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是個什麼樣的人?毛澤東:不擇手段,急於登台,且無能

2024-11-10趙匡胤

1.宋太宗「皇位」的槽點

趙匡胤

(1)很多人認為趙匡胤的死,趙光義脫不了關係

關於趙光義繼承皇位這一點,爭議很大,因為他是在哥哥離奇暴斃後上位的。而哥哥趙匡胤暴斃後的那個晚上,只見過一個人,那就是弟弟趙光義。

此事,記載於《湘山野錄》。

書中說,那一晚,弟兄倆在屋中,沒有其他人。

宮女和太監們,從外面可以看見燈光照出的影子,趙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時而在躲避什麼,而趙匡胤手持玉斧戳地,玉斧碰地的聲音傳得很清晰。

而且,外面的人聽到了趙匡胤的喊聲:好為之,好為之!

後來,兩人繼續喝酒,趙匡胤睡了後,鼾聲如雷。五更時,皇帝趙匡胤駕崩了。

書中沒有說明,當晚趙光義走了沒有。

從書的記載看,還披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大臣們瞻仰太祖遺容時,發現太祖“玉色溫瑩如出湯沐。”

看《湘山野錄》很難下結論,如果說是趙光義下的手,無論是投毒還是用斧頭,宋太祖的面貌為何沒有受到影響?如果說不是趙光義下的手,那麼,那一晚的特殊情況,趙匡胤離奇死亡,又該如何解釋呢?

後來,有很多世人、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趙匡胤的死和趙光義有關。而對《湘山野錄》的部分內容持懷疑態度。

趙匡胤

(2)為趙光義洗白的人和證據

為趙光義洗白的一個重要人物叫趙普,這是趙匡胤曾經的宰相。

據說,趙母去世時有個“金匱盟約”,現場在的人有四個,分別是,趙母、趙匡胤、趙光義、趙普。

說趙母和趙匡胤談了後週的覆滅,認為皇帝小是重要的原因。所以,趙母堅定地讓趙匡胤同意:老大死後,由老二趙光義繼承皇位,其後由小弟弟趙廷美繼承(曾用名趙匡美)。

問題是,趙母和趙匡胤已經死了,只剩趙光義和趙普了。只要趙普做偽證,再也查不出實情了。

給趙光義洗白的還有一個證據,那就是“開封府尹+晉王=儲君”,而恰恰趙光義就是開封府尹+晉王。既然是儲君,就沒必要下手了。

給趙光義洗白的還有一個後世的人,他叫司馬光。

在司馬光寫的《涑水記聞》中記載了一個事情:說皇帝駕崩的時候,趙光義不在,沒有弒兄的惡劣行為。皇后打發太監去請皇子趙德芳,太監自作主張請了趙光義來,因為儲君是趙光義。於是,趙光義登上了最高的政治舞台。

總之,趙光義的上位疑點重重,同時卻又有一些證據證明其合理性。

趙匡胤

(3)趙光義上位後發生的事情

趙光義上位後的前十年裡,發生了這麼幾件大事:

趙光義第一時間改了年號,一般來說要等到來年年初再改,他好像等不及了。

三年後,宋太祖儿子趙德昭自殺身亡,年28歲。

五年後,宋太祖剩下的唯一兒子趙德芳病逝,年23歲。

八年就,按照“金匱之盟”將來擔任皇帝的趙廷美病逝,年僅38歲。

如此一來,趙光義的皇位只能傳給兒子了,因為“金匱之盟”規定的接班人都死了。

本來,很多人看到一些洗白的證據之後,感覺趙匡胤的死和趙光義沒關係,但這幾件事情的發生,讓人們的議論增多。

《宋史太宗本紀》寫道: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澗陵縣公之貶死(趙廷美被貶後死亡),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論焉.......

啥意思?如果宋太宗沒有提前改年號,如果沒有貶官弟弟趙廷美,導致死亡,如果沒有侄兒趙德昭的自殺,如果趙匡胤的宋皇后死後按照皇后葬禮埋葬,或許後世就沒有各種議論了。

是的,從這些來看,趙光義有點腹黑了,這些事他很難脫開關係。

看到《宋史》這裡,毛澤東寫了評語:不擇手段,急於登台。

宋太宗上位前後,充滿種種說不清楚的問題。

這是他最大的槽點。

2、宋太宗是小心眼

趙匡胤

宋太宗是個小心眼,有時候對於兒子,都有點警惕三分。

在弟弟過世,兩個侄兒過世後,貌似宋太宗沒有任何的傳位後顧之憂了,因為只能傳給他自己的兒子了。

在他的兒子中,大兒子趙元佐是個文武全才的人物,曾隨軍出征過,智商也是在線的。如果沒有意外,這孩子就是趙光義的接班人。

不過,趙元佐很正直,看到叔叔早期被父親來回整治,非常看不下去。也曾積極營救,但沒有成功。

當趙廷美死了後,趙元佐得了一場大病,精神也有些問題了,曾放火焚燒宮廷。

最後,趙光義將這個大兒子貶為庶人。

如此,趙光義的次子趙元佑成了接班人了,並且在公元986年封為了開封府尹,這就是個明確的信號了,這小子就是未來的皇帝。

這樣說吧,趙元佑的能力是有的,腦子也正常,情商也不錯,可是,某一天竟然莫名其妙地死了。

查來查去,發現一個問題,是趙元佑的妻妾們爭風吃醋導致的,寵妾張氏本來要毒死趙元佑的正妻,結果誤毒了丈夫趙元佑。

趙元佑的去世,讓趙光義很傷心,悲痛好多天。

後來,在寇準等人的建議下,接班人選擇了趙元侃,此子後來改名叫趙恆。

趙恆被立為接班人後,太宗大赦天下。

趙恆本來名聲就很好,成為太子後,京城裡的百姓非常讚賞,很多百姓歡呼道:真乃社稷之主也!

看到立的太子如此受歡迎,宋太宗有些酸了,召集寇準前來,說道:四海之內心屬太子,欲置我於何地?

寇准開始發揮三寸不爛之舌,耐心勸導,兩人還在一起喝了酒,大醉之後這事才放下了。

毛澤東看到這一段時,曾做了評語:趙匡義小人之言! (趙光義以前叫趙匡義)

很明顯,對宋朝第二位皇帝,偉人是死活看不上的。

關於立儲前後的相關事宜,也是趙光義的一個大槽點。

此君,一直在追求成為明君,但確實不是明君。

3、毛澤東評價趙光義:但無能

趙匡胤

也許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比哥哥差,趙光義上台之後,開始了多次的親征。

別說,收穫還是有的。

剛上任,就利用一些手段,逼迫漳、泉二州的陳洪進和吳越王錢俶歸降。上任第二年,征討北漢,獲得成功。

但是,他膨脹了,以為自己和哥哥一樣,具有開疆拓土的超級能力。甚至,他想證明自己比哥哥、柴榮還要強。

於是,他在戰勝北漢之後強徵北遼,不管將士們的疲乏,也不管各種激勵和表彰,還不管各種準備工作做得如何。

他以為,可以摧枯拉朽地征服北遼,奪回燕雲十六州。

但是,一個高粱河戰役,就將宋太宗打回了原型,大敗不說,還腿上中了兩箭,差點回不來了。

看到《宋史》中趙光義在高粱河戰役的表現,毛澤東評論道:此人不知兵!

後來,第二次北伐大遼,一樣失敗。不僅如此,他派人征討西夏時也失敗了,征討交趾也沒能獲得成功。

一切說明,他沒有趙匡胤那種帶兵能力,也沒有那種戰略眼光。

《宋史.太宗本紀》中,作者元朝宰相脫脫寫了一句讚美之詞:帝沉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看到這裡,偉人毛澤東很不客氣地寫下了一句評語:但無能!

趙匡胤

是啊,宋太宗不是一個如唐太宗般的英主,他的一生充滿著各種槽點,皇帝哥哥的去世、他的突然上位,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

他的弟弟、兩個侄兒的英年早逝,也不像是一個個的巧合。

他的淺淺的軍事指揮能力,讓人只能說一句:政治手腕不低,軍事能力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