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陳道明「白髮照」曝光,他表示:不把自己當一回事是一個人最大的本事

2023-05-21陳道明

一次訪問時,主持人問老戲骨陳道明:

“你有過膨脹期嗎?”

陳道明想了想回答:

「當然有過,早些年覺得自己是個人物了,就開始膨脹了。

「時間久了慢慢覺得,越這樣『認真』地生活,你越可憐,越把自己當個人物,越可憐。」

後來,他在自己爆紅的時候,選擇了半隱退的狀態,不被名利所困,不受地位牽絆,甘願回歸平淡,終於找回內心的安寧。

不久前的一個頒獎典禮上,陳道明的一舉一動引發了全網關注。

如今67歲的他,已然頭髮花白,是許多人眼裡聲望頗高的老前輩。

陳道明

但他卻沒有半點傲慢的姿態,不僅主動彎腰和後輩握手,還處處注重禮節,始終保持謙卑。

在紛擾繁雜的人世間,陳道明活成了一股清流,堅守著內心的清醒,永遠低調且從容。

走過半生,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後,漸漸明白:

真正的強者,從不把自己當一回事;太拿自己當一回事的人生,注定是場災難。

人最大的愚蠢:

把自己當一回事,把平台當本事

《三體》中寫著這樣一句話: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一個人,一旦覺得自己比別人有優越感,覺得高人一等,離倒霉就不遠了。”

人活著,最可怕的不是平庸,而是認不清自己,也看不清楚現實。

做人,最難的不是攀登到高處,而是自以為站在高處,就再也不願平視眼前的風景。

新東方主播董宇輝爆紅後,常遭到一些「有心之人」的詆毀。

他在直播時推薦的一些書籍,讓許多人表示因此愛上了閱讀,從中獲益匪淺。

然而有位大v卻發文指責,董宇輝推薦的書單太淺薄,都是耍耍嘴皮子,思想水準很低。

還直言,只有不讀書的人,才會認為他推薦的書有價值。

言語間處處充斥著傲慢,字字句句皆是諷刺。

剎那間,董宇輝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全網開始議論紛紛。

過了一段時間後,在一次直播中,有人提及此事,他坦然回應:

「你可以說董宇輝淺薄,但不要說董宇輝推薦的書淺薄,你可以羞辱我,但請你別羞辱這些文學作品,你不能說《平凡的世界》等這些書淺薄。

“你沒有經歷過黑暗,所以你不能理解為什麼有的人可以三觀不改,或許悲觀是遠見,但是樂觀是智慧。”

的確如此。沒有經歷過,就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貶低一切。

即便無法感同身受,至少也應該尊重這世間人與人的不同。

一個人若是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便習慣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別人的人生。

一個人若是總把平台當本事,便容易掉入認知陷阱,活得又盲目又自大。

就像木心曾說的:「沒有自我的人,自我感覺都特別良好。」

人生路上,千萬別讓自己飄了,人一飄,往前走終會栽跟頭。

做人貴在有自知之明,處世貴在有謙卑之態,與其目空一切,不如沉澱自己。

深到骨子裡的高貴,是沒有身份感

“我從不把自己估計過高,我甘願當一個平凡的人。”

這是季羨慕林老先生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在許多人眼中,季老一直都是個特別低調、沒有身份感的人。

有一次,餘秋雨約季羨慕林吃飯,赴約之前,季羨慕林特意捯鷸了一番,把自己收拾得乾淨得體。

身旁的人說:“其實不用換,餘秋雨是您學生輩的,不用這麼禮貌。”

季老回答:“那怎麼行,這是對別人的尊重。”

不管面對任何人,他都不會自視甚高、端著架子,而是謙卑待人、懂得尊重。

越是厲害的人,越不願意吹噓自己的身份,也因此活得更通透。

越是見過世面的人,越能彎下腰來,把自己放得很低。

98歲的葉嘉瑩也是這樣一個極具涵養之人。

有網友談到一段親身經歷:曾有幸去聽葉嘉瑩教授的講座,縱然已經90多歲高齡,但她還是冒雨而至,拒絕了學生遞過來的椅子,認真地講了兩個多小時的課程。

儘管享有盛譽,葉嘉瑩始終堅守一顆“素心”,從不看重名利地位,一心只用於傳承詩詞之美。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謙卑君子,卑以自牧。

待人處世,唯有懂得謙卑自重,戒掉“身份感”,才能走得更遠。

行走於世間,不低估別人是修養,不高看自己是修行。

永遠不要忘了,在人之上,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把自己當人。

中年以後,請找準自己的位置

老捨在《駱駝祥子》裡寫道:“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會小看別人。”

一個人最大的智慧,就是能找準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實力,擁有清醒的認知。

當你把自己悟透時,自能看清世態真相,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清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從而過上更好的生活。

繪畫大師齊白石一生作品無數,他的畫作常被譽為「引領中國畫作的風向標」。

而他能有如此的成就,離不開他常常自省的習慣。

齊白石88歲那年,詩人艾青帶著齊白石年輕時所作的畫去拜訪他,想讓他幫忙鑑別真偽。

觀察畫作的過程中,齊白石回憶起了早年作畫的情景和心得,自覺如今的水準已大不如前。

透過這件事他開始反思:

「現在人們對我的評價很高,連我自己都有點洋洋自得了。

“看了艾青的一幅十年之前的我畫的畫,讓我感觸很深,今天和以前相比,退步實在是太大了。”

從那以後,他每天都會在靜靜地在屋子裡練習繪畫基礎,日復一日堅持著,直到他晚年時,所作的畫依然備受眾人讚賞。

《菜根譚》裡有言:“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

成大事者,往往都有自知之明,在自省的過程中,認清自己的不足,趁早彌補或糾正。

人與人的差距,不一定是來自實力,更多時候看的正是「能否找準自己的位置」。

找準位置,就會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找準位置,就會懂得: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中年以後,學會審視自己的生活,修練自己的身心,站在正確的位置上,更能掌控人生。

自省者,方能自渡;自知者,終得圓滿。

很喜歡陳道明說過的一段話:

「上山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曾經風光過;

“山上的人也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為他們會爬上來,所以一定要做好自己。”

人啊,別太把自己當一回事,更不要把身分看得太重。

來人世走一遭,最好的狀態就是:低調做人,抬頭看天,謙卑處世,行穩致遠。

後半生,做一個「胸中有丘壑、眼裡存山河」之人,目之所及,皆是風景;所到之處,皆有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