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之的人生經驗簡介(胡適(之)簡介)

2022-09-22胡適

胡適

胡適照片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行名洪驍,字希彥,後改名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鐵兒等安徽績溪上莊村人(生於上海浦東川沙),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曾擔任國立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

胡適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許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主張少談主義,主張先疑後信,主張科學佐證,盡信書不如無書。

幼年就讀家鄉私塾,19歲考取庚子賠款官費生,留學美國,師從哲學家約翰·杜威。

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1917年夏回國,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編輯部,大力提倡白話文,宣揚個性解放、思想自由,與陳獨秀同為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他的文章從創作理論的角度闡述新舊文學的區別,提倡新文學創作,翻譯法國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從事白話文學的創作。

他於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是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批新詩。胡適信奉實用主義哲學。

「五四運動」後,同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分道揚鑣,由「問題與主義之爭」開其端,倡導改良,從此改變了他「20年不談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態度。

胡適1920年代辦《努力週報》。

他於1920年代辦《努力週報》。

1930年代辦《獨立評論》。

1940年代辦「獨立時論社」。

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

193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1938~1942年出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1949年去美國。

1952年返台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52年返台灣任中央研究院院長。

1962年在台北病逝。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適是上個世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和學者之一。

他的影響,雖然也有消極的負面的成分,但其​​主要方面是積極的、進步的。這是因為他畢生著力提倡的是民主、自由思想和理性主義。正是這樣的思想幫助許多青年建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獨立思考、尊重事實的思考方式,成為具有民主和科學素養的人。可以說,對於「五四」後中國民主力量的成長,胡適功不可沒。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他所提倡的白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同時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薰陶,是二十世紀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思想家。他的一生的學術活動主要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紅學幾個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嘗試集》、《白話文學史》(上)和《胡適文存》(四集)等。他在學術上影響最大的是提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治學方法。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橫看成嶺側成峰”,為家務忙,為情事忙,也為國事忙,始終在歲月的年輪中旋轉。身為性情中人,胡適寬大為懷;身為書生大使,胡適酷愛自由。寬容與自由是胡適生命中的兩大主旋律,貫穿終生,造就了一個多面的胡適,如一面多棱鏡矗立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