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弟子為什麼要以稱讚「春秋五霸」為恥?荀子給了出具體的原因

2024-12-19孔子

儒家思想家:荀子的思想,今天我們繼續介紹《荀子》的第七篇《仲尼》,“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這一篇裡面荀子通過,孔子對春秋五霸的態度,尤其是對齊桓公和管仲的看法,談到了自己的治國理念。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最為傑出的五個諸侯王,他們包括:齊國的齊桓公、晉國的晉文公,秦國的秦穆公、楚國的楚莊王、宋國的宋襄公。

孔子

但是孔子和荀子對他們的態度卻截然相反,荀子說,孔子的學生和他們周圍的人,都以稱讚五霸為恥。比如齊桓公被譽為是春秋五霸之首,但是他稱霸之前,為爭當國君而殺害了兄長。在家裡,他使得七個姑姑姐妹都沒有出嫁。在宮廷裡,他吃喝玩樂過度奢靡,導致了齊國用一般的稅賦,都來供養他還不夠。在外交上,他欺騙邾[zhū]國,攻擊莒[jǔ]國,吞併了35個諸侯國。荀子說,他做事如此陰險骯髒,驕奢淫逸,當然不可以被聖人孔子稱讚。

一個人做事做對了,獲得了成功,但是他品德不好,做事的方式和手段,並不符合道義,這樣的人還值得推崇和鼓勵嗎?當然不行。有說人,既然齊桓公不遵從仁義和古道,為什麼他不僅沒有滅亡,還能稱霸於諸侯呢?

孔子

荀子說,齊桓公最有智慧的地方,就是信任和重用了管仲。他當上了君王之後,忘了對管仲的憤怒和仇恨,還重用他,這是他做的最明智的決定。齊桓公和管仲有個著名的故事,早年齊桓公還沒繼位之前,曾被管仲追殺,並射傷,差點喪命。但齊桓公繼位後,在鮑叔牙的推薦下,不計前嫌重用了管仲,成就了一段佳話。後來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在但荀子看來,不管是管仲還是齊桓公,並不是聖王和賢德之人。荀子說,齊桓公把管仲尊稱為仲父,國君的內外親族沒人敢妒忌;給管仲以高氏、國氏般的顯貴地位,朝廷大臣沒人敢埋怨;給管仲三百社的土地人口,富豪人家沒人能和管仲相爭;舉國上下,從高貴到卑下,老老少少,都秩序井然地跟隨桓公尊敬管仲;這些都是統治天下的關鍵問題。任何一個人諸侯國君,只要懂得了一兩個這樣的問題關鍵,就沒人能把他滅亡。所以,齊桓公稱霸並不是僥倖,確實是做對了一些事情。

但是荀子說,雖然他成為了霸主,但是並不值得稱道,因為,他們並沒有遵從禮義制度,沒有使人完全信服。他們只是推行了一些正確的方針策略、注意力讓民眾積蓄物資,加強戰備,因此能擊垮敵人。在荀子看來,他們只是憑藉一些姦詐的手段來獲得了成功,他們用謙讓來掩蓋爭奪,假借仁愛的名義來追逐利益,這些都是小人所為,所以,並不能得到孔子的讚揚。

孔子

我們常說“要向有結果的人學習”,獲得好的結果和好的做事方式,其實是兩回事。這是社會倫理學中一個重要議題。正如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曾經一次演講說:我們要鼓勵努力,而不是結果。我們要為自己的努力感到驕傲,而非天賦和運氣。是努力重要,還是結果重要,我們很容易簡單地把努力和結果劃等號,但實際上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看起來好的結果,並不是完全具有正當性,正如荀子說,齊桓公之所以能稱霸,只是做對了一些事情,而且是不正當,不符合道義的事情。就像很多富人的原始積累都並不正當,然後通過一些方式包裝成了一個看起來正當的勵志故事。

第二個是,看起來好的結果,並不完全是努力的結果。努力和結果之間並不具有因果必然性。導致結果的原因,還包括個人天賦、社會環境和時代機遇等等這些,被稱之為“運氣”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能簡單讚揚,甚至推崇有結果的人為“聖人”,而忽視那些還沒有拿到結果的,正當的行為。

孔子

荀子說,和稱霸的人相比,那些能稱王的人是怎麼做的呢?他們雖然最賢能,但是還會去幫助不賢能的人;他們自身強大,還會去寬容弱小;他們能贏得戰爭,但恥於訴諸武力;他們制定禮義制度,並把它們公之於眾,甚至能感化那些殘暴的國家。

而且,聖明的帝王不會濫殺無辜,周文王稱王,只徵討了四個國家,周武王只殺害了兩個人,周公旦實現了稱王於天下的大業,到了周成為就沒有殺戮了。荀子說,這樣的禮義之道難度不值得推崇嗎?文王推行了禮義之道,雖然只佔有方圓百里的國土,但天下被他統一了;夏桀、商紂王捨棄了禮義之道,儘管掌握了統治天下的權力,卻不能壽終正寢。

因此若是善於利用禮義之道,那麼方圓百里的國家完全能夠獨自存在下去了; 而不善於使用禮義之道,那麼就是像楚國那樣有了六千多里的國土,也依然會滅亡。因此,君主不致力於掌控禮義之道而只求擴展他的勢力,這就是他危險而導致滅亡的原因。

這裡荀子論述了“霸道”和“王道”的差異,春秋五霸被稱為“霸主”,但是他們沒有遵從禮義,不符合道義,他們的行為並不具有正當性,因此不值得推崇。而相較於“霸道”,荀子更推崇“王道”,比如周文王、周武王,他們遵從禮義,他們用最少的殺戮統治天下,他們用最仁愛的方式治理國家,這才是正確的治國之道,才是真正值得讚揚和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