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是誰(別再誤解了!道教神仙黃大仙,並非是民間傳說中的黃鼠狼)

2022-12-22黃大仙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宗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以來,已經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了。道教承受了黃老道家思想,並且吸收了原始的巫謔文化,因此神仙崇拜是道教最重要的信仰之一。道教以「道」為核心信仰,世間萬物皆有「道」化生而來,山川河嶽、日月星辰都被神化為神明加以祀奉。

黃大仙

在民間有許多神話傳說,它們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北方地區流傳著「五大家仙」的神話傳說,它們是民間普通的五種動物,被百姓們供奉為“仙”,即狐仙(狐狸)、黃仙(黃鼠狼)、白仙(刺猬) 、柳仙(蛇)和灰仙(老鼠)。之所以將它們稱為“仙”,跟萬物皆有靈的信仰有關,民間傳說一些動物經過修煉和渡劫,也有可能會成仙。

黃鼠狼是五大家仙之一,它又被稱為「黃皮子」、「黃大仙」等,在北部農村地區較為常見。由於黃鼠狼生性狡詐,並且經常會跑到家裡偷雞,因此它的名聲在老百姓心中不大好。道教其實也供奉著一位黃大仙,南方地區還會為他立廟祀奉,以求黃大仙能幫自己指點迷津,護佑平安,素有「有求必應找黃大仙」的說法,那麼這位道教神仙黃大仙有什麼來歷呢?

黃大仙

自漢代開始到明清時期,仙道文化一直是浙江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五代至宋朝,浙江的道教文化達到鼎盛,像葛玄、葛洪、陸修靜、司馬承貞、杜光庭、葉法善、張伯端等高真都曾在浙江傳道。黃大仙,本名叫黃初平,是東晉人士,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縣,當地濃厚的道教文化也讓黃初平與道教有著深厚的緣分。

關於黃初平的神話傳說,在許多古籍裡都有記載,像唐朝孟松年的《仙苑編珠》、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等。晉代道學名家葛洪在所寫的《神仙傳》裡,也向我們講述了黃初平得道成仙的傳說故事。

黃大仙

黃初平在年少時,整天以放羊為業。某天,黃初平遇到一位道士,道士見他心存善念且言行謹慎,頗有道根,於是便打算帶他到金華山的石室裡閉門修行。由於受到高人指點,黃初平的道行突飛猛進,轉眼過了四十餘年竟然都不自知。

黃初平的兄長名為黃初起,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裡,一直在尋找他的弟弟。直到有一天,他在市集的一個卦攤上碰到一位道士,黃初起抱著試一試的態度讓道士幫他蔔一卦,詢問弟弟的下落。道士閉目思索,半晌才道,金華山有位放羊娃,名曰黃初平,是不是你的弟弟啊。

黃大仙

黃初起聽聞非常驚喜,趕緊跟隨道士一同前往金華山,果然見到了弟弟。接近半世紀的離別,兄弟二人百感交集,互相訴說著相思之苦。黃初起問黃初平,當年你放羊離開時,那群羊去了哪裡啊?黃初平回答道,那群羊現在還在呢,就在山的東邊。黃初起心存疑慮,都四十年了,怎麼可能還有呢,於是他來到山的東邊,沒有發現一隻羊,只有無數散落的白色石頭。

黃初平叱喝一聲「羊起!」只見白石都變成了羊。哥哥見狀大為驚異,原來弟弟已經學得了仙法,這讓他非常羨慕。於是他問弟弟,自己也可以學嗎?黃初平說,只要你一心向道,多多積德行善,便可以證道。黃初起決定與黃初平一起學道,並且服用松脂茯苓等仙藥,最後得道成仙。

黃大仙

黃初平在修道成真後,不忘道教濟世度人的初心,在民間懲惡除姦、勸善揚善、贈醫施藥,有求必應,為世人敬仰。老百姓紛紛為黃大仙立廟祀奉,帝王們也是對黃初平推崇有加,宋哲宗、理宗兩位皇帝先後諫敕約「崇其美名,褒其有求必應」。古代文人墨客更是對其大加讚賞,蘇東坡曾寫過:「先生養生如牧羊,放之無何有之鄉,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李清照也為其賦詩:“金華山長赤松勁, 仙鶴雙雙入白雲。牧羊少兒留仙跡, 清澗潺湲古洞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