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簡介及生平事蹟(每天了解一位歷史名人-多爾袞)

2023-01-15多爾袞

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徵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予“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並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十二月隨皇太極親徵朝鮮,參與丙子之戰,攻克江華島,俘虜朝鮮國王家屬。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王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諫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兩個月後,於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為其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人物評價:

皇太極:朕愛爾過於諸子弟,趙爾獨厚。

順治帝:①各處徵伐,皆叔父倡導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叔父幼而正直,義無隱情,體國忠貞,助成大業。 ②又輔朕登極,佐理朕躬,歷思功德,高於周公。

周汝昌:多爾袞既亡,清政局遂一大變。

顧誠:對於清廷的最高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袞來說,勝利卻來得太容易,他以為清朝的兩大對手大順、南明都已經被徹底打垮,剩下的事不過是接管地方,享受勝利果實而已。

李鴻彬:多爾袞是清開國時期的一個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入關前他是太宗皇太極的得力助手,南徵北戰,出生入死,建立許多戰功,成為智勇雙全的著名將領。他繼承了太祖、太宗入主中原,統一全國的遺願,輔佐年幼的順治帝建立清王朝,是清開國的第一大功臣。

軼事典故:

作戰勇敢

大凌河之戰時,多爾袞衝鋒陷陣,皇太極怒責他的部下不加勸阻,說:「我的弟弟墨爾根戴青(多爾袞)也衝鋒而入,倘有疏忽,必將你等處以嚴刑,斷不寬容! 」 進攻錦州城,多爾袞又一馬當先,衝在前面。明將祖大壽的軍隊從錦州城頭向南發砲,洪承疇的軍隊則由南向北發砲,多爾袞受到夾擊,幾乎被擊斃。以後祖大壽投降,多爾袞向他談及當時的險狀,祖大壽說:「果有此事?如砲火擊中大王坐騎,後果不堪想像!」後來成為攝政王的多爾袞對諸學士說:“當時兩仇相敵,唯恐打不中,祖大壽言不由衷,實在可笑!”

獻出玉璽

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多爾袞為皇太極和大清朝立下了一個特殊的功勞。這一年九月,多爾袞率軍徵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殘部。他臨之以威、施之以謀,導致林丹汗餘部不戰而降,並獻出了中華帝國失蹤二百多年的「傳國玉璽」(實為「制詰之寶」)。據說,這顆傳國玉璽從秦始皇之後一直傳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歸的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多爾袞得到這顆傳國玉璽並獻給皇太極,皇太極受大家的擁戴,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帝寶座。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多爾袞才被推到了皇太極死後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賜死豪格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爾袞即將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個親信部下,出面檢舉豪格「悖亂」。處理的結果是,幾位忠於豪格的部下被殺死,豪格本人被廢為庶人。這是一個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決。三年後,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已經牢牢掌控了大權的多爾袞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軍前去對付張獻忠。順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這位令四川人聞之色變的「大西皇帝」殺死後,凱旋回京。一個月以後,為他慶功的熱情還沒有完全過去,豪格便又一次獲罪被幽禁起來。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稱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不久,時年四十歲的豪格在幽禁中無疾而終。有人認為,他是被受過專門訓練、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錦衣衛留用人員奉命殺死的。死後,檢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這可能是福臨小皇帝痛恨多爾袞的原因之一,多爾袞的身後亦由此註定。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