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風雨飄搖當中,也有很多傑出人物出現,他們或許並沒有那麼位高權重,同樣也是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中,就有一位「亦官亦商」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胡雪巖。
背靠著強大的背景,胡雪巖很快盆滿缽滿,被世人稱呼為“紅頂商人”,可是,即便是這個顯赫一時的人物,人生也時常不能如願以償。
胡雪巖的風光,是他傾盡所有才達成的成就,而最後,所有的一切,也都成為了過往雲煙。
「紅頂商人」胡雪巖
1823年,胡雪巖出生在安徽,幼年的時候家境貧窮。
照理說,如此的人生劇本,再加上生活在末期的封建王朝,想要逆天改命是一件很難的事。
不過,胡雪巖依舊有著很高的志向,從幼年就已經體現出來。
一次,他給東家放牛,無意中在路上發現了一個包袱,打開一看,竟然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但胡雪巖發揚了拾金不昧的精神,就坐在原地等待失主回來,一直等了幾個時辰的時間,失主急匆匆地趕來。
而這位失主的來頭也不小,他是杭州市的一個大客商。
讓胡雪巖都沒想到的是,這次的舉動,也成為了他人生的轉捩點。
後來,這位客商帶著他到杭州去做生意,胡雪巖的能力也很快展現了出來,很快便從一個小夥計成長為一家錢莊的老闆,後來漸漸成為徽商的巨頭。
鹹豐十一年,正值太平軍強勢進攻杭州,左宗棠擔任浙江巡撫,主持著全省的糧草和軍餉。
胡雪巖的錢莊也藉此機會發了一筆財,他也知道,只有攀上了官府,才能讓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
胡雪巖抓機會的能力,實在值得一提。
在戰爭的環境下,他出色完成了在三天之內籌備齊全了十萬石糧食,這當時在左宗棠的眼裡都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這一件事開始,左宗棠就格外賞識胡雪巖了。
晚清政府經歷了一系列割地賠款,國庫本就比較緊張,官員們的各項行動,經費也十分有限。
胡雪巖找準了機會,開始協助左宗棠辦企業,並且主持了上海採運局,這對於他和左宗棠而言,也是雙贏。
福建船政局是由胡雪巖兼管的,經過他的手,左宗棠還從外商那裡購回了不少的機器、軍火,還聘請了部分外國技術人員,胡雪巖也吃到了回扣。
勢力壯大起來以後,胡雪巖漸漸操縱起江浙區的商業,開始審時度勢,經營起絲、茶的出口,漸漸壟斷了金融。
有了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巖的路可謂越來越好走。
他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來於寧波、上海等多地的通商口岸,還緊緊抓住了結交外國人的機會。
胡雪巖是個商人,他知道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自己才能賺到錢,也知道無論如何,也應該將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左宗棠還在的時候,他就設立了粥廠、善堂等,方便了百姓,同時也曉之以情,向那些官紳大戶講說救國之道,以解決戰後清政府面臨的財政危機。
他有識大體的格局,不過他本人也更加清楚,如果清政府和左宗棠垮台了,自己就沒有用武之地了。
這些神奇的操作下來,胡雪巖的信譽也扶搖直上,清軍重新拿回了浙江後,那些大小將官也都將自己的收入存在了胡雪巖的錢莊當中。
有了這麼大一筆能夠流動的資金,胡雪巖自然更不會浪費,他馬上行動起來,在各地區設立商號,短短的幾年時間裡,他的家產就超過了千萬兩,是當之無愧的晚清首富。
身為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能夠在商場中叱吒風雲,他也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為富且仁義,做出了很多義舉,為解決醫藥問題,他還開辦了胡慶餘堂藥號,也為後人們所稱道。
到了1872年,胡雪巖的阜康錢莊支店達到了20多處,並且遍布了大江南北,有田地萬畝,還有2000多萬兩的資金,再加上他輔佐左宗棠有功勞,還被授江西候補道,是典型的官商。
光緒8年,他在上海開辦了蠶絲廠,消耗了2000萬兩的銀子,生絲的價格卻跌落了,他敏銳地分析出,由於各地的華商各自為戰,也導致洋人控制了價格權,這麼下去,自然不是個事。
於是,胡雪巖高調坐莊,在企業史上,這也是第一次中外商戰,最開始的時候,胡雪巖高價收回了國內的新絲數百萬擔,也佔據了上風,華洋兩邊的忍耐力都逐漸到了極限。
誰知,此時的局面發生了重大變化,晚清政府和法國的大戰拉開帷幕,市場也隨之動盪,金融危機爆發,此時的胡雪巖也漸漸失去了回天之力,只能被迫賤賣家產,這下,他直接虧了1000萬兩銀子。
他是個商人,照理說在晚清的飄搖局面裡,他也不會有什麼太過明顯的作為,可是他做到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同樣也是近代史洋務運動的先驅之一,並且協助左宗棠做了三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其一,福州船政局基本上是讓胡雪巖一手經理的,這也是中國最早創辦的官辦造船企業,比李鴻章在上海的江南造船廠還要早,起到了加強海防的重要作用。
其二,胡雪巖的錢並沒有用在鋪張浪費上,而是意識到了清朝之所以落後的一個原因,並開始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
同時,左宗棠也是歷史中一個很有抱負的人物,他不僅要收復西北的失地,還想要開發和建造廣大的西北地區。
而這段時間,從歷史中就能看出,左宗棠在西北搞農業生產的時候,引進了蠶桑,而胡雪巖則在這個階段向西北的百姓們傳授技藝。
這也足以見得,胡雪巖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對左宗棠大力開發西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更加有現實意義。
其三,則是胡雪巖在保衛西北領土方面,做出了重大支持。
當時沙俄和英國一直對西北方的廣袤土地蠢蠢欲動,在1864年,沙俄就透過不平等條約割走了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英國也更是垂涎三尺,在勢力範圍內外設立英國領事,對清朝構成了巨大威脅。
不過,清廷內部有李鴻章、曾國藩等代表的勢力,他們極力反對出兵收復,只有左宗棠等人強調西北是關乎到國家危亡的大事。
因此,清廷也最終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的軍務,而胡雪巖也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將購得的西方先進裝備調給左宗棠的軍隊,最終粉碎了英國和沙俄的陰謀陽謀。
後來,左宗棠也向朝廷表彰了胡雪巖的功績,胡雪巖也受到了清政府的重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胡雪巖也是我國近代社會慈善事業的楷模,救人之急,也讓胡雪巖贏得了好名聲。
在他的一生中,產業分為金融、藥業和絲繭貿易三大類,其中金融業是他的頂樑柱,他的「胡慶餘堂雪記」招牌能夠屹立百年不倒,也是「誠信」作為支撐。
高調的人生,灰暗的結局
胡雪巖最終的覆敗,也和大清國的金融市場息息相關,當時的清朝,銀根極為短缺,流動性也相當匱乏。
義大利的生絲大豐收,徹底擊碎了胡雪巖囤積生絲的夢,他只能趕緊脫手,可是做生意都會遇到一個相似的問題:收帳。
滿朝文武都知道,胡雪巖是左宗棠的左膀右臂,而左宗棠的政敵李鴻章也牢牢盯緊了他,就希望能夠找個什麼機會把他給扳倒。
李鴻章的心腹盛宣懷親自坐鎮上海,組織了對胡雪巖的“定點清除”,致命武器便是“西政借款”中的一筆還款,數量為80萬兩。
外債的事情事關到清朝的體面,李鴻章非常清楚,胡雪巖的錢莊先墊付了80萬兩,這使得他原本就緊張的資金鏈變得更加緊張了。
但80萬兩白銀剛離開胡雪巖的帳號,盛宣懷就開始大放風聲,說胡雪巖是因為生絲的問題投資失敗了,鼓動儲戶們提款,這也迅速引起了“雪崩” ,各國的分號也受到了擠兌。
在多重打擊之下,胡雪巖終於撐不住了,各地的分號也紛紛關閉。
資金鏈斷裂導致的後果,就是虧欠,清查的結果,也讓清廷倍感震驚。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也最終下令抄家。
杭州知府帶著縣令前往胡雪巖的豪宅,結果卻出乎意料,因為胡雪巖的所有不動產都已經拿來抵債了。
左宗棠也想要幫助胡雪巖,但結果已經是手臂扭不動大腿了。
不久之後,左宗棠因病離任,而接下來的代理兩江總督曾國荃也出面幫助胡雪巖說話,可是清政府還是不鬆口,這也導致胡雪巖到最後死的時候還欠著公款。
1885年7月,左宗棠因病逝世,戶部尚書請求清廷將胡雪巖交至刑部,可逮捕胡雪巖的命令還沒有執行,胡雪巖就已經在憤懣中去世了。
早在胡雪巖剛破產的時候,便把自己的姨太太都叫到了面前,每個人都分了幾百兩白銀,拿著這筆錢,她們也能繼續生活下去。
債主也被胡雪巖分為了三個等級:其一為當官的,這些人得罪不起;其二是每個月有一百兩以上白銀的,這些人平日里生活也能過得去,不著急還;其三就是窮苦人家。
顯赫一時的胡雪巖,擁有過萬貫家財,但最後卻落得了一個一貧如洗的下場。
他這一生,對於人生也有了太多的感悟,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沒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成長,放在胡雪巖身上也是一樣。
縱觀胡雪巖的一生,承載了太多。
首要的便是白銀的戲弄,胡雪巖從年幼貧困到後來富甲一方,還能做到「亦官亦商」的超高境界,這是白花花的銀子起到的作用,如果自己沒有錢去協助左宗棠成事,那麼就沒有後來的“官”,有了“官”之後,他的生意才更加風生水起。
可是,成也是銀子,敗也敗在銀子,從商人的角度來看,他一直沒有知足,反而想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最終因戰略失誤導致破產,從此再也沒有翻身的道路可以走了,只能含恨而去。
第二自然是指向於官場。
胡雪巖的生意能夠做到那個程度,並且問鼎清朝首富,在這背後,少不了左宗棠的支持,雙方從某種角度來看也是在互相成就的,左宗棠的軍事行動,胡雪巖幫了不少忙,可胡雪巖在找外國銀行貸款幫助左宗棠籌集軍事費用的時候,從中間也吃到了不少回扣。
他很聰明,情緒智商也高,才能和官場交往密切,可是,從本質上來看,胡雪巖最終倒下,還是因為那個一直極力幫助他的左宗棠,在李鴻章和左宗棠的鬥爭中,胡雪巖成為了一個犧牲品,都說“伴君如伴虎”,對於一個商人來說,他沒有辦法直面皇帝,可官場中的人,吃掉他也實在是不用費太大的力氣,特別是他在生意失敗後,那就是一步錯步步錯了。
他的經歷,其實也是在告訴子孫後代,人一定要知足,如果要做生意,那便要離開官場的漩渦。
胡氏的後裔怎麼樣,後來也沒有相關記載了,只知道,他們中沒有做那麼大生意的,同時也沒有踏入官場的人。
參考
尹鐵.胡雪巖左宗棠關係考-以癸未金融風潮為視角[J].浙江大學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