步前進,要不斷努力,一點一滴地累積知識。不論是知識的學習,還是道德的修養,都是這樣。 「不積跬(kǔi音韻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的一些主張,雖然仍在維護統治者的秩序,但他的否認命運、不信天命、不事鬼神、不法先王、人本性惡等學說,並不符合當時統治者的胃口,因而他的學說不被當時統治者所採用。
荀子對傳授經典、使古代典籍得以保存下來是有功的。據說《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的經典,大部分都是經過荀子的傳授而得以保存下來的。
現存《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篇。闡述自然觀的主要有《天論》;闡述認識論的主要有《解蔽》;闡述邏輯思想的主要有《正名》;闡述倫理政治等思想的主要有《性惡》、《王制》等篇。 《賦篇》則以四言韻語為主,而雜以散文形式,是別具一格的賦體文,在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