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張仁說和禮說,主張個人層面上“的道德修養和品行,主張以德、禮治國。他強調人道主義,同時也強調建立一定的秩序和製度。而孔子的這些思想適用於任何時代,從中可見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孔子崇尚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重視義,在獲取利益前要考慮所做的行為是否符合道義。孔子還重視民生,強調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打破了當時教育方面的壟斷。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教師只需對學生施以引導。在美學方面,孔子主張“他提倡將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兩者結合,將文學藝術作為促進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學方面,孔子主張實事求是地進行歷史研究,強調研究歷史時要重視事實依據。
孔子除教授書本知識外,也以一些技藝為教育內容。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中,「射」和「禦」即屬此類。 「射」是射箭,「禦」是駕車,都是當時上層社會對士階級的要求之一。
2、墨子的教育思想
墨子的思想主張是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賢和節用節葬。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節用是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知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樸素唯物論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
墨子反對命定論比孔子更為徹底。
“兼愛”自然科學、生產技能、軍事知識等技能的訓練。墨家的自然科學教育有很高造詣,涉及數學、光學、聲學、力學等許多方面,墨子的教育內容論很有特色,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科學技術教育和訓練思維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藝教育的範疇,有進步意義。
3、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要有深切的同情心和愛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認為實行“仁政”,就必須“制民恆產”,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勿奪其時”,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省刑罰,薄稅斂”,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提倡“以民為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反對兼併戰爭,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
孟子主張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君子”、“聖賢”及…大丈夫”。“人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後世稱為“五倫”,是維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