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克薩哈在四個輔政大臣中排名第二,為什麼鬥不過鰲拜?

2025-01-03蘇克薩哈

蘇克薩哈

{還2}1

事實上,在四個輔政大臣中,蘇克薩哈位列第二。

蘇克薩哈家族原來屬於女真中最強大的葉赫部。

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過程中,葉赫是他最大的敵人。所以一般葉赫部的人在清朝混得都不會太好。

據說,當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滅掉葉赫部的時候,葉赫的老酋長留下了一個詛咒:

只要我葉赫還有一個女子,我們葉赫都要滅亡你們愛新覺羅家族。

如果我們認為最後大清是亡於慈禧之手,這個預言詛咒可以說實現了。

傳說其實和蘇克薩哈都沒太多的關係,因為蘇克薩哈的父親蘇納是個非常識時務的人,在努爾哈赤滅亡葉赫之前就主動叛逃投降了。

努爾哈赤為了籠絡蘇納,將自己的第六個女兒嫁給了他,蘇納也因此平步青雲。

努爾哈赤初創八旗的時候,蘇納便是正黃旗的牛錄額真,他的身份地位僅次於旗主。

後來,蘇克薩哈的一生可能也就和父親一樣平平淡淡地過去了。

可是隨著多爾袞死去,順治親政,一切都改變了。

順治為了清洗多爾袞以輔臣及控制兩白旗,他迫切需要招攬兩白旗內部的人為他服務。

蘇克薩哈

在順治看來,蘇克薩哈是最適合的人。

一般人都知道,招納人才最好的時機就是在他落魄的時候。

比如,諸葛亮還在茅廬裡的時候。

一旦諸葛亮出了茅廬,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開出什麼樣的價碼都沒用了。

蘇克薩哈當時是最落魄的時候。

因為坑爹的逃人法,父親蘇納被多爾袞削去爵位,而當年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混得也比自己好了。

所以順治最後找到了蘇克薩哈,讓他出人頭地,不久,孫可望佔湖廣的時候,大清朝命蘇克薩哈和固山額真陳泰,率禁旅出鎮湖南。

顧治年間,他率軍南下討孫可望,後來升領侍衛內大臣。最後成為了康熙皇帝的輔政大臣。

蘇克薩哈

{還2}2

蘇克薩哈之死

想當年,皇帝“尚在年幼”,由鰲拜自己來管理大清朝政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他在許多場合都喜歡把“為了大清”等字眼掛在嘴上,來渲染自己危難中挽救大清的角色。

他的這種態度,讓康熙已經忍無可忍。

此時,朝廷中大多數的重大決策都是鰲拜代理決策的,其他人大都是附議。

蘇克薩哈雖然有時會提出反對意見,但由於勢單力薄,往往無濟於事。

在四大輔臣輔政的日子,鰲拜幾乎是“一言堂”,由鰲拜、索尼、蘇克薩哈和遏必隆所構成的四人輔政集團,決定了大清幾乎所有重大決策。

資格最老的索尼,因平素厭惡蘇克薩哈,見鰲拜日益驕恣並與蘇克薩哈不容,因已年邁多病,故對鰲拜的所作所為向來都不阻止。

遏止隆與鰲拜同旗結黨,什麼事情都會附和。

蘇克薩哈威望尚淺,心裡明白自己不是鰲拜的對手,不能爭得太厲害。

蘇克薩哈

在四輔臣的訌鬥中,鮮明地形成兩黃旗對一白旗,三比一的局面,這也是鰲拜敢於背叛“誓詞”,而獨攬朝政的緣由。

蘇克薩哈勢孤力單,往往怏怏不快。

由於朝中無人可與鰲拜抗衡,鰲拜的這種專橫跋扈表現得愈演愈烈,後來鰲拜甚至發展到擅自處決蘇克薩哈的地步。

康熙親政時,蘇克薩哈對鰲拜的心思:

他已意識到自己的實力無法與鰲拜爭鋒。索尼死後,鰲拜更加鋒芒畢露,儼然以首輔的姿態處理國事,處處排擠蘇克薩哈。

在這種情況下,蘇克薩哈覺得自己應該採取避讓的態度,同時蘇克薩哈對自己的失敗也不甘心,對鰲拜也懷有怨恨。

他想即便自己失勢,也要將鰲拜拉下馬。

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他請求朝廷派他前往盛京守先帝陵寢。

此舉,可以避免與鰲拜直接衝突,也可以藉此將鰲拜拉下馬。

試圖以自己隱退的舉動,迫使鰲拜和遏必隆也一併辭職交權,意思是我都退了,你們還賴著幹啥?

可惜,這個舉措沒有被康熙看明白。

蘇克薩哈

那時的康熙過於年輕,對蘇克薩哈艱難的處境及他的良苦用心,並不十分了解,還不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切實體會作為一名大臣的難處。

因此皇帝見蘇克薩哈突然奏請守陵,就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

然而,鰲拜是何等狡猾,他將蘇克薩哈往守陵寢的請求視為大不敬,聯合同黨,蓄意羅織罪名,決意置蘇克薩哈於死地。

鰲拜等人擅自將蘇克薩哈抓起來,為其羅織二十四條罪狀。

其他王公大臣也在鰲拜的逼迫下,以不殺蘇克薩哈就不當官來要挾康熙。

皇帝與權臣之間形成僵持的局面。

鰲拜膽敢如此,是因為他背後強大的實力。他壓根瞧不起少年康熙,決意在一開始就要壓住皇帝的氣勢,使皇帝還像以前一樣乖乖地聽他的話。

巧合的是,輔政大臣之一的索尼又剛剛死了。

臨死前,索尼跟皇帝見了一面,送上他的祝福:皇上啊,祝您早日剷除那個奸臣。老臣就先走一步了,待您成功之時,讓人點炷香通知我一下就好了。

蘇克薩哈

四個輔政大臣死了一個,而且死的還是領頭的一個。

蘇克薩哈位居四大輔臣第二,據說能力超出另三位輔臣之上。

才智敏捷,廣泛結交有傑出才幹的人,他無過卻被處絞刑,康熙皇帝不僅無力阻止,再說了,這個鰲拜,康熙親政之後,他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囂張。

這時索尼已死,他便想即刻除掉蘇克薩哈。

他要達到打倒蘇克薩哈,逐步實現自己獨攬大權的心願。

有一天,康熙皇帝乾清門聽政結束以後,鰲拜隨皇上到了乾清宮上書房,呈上一份奏章,說道:

“這是議政王大臣會議議定的關於凌遲處死蘇克薩哈的奏本,請皇上御批。”

太監接過奏章,放在皇帝面前的御案上。皇帝將奏章推至一旁,不高興地說:

“蘇克薩哈雖然有罪,但罪不至死,處其凌遲之刑,更為不妥!”

「皇上,蘇克薩哈已犯下十惡不赦之罪,其二十四條大罪,每一條都是死罪,處其凌遲法所當然!」

鰲拜將二十四項大罪一一說出,大有不批此奏,決不罷休。

蘇克薩哈

玄燁瞥一眼鰲拜:“我倒要看看你有多大耐性,朕與你奉陪到底。哼!”

「皇上,究竟準奏不准奏?」鰲拜的耐性快到頭了。小皇帝仍舊埋頭看書,他頭也不抬。

鰲拜極力控制著心火,憤憤說道:“老臣要正國法,為君除奸,一片忠誠呀!

鰲拜滔滔不絕,又講起什麼敬天法祖,什麼先皇遺詔,什麼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總之一句話,奏請之事,皇上必須應下!

康熙皇帝最後還是架不住鰲拜的威逼利誘,蘇克薩哈就被處死了。

蘇克薩哈

總而言之,順治選中蘇克薩哈做輔政大臣,由他做為平衡滿洲各旗勢力的砝碼。就這樣,他接受了與其他三位兩黃旗要臣共同輔政的責任。

令人遺憾的是,不管怎樣,蘇克薩哈只是一員剛毅善戰的猛將,他忠誠勇猛,卻缺乏最基本的大臣能力。

他雖受到太皇太后的庇護,卻不具備應有的政治經驗和敏銳的眼光,在宮中,他以白旗的弱勢地位而高居於出身兩黃旗的遏必隆、鰲拜之上,這就是最危險的處境了。最後他成為皇帝與鰲拜爭鬥的犧牲品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