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祥簡介(致敬「七一勳章」得主)

2022-11-25郭瑞祥

周永開

柴雲振

郭瑞祥

黃大髮

黃文秀

周永開

一生追隨黨、赤誠為人民 群眾心中的“草鞋書記”

周永開,男,漢族,1928年3月生,1945年8月入黨,四川巴中人,四川省原達縣地委副書記。一生追隨黨、赤誠為人民。解放前,冒著生命危險在川北地區進行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全心為百姓造福,恪盡職守推動地方發展、脫貧、改善民生和生態建設,是群眾心中的「草鞋書記」。離休後帶領群眾植樹造林,在當地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親切地稱為「周老革命」。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等稱號。

新中國成立後,周永開歷任中共巴中縣委組織部長、縣委副書記、書記,中共達縣地委副書記、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等職。在巴中任職的20餘年中,他常身著粗布裝,腳穿穀草鞋,頭戴黃荊圈,走遍巴中的山山水水,進入千家萬戶,被人民群眾親切地稱為“草鞋書記」。

1992年離休後,他放棄了安逸閒適的生活,來到萬源花萼山自然保護區,到群眾院壩宣傳生態環保理念,帶頭植樹1000餘畝,帶動附近村民成為義務護林員。他以巴渠12所紅色學校的史實為藍本,組織拍攝《巴山教魂》電視教育專題片,獲得了廣播電影電視部第十七屆飛天獎、中宣部1996年度「五個一」工程獎。編纂了《熱血》系列叢書,成為全市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讀本。他到機關、學校義務上黨課100餘場。在母校巴中奇章小學、化成小學倡導設立“共產主義獎學金”,先後獎勵師生近400人。

柴雲振 九死一生的戰鬥英雄 被稱為“活著的黃繼光”

柴雲振,男,漢族,1926年11月生,1949年12月入黨,2018年12月去世,四川岳池人,四川省岳池縣財政部原副縣級離休部。九死一生的戰鬥英雄,先後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被稱為“活著的黃繼光”,是《誰是最可愛的人》原型之一。 1951年在抗美援朝樸達峰阻擊戰中,殺敵百餘人,浴血奮戰到孤身一人。 1952年傷殘復員回鄉務農,從不提及自己的功績,為黨和人民默默奉獻了一輩子。榮獲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並被朝鮮授予「一級自由獨立勳章」。

在一次反擊作戰中,八班長柴雲振帶領5個戰士,分成兩個戰鬥小組,趁敵不備,從側面悄悄接近敵人,突然一陣猛打,打得敵人暈頭轉向。前後僅半個鐘頭,攻占三個山頭陣地,消滅敵人二百多,其中柴雲振一人斃傷敵人百餘人,我軍無一人傷亡。當敵人穩住陣腳後,大砲開始向我軍陣地轟擊,柴雲振頭部負了重傷。後續部隊接替陣地後,柴雲振被送往醫院。

戰後,八班榮立集體功,柴雲振評為特等功、一級戰鬥英雄。柴雲振在住院期間,由於頭部傷勢嚴重,完全失去了記憶,傷癒後又在榮軍學校裡療養,幾年後才恢復記憶,想起了家鄉的父老兄弟,便要求復員回鄉。部隊為了寫英雄傳記,曾到柴雲振的家鄉和全國各大醫院查訪,音訊全無。直到1983年部隊寫軍史時,又提到柴雲振和他的事蹟。報紙上的尋人啟事登出了柴雲振的頭像照片和英雄事蹟。幸好被柴雲振的兒子看到,柴雲振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竟成了一級英雄。

郭瑞祥 16歲投身革命 堅守初心的紅軍戰士

郭瑞祥,男,漢族,1920年12月生,1937年3月入黨,河北魏縣人,貴州省都勻軍分區原副政治委員。矢志堅守初心的紅軍戰士。 16歲投身革命,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參加冀南戰、反掃蕩戰役、肖渠戰、曹縣東南反頑戰役等,作戰英勇。解放戰爭時期,在情況非常危急、部隊成分不純的情況下,及時整頓健全組織、加強黨的領導,有效挽救危局。離休後生活簡樸,始終保持紅軍的政治本色。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

郭瑞祥1979年從貴州省都勻軍分區離休,1982年5月來到遼寧省軍區大連幹休所繫統休養。離休後生活簡樸,始終保持紅軍的政治本色。他時時刻刻關心黨的事業,關心軍隊建設,並始終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積極為乾休所發展建言獻策,在如何建設先進幹休所、提高老幹部生活品質、解決老幹部和遺屬實際生活困難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此外,他也積極主動做好乾休所裡老幹部們的思想工作,不斷提高工休人員思想覺悟,帶動工休人員自覺做到政治上清醒,立場上堅定,思想上合格,永葆革命晚節。

黃大發 帶領村民歷時36年 懸崖上鑿出“生命渠”

黃大發,男,漢族,1935年11月生,1959年11月入黨,貴州遵義人,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楷模。帶領村民歷時36年,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用實幹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為改善山區群眾用水條件、實現脫貧致富作出巨大貢獻,被譽為「當代愚公」。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時代楷模」等稱號。

從1960年代初起,黃大發便開始帶領村民興建水渠。由於技術條件落後,村民屢戰屢敗。 54歲時,他被調到楓香區水利站學習。有了水利的知識儲備,時任村支書的黃大發再次把修建水渠提上村委會的議程。為了解決資金問題,黃大發一次次往縣內跑。因為缺錢,每次都是步行往返,到處找領導,一點點磨。

1992年春,水渠正式動工。在懸崖上修渠道,遇到危險,黃大髮總是衝在前面。在轉拐岩,山體像刀削般直立,沒人願意下去打砲眼,黃大發便自告奮勇,黃大發雷霆安全確認了,工程隊才先後跟著下去。

1995年春,第二次修渠開工僅三年,7,200公尺主幹渠、2,200公尺支渠全線通水。黃大發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村裡隨即開始搞“坡改梯”,把山崖開墾成梯田。到1997年春天,全村坡改田約300畝,人均糧食增加至千斤,人均產值則從80元翻至300元。

黃文秀 脫貧攻堅一線揮灑汗水 青年黨員幹部優秀代表

黃文秀,女,壯族,1989年4月生,2011年6月入黨,2019年6月去世,廣西田陽人,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理論科原副科長、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黨支部原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一線揮灑汗水、忘我奉獻的新時代青年黨員幹部的優秀代表。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主動請纓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把生命奉獻給脫貧攻堅事業,譜寫了新時代青春之歌。被追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等稱號。

2018年3月26日,黃文秀響應組織的號召,到樂業縣偏遠的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有同學問她,為什麼要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偏偏回到貧窮的家鄉?她回答:“很多人從農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總是要有人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人。”

黃文秀在駐村期間,曾在筆記中寫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裡很快樂。」2018年,黃文秀帶領全村透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18戶56人,教育脫貧28戶1 52人,發展生產脫貧42戶209人,共88戶417人,貧窮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6.38萬元,實現翻倍增收。她堅持扶貧與扶志結合,注重鄉風文明建設,成立「鄉村振興、青年作為」小志工服務隊,開展村規民約吟誦比賽和文明家庭評選活動。百坭村獲得百色市2018年度「鄉風文明」紅旗村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