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簡介(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2022-08-15蔡元培

北京大學,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創建,當時名為京師大學堂,其創立之初就是我國最高教育學府。 1912年,改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也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也是中國宣傳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兩面旗幟最早的地方。

在北京大學的歷任校長中,有一位民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校長,他一生辭職很多次,單有史料明確記載的就達24次。

他曾於1919年6月15日,發布《不願再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宣言》,當時是北洋政府掌權時期,他就毫不客氣的質問北洋政府:「現在教育部來干涉,參議院也來幹預,世界上有這種不自由的大學嗎?

蔡元培

這個敢於直接質問北洋政府的人是誰呢?

他就是民國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蔡元培。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於1868年1月11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山陰縣的一戶富貴人家。

蔡元培的祖父蔡嘉謨是當地頗有名氣的商人,父親蔡光普是錢莊的經理,所以蔡家的家境還是頗為優越的,家境好,家中的孩子自然會受到良好的教育。

蔡光普有七個孩子,蔡元培排行第四。

1871年,4歲的蔡元培進入家塾讀書,開始學習傳統啟蒙教育。

然而,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在蔡元培11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蔡光普卻不幸因病過世了。

尚幸的是,蔡家家族中人眾多,其家族龐大,所以在蔡光普過世後,蔡元培還是得到家族中人的照顧。

例如,之後,蔡元培曾寄居在姨母家學習,也曾得到六叔蔡銘恩的指導學習,蔡元培也不負眾望,他學習刻苦,很快就熟讀了儒家傳統文學典籍,比如四書五經,正是由於這些,為他後來的古文功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884年,16歲的蔡元培通過考試,考取了秀才的功名。而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885年,蔡元培就開館收徒教書了。當然他在教書的同時,也準備繼續學習考試。

1889年,22歲的蔡元培到杭州參加鄉試,得以考中了舉人。而也正是在這一年,蔡元培娶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妻子王昭。

蔡元培

蔡元培和王昭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蔡元培在和王昭結婚前,並沒有見過面。

不過由於蔡元培生性豪放,同時又有些大男子主義,所以他就希望王昭對他要絕對的服從,以至於兩人結婚後,常常吵架。

蔡元培結婚後,於1890年,前往北京參加會試,得以考中進士,並順利進入翰林院擔任庶吉士的職務。

此時蔡元培不僅有名氣,而且還有一份不錯的職務,照理說他生活的應該不錯,但其實不然。

蔡元培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他很想為國效力,然而當時清王朝的腐敗卻讓他很失望,特別是在甲午戰爭後,清朝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蔡元培對此極其悲憤。

在這樣的情況下,蔡元培對傳統的思想有了排斥,於是轉而開始接觸西方的新思想。

而正是因為,蔡元培自從在1900年開始接受西方新思想後,就對婚姻和女權有了重新的認識。從而使得蔡元培和王昭之間的夫妻感情有了好轉。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沒多久,王昭卻因病過世了。

蔡元培

後來蔡元培看清了腐朽的清王朝已經積重難返,所以就辭職回到了老家,不久就在老家紹興中西學堂,擔任校長之職。

在蔡元培擔任紹興中西學堂校長的時候,他開始改革創辦新式教育,但學校中的守舊派人員,卻對他的改革不斷的強行干涉,這讓蔡元培很生氣。

結果一氣之下,就辭職離開了。

1901年夏,此時蔡元培的妻子王昭已經因病去世,34歲的蔡元培就到了上海代理澄衷學堂校長,也就是如今的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

同年9月,蔡元培又到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任教,南洋公學就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

這時王昭已經過世,所以蔡元培在上海期間,很多朋友就勸他再娶續弦。

由於蔡元培的名氣很大,所以他續弦的消息傳出去後,結果每天都有大批的媒人前來為他保媒說親。

蔡元培對此也很無奈,為了避免再這樣下去,他就提出來五個娶妻條件:

第一,是不纏足的女性。第二,是識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

蔡元培的這五個條件一出,頓時間把那些說媒的都嚇跑了。

因為這五個條件,在當時而言,都可謂是驚世駭俗之舉,例如不纏足,丈夫死,妻子可以改嫁。

當然,蔡元培雖然提出了這五條「苛刻」的條件,但上海畢竟是大城市,自然不缺才女,再則也是緣分是注定的。

蔡元培

當時江西名士黃爾軒有一位女兒,名叫黃仲玉,她不僅有學識,而且還不纏足,重要的是,她被蔡元培提出的五條「苛刻」的條件所吸引。

當然蔡元培也覺得黃仲玉符合自己的娶妻標準,所以就請朋友撮合。

沒多久,也就是1902年元旦,蔡元培和黃仲玉結婚,並舉辦了盛大的婚禮。

蔡元培的第一次婚禮,是中國式的傳統婚禮,而這一次,卻是中西合璧的婚禮。這也標誌著蔡元培在思想上的轉變。

1902年,蔡元培和蔣智由等人在上海創辦中國教育會,由蔡元培擔任會長。

1904年,37歲的蔡元培在上海和陶成章等人組成光復會,蔡元培擔任會長,陶成章為副會長。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同盟會是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併而成,孫中山被推選為總理。光復會併入同盟會後,蔡元培為同盟會上海分會的負責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打擊下,最終走向了滅亡。

蔡元培

辛亥革命爆發時,蔡元培正在國外留學。辛亥革命爆發後,同盟會元老、上海都督陳其美電請蔡元培回國,蔡元培接到電報後,就從國外回到上海。

1912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此時45歲的蔡元培曾出任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總長。

這時蔡元培主張實行新式教育,作為教育總長的他,這時雄心萬丈,但正當他本想大展拳腳的時候,沒過多久,袁世凱卻取了革命的勝利果實,結果讓北洋政府掌握了權利。

當時北洋政府,雖然仍讓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之職,但這只不過是表面的,意義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後來隨著袁世凱的權利越來越大,再則政府內閣中的國民黨人員又遭到排擠,蔡元培悲憤之下,就辭去了教育總長的職務。

蔡元培辭去教育總長的職務後,就帶著家人再次出國去德國留學,後又前往法國考察,期間,蔡元培在法國和志同道合的人士組織了華法教育會,組織國內的有志青年以勤工儉學的方式來法國求學。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由於蔡元培組織的這個活動,對中國歷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為之後有很多的有志青年,就是透過這個活動前往法國求學的。而重要的是,有一大批學生,也正是在法國接觸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比如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等等。

而此時國內的情況卻變化莫測,袁世凱由於權利大了,就有了做皇帝的野心,以至於做出了恢復帝制、登基稱帝的鬧劇,結果此事一出,舉國嘩然。

蔡元培

袁世凱稱帝的消息一公佈,頓時間遭到了國內外的強烈反對,很快就讓袁世凱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1916年6月,眾叛親離的袁世凱,被在悲疾之下離開人世。

袁世凱過世後,黎元洪繼任總統,當即宣布恢復民國初年的《臨時約法》,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在國外流亡的革命黨人相繼回國,其中49歲的蔡元培則從法國回到上海。

不久,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範源濂,讓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當時有一些朋友勸蔡元培不要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之職,因為北大當時的問題很難解決,如果處理不當,會影響到自己的名聲。

但孫中山卻勸蔡元培應該出任北大校長之職,並勸蔡元培應該把革命的民主思想帶到北洋政府的中心。

蔡元培聽了孫中山的建議,覺得在理,於是前往北大上任。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比如蔡元培改革了北大領導體制和北大學科學制,創辦科研機構,倡導平民教育,以及男女同校學習等等。

蔡元培

蔡元培除了在學校的體制上改革外,還積極的改變學生的舊觀念。

因為以前,讀書就是為了當官,做官就是為了名利,有的是為了將來貪污發財。所以蔡元培認為,學生應該是以學術研究為主,不能將大學看作是升官發財的天梯,因此他倡導學生要做一個有人格魅力、有道德修養、以及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當然,學習在學生,而施教則在老師。學生的學習如何,學校的水平如何,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取決於老師的水平,蔡元培自然知道這個道理,所以蔡元培就大膽的引入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和社會名流。

當時蔡元培決定,北京大學一切以學術為主,只要不影響教學,只要有真才實學,可以不論年齡、思想傾向、資格、國籍,都可以聘請。

所以,在蔡元培的主張努力下,使得為北大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師資人才,例如有陳獨秀、李大鑷、魯迅、劉半農、辜負銘等等。這些人,有的是社會名流,有的是學術大家。

經過蔡元培的大力改革整頓,讓北京大學的老師團隊,成為了當時國內最年輕、最有進取精神、最朝氣蓬勃的團隊。

在蔡元培的努力下,北京大學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成為了國內屈指可數的高等學校。

也正是因為蔡元培對北大的大力改革和整頓,讓北大師生充滿活力,讓北大青年具有深厚的家國情懷,得以讓北京大學成為了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成為了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成為了中國宣傳傳播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民主兩面旗幟最早的地方。

1920年年底,蔡元培的妻子黃仲玉離開人世。

到了1923年1月,蔡元培由於不滿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彭允彝,所以就提出辭職,離開北京南下。

蔡元培

黃仲玉過世後,蔡元培又一個人生活,朋友們為了他的生活考慮,就勸他續弦。 1923年7月10日,54歲的蔡元培和33歲的周峻在蘇州留園舉行盛大的婚禮。他們雖然在年齡上相差了22歲,但他們婚後還是非常恩愛。

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蔡元培當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

1926年,廣東革命軍開始北伐,蔡元培積極的配合北伐戰爭,參與革命活動。

在抗戰時期,蔡元培亦積極的發展與投入抗戰救國的運動之中,

1940年3月3日,蔡元培在香港的住所,不幸跌倒,雖然他被送往醫院搶救,但不幸的是,在3月5日時,蔡元培還是離開了人世,當時他72歲。

蔡元培過世後,蔣介石在重慶時不僅為他舉辦追思會,也親自主持公祭。而在延安,也舉行了追悼會,當時毛澤東在唁電中稱其蔡元培:“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是中國近現代教育的倡導者,其主張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實施。

蔡元培

蔡元培一生,致力於廢除封建主義的教育制度,奠定了中國新式教育的基礎。為我國的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