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文人雅士,最後卻成為了一名“刺客”,一生顛沛流離失所,只為改變中華人民的思想。 身份複雜,此人便是蔡元培。提及蔡元培,大家的印像中他是一位溫文爾雅的教育家,殊不知他還有另一個特殊的身份──革命家。
回望歷史,深入了解蔡元培,才發現他是個崇尚暴動,暗殺思想之人,和歷史書上的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身為北大校長的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一、閱歷不普通
1868年,蔡元培出生在商人之家,說不上有家庭多富有,但生活不受柴米油鹽的限制。以至於蔡元培蔡元培能夠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面,例如閱讀。 蔡元培熱衷於研究書本中的道理,自然思想方面也和周圍的人不一樣。
不同的思想為他日後成為革命家和教育家奠定了基礎。日子本來過得順風順水,可一切都在蔡元培父親走後改變了。 父親離世,家中的經濟支柱倒下了,無奈之下蔡元培只能用自己的學識去給別人當陪讀書童。
在那個年代,有書讀,能讀好書一點都不容易。當時的國人思想還未解放,生活也過得辛苦,能吃飽飯已經很不容易了。 雖然家裡條件不如從前,但蔡元培絲毫沒有放棄學業,用賺得的錢財繼續維持自己的學業。
二、多次上書,均是無用功
1892年,清朝光緒十二年,學業有成的蔡元培鬥膽到北京參加保和殿的殿試,終於獲得了第二甲第三十四名進士第好名次。先前在1891年,蔡元培是有機會參加殿試的,但他認為自己的字體達不到自己心中的理想標準,由此便放棄了。 捲土重來的他,毫無懸念成功了,從中可以看得出蔡元培對自己的標準極高,不容自己犯下錯誤。
入朝辦事,成為官員本來是一件不錯之事。蔡元培入朝不久後,憑藉自己的本領當上了朝廷的中心人物。慈禧太后當政時期,國內外都處於動盪時期。 蔡元培清楚意識到,想要改變中國落後局面,唯有革新才可扭轉局面。
他多次上書,希望慈禧太后能聽取改革意見,挽救中國落後局面。 可慈禧太后並沒有採納,隨後蔡元培的一系列舉動,造就了他的人生「污點」。
三、開啟革命生涯
在上海一個弄堂中,有一位全身充滿書生躲避眾人的視野,迅速走進一間空落落的房子。 其實裡面是一屋子的學生,看到他的到來,學生們肅然起敬,齊聲喊到:“孑民先生好。”
屋子當中最矚目的莫過於各種研發炸彈的器具,實在難以想像一群社會青年在研發炸彈。 而被大家尊敬地稱為孑民先生的蔡元培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了。 戊戌變法是改變新思想的運動之一,許多有識之士都參加到這場變法當中,其中譚嗣同尤為出名。 可惜他是因為無法面對挽救不了的中國,企圖以死來明志,才得以出名。
蔡元培最佩服的也是譚嗣同,譚嗣同之死為了令他轉變了思想。蔡元培深知,想要改變中國就必須改變新一代的思想。 當《辛醜條約》被簽訂的那一刻起,中國的頭顱又低了一等,面對列強的隨意輕掠,還有清政府的不作為,徹底激怒了各界的學士。
蔡元培看清了政府的面貌,他明白要變換道路才能達到救國的目的。 蔡元培甚至在各大報紙上面描述清政府的無知無能,並指出“中國現在有家無國,應當造就一個強大的新中國。”
行動再不展開,恐怕又有許無辜的生命會被列強踐踏,被清政府扼殺。蔡元培開始褪去充滿書生氣的樸素大袍,換上了製服。 參與對抗列強的組織,並號召學生們參與軍事演練當中,希望有一天可以用在對抗敵人身上。
蔡元培徹底變成了一個革命家,他倡導暗殺,用這樣的手段來達到目的。他透過自己的北大校長身份,成就暗殺行動之便。 誰能想到知書達理之人思想竟會如今如此殘暴。
四、遇到志同道合之士
和蔡元培有著共同目標的人數不勝數,陶成章便是其中一人。 他帶領一個暗殺團隊,準備先暗殺朝廷政府擔任重任的幾位官員,讓朝廷發生恐慌,再計劃暗殺慈禧太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計劃是有了,但是佈局實施也十分重要。 不知如何是好的陶成章遇到了蔡元培,兩人談及暗殺計劃,居然驚人地相似,兩人成立了光復會。
蔡元培以他的名望順利當上了光復會的會長,會里希望他能夠利用自己的學識,研製出合適的炸藥,利用在暗殺計劃當中。 上文提及到炸彈研究室也甚是講究,裡面有一條密道可以進入到北大學校正門。
不久後有五位清朝的大臣要出外完成談判的任務,暗殺團隊開始行動。 利用炸彈研究室的極佳地位,成員吳樾把炸彈投放到五位官員當中,但由於炸彈研發的技術尚未成熟,加上車身較小,最後只有兩位官員收了傷害。
這次暗殺行動沒有達到暗殺的目的,也足以震驚整個朝廷,亂了朝廷官員的陣腳。 任務逐漸升級,在一項任務行刺廣西巡撫王之春之時,暗殺團暴露了,暗殺失敗,蔡元培也只能暫且擱置暗殺任務。
透過多次的暗殺任務他悟出了一個道理,即便暗殺成功,也無法解決問題,還是要從根除起。 後來他就熱衷於做好教育事業,直至病逝。
五、無法回歸北大
蔡元培離世,卻無法葬在他一生為之奮鬥的北大,相信這是他心目中的一個痛。因為戰爭,他被安葬在了江西南角山坡的“華人永遠墳場”,時局穩定過後,不少人都提倡讓蔡元培回到北大的懷抱中。 但他的親孫女拒絕了,認為他現在很好,不需要大動乾戈把他的骨灰移到北大。
總結
幾十年過去了,塵歸塵,土歸土。 蔡元培的事蹟廣為流傳,他的「污點」事蹟被許多人知道。但大家只會記得他為救國所做的貢獻,而不是記得他的暗殺舉動。
說明他做得是正確的,不是說他的行為正確,而是說他的思想正確。 他不忍看到中國墮落,不想中國由一個腐敗的朝廷來領導,所以他透過自己的努力發起行動。 也令國人領悟到,改變思想才能解決問題。至於是否能回歸北大的懷抱,或許他並不是那麼在意,他在意的是中國是夠能被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