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鄧麗君的輝煌與謝幕(1985~1995)

2023-05-21鄧麗君

鄧麗君

鄧麗君女士最喜歡自己的哪一首歌?

《我只在乎你》。

這首日文版本的《任時光匆匆流逝》,經由鄧麗君的恩師、台灣著名詞人慎芝女士重新填詞,並收錄於1987年發行的同名專輯《我只在乎你》中。

鄧麗君

一問世,樂壇震盪。

畢竟,這是鄧麗君繼1984年台北「十五週年演唱會」和1985年日本「one&only」演唱會後,經歷的另一個事業的高峰。

鄧麗君

如此短暫的時間,接連打破紀錄,鄧麗君的實力不可思議。

沒有人會想到,這是她的最後一張國語專輯。

隔年,《我只在乎你》的詞人慎芝女士逝世,鄧麗君親往弔唁。

同年,鄧麗君腎病變和氣喘接連發作,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她隨即前往歐洲調養身體。

七年後,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清邁的美萍酒店,突然辭世。

鄧麗君

她離去的二十六年間,每到5月8日,總有歌迷自發性組織紀念活動。

這一天,台北的“筠園”,大理石墓碑前的鮮花總比往日更多一些;

鄧麗君

泰國清邁,美萍酒店的1502號套房,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歌迷;

那位見證了鄧麗君人生最後幾分鐘的飯店服務生,將自己所知的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

時光匆匆,當我們透過僅存的影像、資料,去探索鄧麗君本人,不禁好奇──

她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鄧麗君究竟是從幾歲開始登台的?

我們從眾口不一的描述中,很難得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鄧麗君有著驚人的演唱天賦。這天賦大略是遺傳了她的父親,那位祖籍河北的軍人。

鄧麗君

據傳,鄧麗君的父親鄧樞,在少年時期曾學習京劇,還和友人組成樂團賺錢。

1948年,時為少尉的鄧樞隨部隊舉家遷入台灣。 1952年退役。

1953年,唯一的女兒鄧麗君出生。

退休後的鄧樞,和妻子趙素桂開了一家米店。供養五個孩子和兩個大人,生活十分清苦。

鄧麗君

但正是鄧樞無意之中傳授京劇,鄧麗君的嗓音天賦開始顯露。

從現存的資料中,依然能找到鄧麗君幼時,登台唱黃梅戲的照片。

鄧麗君

在她事業的最開端,目的只有一個-賺錢,養活家人。

那麼,戲曲對鄧麗君的影響有多深?

或者說,父親對鄧麗君的影響有多深呢?

在她後期的許多歌曲中,都有著戲曲元素。而在台北那場聲勢浩大的演唱會上,鄧麗君唱起幼時表演過的黃梅戲選段《郊道》,氣息之穩,令人驚嘆。

鄧麗君

很多人先前恐怕都不知,原來「甜歌皇后」還能駕馭戲曲。

而1985年,那場「one&only」演唱會上,鄧麗君以「髒辮」出賽——至少當時我們這麼認為。

鄧麗君

而在後來的訪談中,我們才知道,這個酷似「髒辮」的髮型,靈感來自京劇中的「花旦」。

據傳,當初髮型師極力反對她以這樣的髮型出場,但鄧麗君十分堅持。

京劇、旗袍、詩詞,這些“中國元素”,貫穿了鄧麗君巔峰時期,也見證了她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兩場演唱會。

鄧麗君

年少登台的鄧麗君,在母親趙素桂的陪伴下,一天可以趕四五個場。她一晚表演的收入,就超過了一般工人兩個月的薪水。

鄧麗君

十八歲時,鄧麗君為全家人,買下了台北的一處兩層樓的住所。

當時的鄧麗君一定感到深深的滿足。她看到了自己錦繡一般的前程。

二十一歲,同樣在母親的陪伴下,鄧麗君前往日本發展。

作為她在日本“引路人”,舟木稔和鄧麗君有著家人一般的感情。

鄧麗君

就在鄧麗君逝世的前一周,她還與「日本爸爸」舟木稔通電話,約定下一周的會面。

沒有人會想到,再見面,竟是在台北的機場。

「我看見她被一個很小的箱子包裹著。機場很空曠,顯得她很小很小。」

鄧麗君

當我們無法迴避地去還原1995年5月8日,泰國清邁的那個傍晚-

42歲的鄧麗君氣喘病發,從套房中掙扎著跑出,口中喊著媽媽,隨即倒地。

而承載著一代歌后的那輛救護車,在車流之中竟然找不到一個能鑽出的空隙。

世界之大,卻在彼時彼刻,抹去了鄧麗君生還的一線生機。

有人說,為什麼鄧麗君能夠成為「時代的符號」?

因為她曾在對的時間,站在了對的地方。

而生命的最後時刻,她卻站在了「錯誤」的座標軸上。

鄧麗君

「我寧願她沒有這麼好。」

鄧麗君離世幾年後,母親趙素桂說。

鄧麗君

這位祖籍山東,沉默寡言的農村婦女,始終伴隨著如日中天的女兒。

起初跑場,母親怕鄧麗君被欺負,寸步不離。

而後事業有了起色,十幾歲的鄧麗君開始交朋友。她和朋友約好去跳舞,出門卻發現母親挎著小包等在了門口。

“媽,這樣會被人家笑話的。”

“不行,如果出了差錯,我沒辦法跟你爸交代。”

就這樣,母親永遠都是「沉默、遠遠」陪著她。

鄧麗君

在日本發展那幾年,鄧麗君唯一的精神安慰,就是母親的陪伴。

別去爭,沒關係,聽你的。

鄧麗君去旗袍店,永遠要多訂一件給媽媽。

買下香港赤柱的別墅後,院中也要種下一棵桂樹,去應母親名字中的「桂」字。

但就是在鄧麗君生命的最後幾年,母親為女兒的新男友保羅留出了更多的空間。

鄧麗君

傳來女兒離世的消息時,母親趙素桂身在台北的家中。

「媽媽一直都沒有哭,直到出殯那天,她看到女兒靈堂的照片,才忍不住放聲大哭。」

鄧麗君的胞弟這樣說。

鄧麗君

2004年,在鄧麗君辭世9年後,母親趙素桂病逝於台北。

為什麼說,有華人的地方,就少不了鄧麗君的歌聲?

鄧麗君這三個字,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鄧麗君

她從最小的一方天地中,一步一步,走到世界舞台的最中央。

三次參加被譽為“日本春晚”的“紅白歌會”,創下的點唱記錄至今無人超越。

1985年NHK的演唱會,5000日元的門票,4000個座位,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三天之內銷售一空。

台北和香港的巡迴演唱會,場場爆滿,座無虛席。

鄧麗君

甚至,至今無人能確切統計,鄧麗君到底留下了多少首歌曲。

2000餘首現存歌曲中,被人熟知的有數百首之多。

這些數字堆成了一座樂壇的金字塔,鄧麗君成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時代符號」。

鄧麗君

而我卻不滿足於了解一個“符號”,不只我,許多人都在發問,

鄧麗君究竟是怎樣的人?

她有潔癖,每每出門用餐,都要用自備的餐具。

鄧麗君

她一生只有一次真正的「談婚論嫁」——

鄧麗君

1982年3月17日,原本是她與新加坡豪門之子郭孔丞的婚期。卻因為郭氏祖母的三個條件:

交代詳細身家資料;

停止演唱事業;

斷絕與演藝圈朋友的聯繫,與男性友人保持距離。

這三條帶有侮辱性質的條件,讓鄧麗君停下邁向婚姻的腳步。

自此,她剪短了頭髮,迎來了事業的巔峰。

鄧麗君

成名後,她對錢並不在意。

NHK演唱會的票房全數捐出。身體變差之後,她只接受慈善性質的演出邀約。

鄧麗君

(探訪孤兒院)

她會給身邊所有的服務生提供小費,並且出手闊氣。

但她仍保留父母傳承下的習慣,每天記錄花銷。

就在1995年,她仍然使用一個1975年的本子。

改掉日期,記下當天的花費。

鄧麗君

直到1995年5月8日,被她提前劃掉的日期下面,成了永遠的空白。

鄧麗君

她最愛粉紅色,無論是在巴黎還是香港,她都用粉紅色、紫色、黃色來裝飾居所。

鄧麗君

她拍照最喜歡“剪刀手”,並且常常用手套來造型。

鄧麗君

(與林青霞)

鄧麗君的歌聲第一次在大陸的土地上響起,是在1990年的電視劇《渴望》。

而她在大陸主流媒體的第一則訊息,竟是她的死訊。

鄧麗君

日本的歌迷曾經向鄧麗君獻花,並對她說:

保重身體,繼續努力。

好的。好的。

鄧麗君在現場與歌迷互動時,總要連問兩句:

好嗎?

好嗎?

每唱完一首,她總是深深鞠躬。

她不是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一個需要回應的「服務者」。

這就是鄧麗君對自己的定位。

鄧麗君

還有嗎?

比如說,鄧麗君小姐最後的一段戀情,或許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順利。

她和保羅常常爭吵。但在她香港的住所內,一塊浴室的粉紅色瓷磚上,有一顆藍色的心,上面寫滿了「我愛你」。

鄧麗君

我們人人記得鄧麗君,卻鮮有人了解她的內心。

我們人人聽過她的聲音,卻常常誤以為她只是一位「甜歌皇后」。

我們帶著探秘的方式,去追蹤她生活的痕跡,卻往往無功而返。

她是華語樂壇“最後的一個謎”,距離越遠,越難觸碰。

但是--

為什麼要透過歌聲以外的東西,去認識一位歌手呢?

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