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的那個聖誕節,整個世界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悅之中,可蘇聯全體人民都異常頹喪,因為從今天開始這個曾經偉大的國度便不復存在了,克里姆林宮的上空飄揚的鐮刀旗也隨之變成了白藍紅,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在沙啞的向民眾宣讀消息之後,便沉默不語地離開了他為之奮鬥多年的辦公室,而他便是蘇聯的{ b}最後一位領袖戈巴契夫。
1931年3月2日戈巴契夫出生於蘇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的紅軍區,從祖上開始他們家便一直是勤勤懇懇的農民,雖然不算富裕但勉強可以溫飽,他的父親是一名集體農莊的機修工,母親出生於黨員家庭,本來按照正常的歷史軌跡發展,戈巴契夫應該能夠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可就在他六歲的時候,一場蔓延蘇聯全國的大清洗悄然到來,戈巴契夫的外公被冤枉勾結反動派,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就被逮捕,這一下便牽連了整個家族,在整個村落裡,看待他們便像敵人一般,屋漏偏逢連夜雨,由於上一年收成不好上級又沒有分配種子,戈爾巴喬夫的爺爺也因未完成播種計劃,被髮配到西伯利亞去砍木頭,而一呆就是兩年,好不容易被釋放回家沒太多長時間,又趕上了納粹德國發動侵略蘇聯的戰爭,戈巴契夫的父親應徵入伍,養家糊口的重擔就全落到了當時年僅十歲的戈巴契夫肩上,從這一系列的打擊來看,戈巴契夫的童年堪稱是地獄,從小便熱愛學習的他只能放棄學業開始在德國人的砲火之下日復一日的做農活。
戰爭結束後他來到農機站當起了臨時工,因為工作勤懇任勞任怨,甚至還沒授予了勞動紅旗勳章,可戈巴契夫內心知道他想要的根本就不是這些,他想要學習想要改變千千萬萬向他一樣底層人民的生活,於是1950年他來到了蘇聯首都莫斯科求學,聰明的他很快便考入了被稱之為蘇聯官員搖籃的莫斯科大學法律系,並且在大學期間便顯現出超高{ b}領導能力的他,成為了整個學校的風雲人物,激進、果敢、理智成了同學們對他的代名詞,這也使得在大二期間他便被批准加入了蘇聯共產黨,大學畢業後他秉承著建設家鄉的信念,回到了斯塔夫羅波爾,先後擔任了斯塔夫羅波爾市團委第一書記、蘇聯共產主義青年團邊疆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邊疆區團委第二、第一書記。
在戈巴契夫回家任職期間,蘇聯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蘇聯領袖斯大林去世,新上任者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的講話上全盤否定了斯大林的思想,指責史達林在蘇德戰爭期間因為個人英雄主義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並且嚴禁黨內、國內在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這一席話彷彿驚濤駭浪拍懵了蘇聯的全體國民,原本至高無上的領袖怎麼一夜之間就變為了“罪人”,而這一切在已經混得風生水起的戈巴契夫看來卻在正常不過了,因為從小痛苦的經歷讓他深深地認識到了斯大林的一系列政策的危害性,他認為史達林就只是一個會冤枉、為難、傷害勞苦大眾的“暴君”,所以在大眾還處於一頭霧水不知道是否該支持赫魯曉夫的時候,他早早地就站了出來堅定的支持赫魯雪夫的觀點。
而他的這一外人看似激進的行為,卻受到了赫魯雪夫擁護者庫拉科夫的重視,他認為這個年輕人是一個值得培養的對象,於是接下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他都一直對戈巴契夫關懷有加,1962年12月在他的幫助下戈巴契夫成功就任當地農業邊疆區黨機關局長,並且之後一路“飛升”,他先是在繼任了庫拉科夫的第一書記一職,隨後1974年當選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在庫拉科夫去世之後直接被調往了莫斯科,擔任黨中央書記主管農業部,後來甚至一度成為蘇聯最年輕的中央政治局委員。
1982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去世,隨後繼任的安德羅波夫屁股還沒坐熱便撒手人寰,中央只能重新選舉契爾年科上台,在這期間戈爾巴喬夫已然成為整個蘇聯的二號人物,經濟、農業、教育、外交一把抓,契爾柯夫對他十分看重,可僅過了一年多的時間契爾柯夫也因為年紀過大而去世了,這時候按道理來說年僅54歲的戈巴契夫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繼任蘇聯領導人這一職位的,可三年死了三位總書記讓蘇聯人民害怕了,畢竟群龍無首是很容易給外敵造成機會的,所以他們迫切地需要一位較為年輕的領導人來主持大局,就這樣「朝氣蓬勃」的戈巴契夫坐上了蘇聯領導人的位置,可誰也沒想到這位意氣風發的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會在僅僅六年之後便將整個蘇聯推向無底的懸崖。
當戈巴契夫剛繼任的時候,整個蘇聯可以說完全就是個爛攤子,國家經濟在和美國多年的軍備競賽之中早已積重難返,農業在赫魯雪夫錯誤的推廣並不適合在蘇聯生長的玉米之後也問題重重,蘇聯人民在八十年代中期甚至連溫飽都成了問題,外交方面蘇聯更可謂是得罪了一大批的國家,只有成堆地擺放在武器庫已經落灰的核彈頭,能夠彰顯蘇聯的強國身份,戈巴契夫的雄心壯志在看到這一系列的問題之後都有些偃旗息鼓了,可身為國家領導人他必須要站出來,治好這個病入膏肓的祖國。
首先他從經濟方面入手,首先他想先使用蘇聯慣用的計劃經濟體制來進行改革,但最終發現計劃經濟體制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已經行不通了,於是他只能改變思路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但對經濟情勢並不了解的他還不肯聽從葉利欽的意見,最終使得這些改革措施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眼看著經濟改革失敗,他沒有在繼續糾結,反過頭居然開始改革政治,在他看來經濟改革的失敗完全是因為政治體制的原因,他的命令下層根本傳達不下去,所以1988年二月,戈巴契夫在蘇共中央二月全會中提出了{ b}加強中央集權的提議,將許多阻礙改革的人撤掉,並在之後的一年裡解禁國內的輿論自由,他希望蘇聯的國民都能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國家的真實情況,並且為此而一起奮戰,可是這一系列看似使得國民團結、上行下效的舉措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蘇聯並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組成的,他其中有十幾個加盟國,這其中還有很多個民族,不是每一個盟國每一個民族都認同他的思想的,就這樣國家內部開始將多年以來積壓的矛盾顯露了出來,加上所謂的開放言論自由,使得無數的意見和建議如潮水一般湧現出來,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人民說他們吃不飽,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只要底層人民餓肚子,那麼統治階級距離滅亡便不遠了,戈爾巴契夫也深知這一道理,於是他趕忙削減軍費,將一些不切實際的軍事構思需要的撥款取消,以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這一舉措果然有效,不僅使得民眾的怨聲減少,還因為削減軍費促進了和西方世界的外交關係。
1984年戈巴契夫訪問英國,緩和了一直僵硬的英蘇關係,1988年中蘇外長會面,戈巴契夫也會見了中國外長錢其琛,開始了破冰之旅,後來更是親赴中國使得三十年以來僵硬的中蘇關係實現正常化,1989年對於德國問題上他也積極地和西方世界溝通,在波蘭問題上他也同波蘭總書記達成了和解,因為這一系列的外交舉措1990年10月15日戈爾巴喬夫甚至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可這有些成績完全是建立在削減軍費,補貼國民經濟的基礎上的,但這畢竟是拆東牆補西牆的行為,要想真正的使得蘇聯“痊癒”,發展經濟才是最主要的一環,但這一環戈巴契夫失敗了,真因如此蘇聯以俄羅斯和烏克蘭為首的加盟國看不到任何希望,他們認為與其十多個同盟國“齊頭並進”,不如自己獨立出來,就這樣在他們的“努力”下,1991年聖誕節蘇聯解體。
蘇聯解體之後垂頭喪氣的戈巴契夫顯然成為了歷史的罪人,他將全部的權利都交付給新任的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他自己則只能拿著國家幹部的最低職務工資,住在偌大的別墅中頤養天年,在倍感生活無趣之後甚至「{ b}放飛自我」成為了必勝客、LV的形象代言人,還擔任過一台名為《權利秘密》的電視節目的主持人,相信這麼多年過去了,廣大的俄羅斯人民看到這位曾經的曾經的最高領導人,心中也不會在怪他了吧。
談到蘇聯解體的原因國際社會上眾說紛紜,但其實如果要將蘇聯解體的全部責任推在戈巴契夫身上是太過片面的,他只是個推手,真正的問題早在蘇聯剛建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戈巴契夫更像是當年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面對潰爛的局勢,想著重病需下猛藥醫,但卻沒有考慮到病人的體制能否承受得住,再加上本身的能力有限,這些因素綜合到一起才最終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參考文獻:《戈巴契夫》 新華網、人民網
俄政黨提案定罪戈巴契夫 指其造成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