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756年7月12日,太子李亨在杜建鴻等人的陪同下在今天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靈武登基稱帝,這就是唐朝歷史上爭議頗大的唐肅宗。然而,令後來的歷史學界感到有些疑惑不解的是,唐肅宗李亨剛登基,就迫不及待的將天寶十五年這一年號改為至德元年。李亨的這一舉動從表面上看來確實匪夷所思!
為何匪夷所思? 依照中國古代皇帝登基的傳統禮節,新皇帝登基後的當年不會改年號,以顯示對老皇帝的尊重。即便篡位上台的皇帝,也會在第二年改年號。 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篡位奪取了皇帝寶座,並於公元626年9月4日正式登基稱帝。然而,出於對太上皇李淵禮節上的尊重,李世民直至公元627年到來才將年號從「武德」改為「貞觀」。
那麼,同樣身為皇太子的李亨,為何在靈武登基稱帝後就迫不及待的改年號呢?李亨迫不及待改年號的背後反映出了唐朝宮廷鬥爭的哪些情況呢?
圖_ 李亨(711年—762年),即唐肅宗
- 如履薄冰的太子李亨
李隆基立李亨為太子的理由很簡單:相比較李瑛,李亨的性格更加軟弱,不會對李隆基的皇權構成威脅。 而且,出於遏制太子勢力的考慮,李隆基默許自己的心腹宰相李林甫和李亨之間展開明爭暗鬥。
圖_ 唐朝長安平面圖
那麼,李林甫是如何對李亨展開打壓呢?西元746年元宵節,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日。李亨一個人來到了長安城內的景龍觀。當時的李亨對李林甫非常恐懼,為了防止被李林甫抓住把柄,李亨獨自出遊,其行為與普通老百姓沒有任何差別。
李亨抵達景龍觀後,這位做事異常謹慎的皇太子先後和自己妻子的哥哥韋堅、邊將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單獨見面。
照理來說,這次會面只是普通的節慶會面。老百姓在元宵節都會見親朋好友,太子李亨見關係好的親朋好友當然是人之常情。然而,在心術不正的宰相李林甫眼中,李亨的「人之常情」就成了「別有用心」。 為了打壓李亨的勢力,李林甫給李隆基打了小報告「韋堅和皇甫惟明要擁立太子,共同謀反」。
圖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為了坐實李亨的莫須有罪名,心腸狠毒的李林甫還唆禦史中丞楊慎礬向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奏疏內容就寫到,韋堅和皇甫惟明擁立太子謀反。
李林甫是個兩面三刀的人。他一邊在暗中羅織罪名,打壓皇甫惟明、韋堅等人,一邊給韋堅升了官。而韋堅不識壞人心,竟然接受了李林甫的升官。隨後,李林甫將皇甫惟明和韋堅一網打盡,將兩人殺死。李亨出於自保,主動和妻子韋氏離婚,並讓韋氏出家為尼,李亨一次普通的元宵節見面,不僅賠上了自己倆親朋的性命,還和妻子離了婚。這對李亨來說是一次嚴重的打擊。
圖_ 唐玄宗李隆基手作《鶺鴒頌》孤本(局部)
此後,李林甫在唐玄宗的默許下,對李亨接二連三的施加壓力。李亨心裡痛恨李林甫,更痛恨默許李林甫欺負自己的父皇。但迫於李林甫和李隆基的巨大壓力,李亨心裡等待復仇的機會,但表面上默不作聲。
西元753年,李林甫去世。比李林甫更昏庸無道的楊國忠登上宰相大位。 楊國忠一方面清洗李林甫的政治勢力,另一方面卻繼承李林甫的做法,對太子李亨持續打壓。 李亨心裡對楊國忠充滿了敵視!但李亨也清楚,默許李林甫和楊國忠欺負自己的「幕後老闆」就是自己的父皇李隆基。如果政治情勢發生變化,李亨一定會對李隆基予以復仇。
圖_ 安史之亂
- 李亨的絕地反擊
到了756年六月十四這天,護衛李隆基的禁軍官兵又累又餓,大部分禁軍官兵已經和李隆基離心離德。李亨借助機會,默許禁軍在馬嵬驛西門砍死了楊國忠,隨後逼迫李隆基的愛妃楊貴妃自殺。 馬嵬驛兵變發生後,李隆基儘管在名義上仍然是皇帝,但實際權力已經被李亨削弱。這為李亨北上稱帝埋下了伏筆。
隨後,李亨和李隆基分道揚鑣。為了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鬥中樹立自己的威名,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陪同下,來到了朔方軍大本營,今天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靈武。
圖_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亂 《明皇幸蜀圖》 局部
來到靈武的李亨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當太子的10多年裡,李亨時常受到李隆基的打壓,吃盡了苦受盡了累。 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李亨被迫失去了自己的老婆韋氏。 如今,靈武和李隆基所在的四川成都相隔很遠,李亨做什麼李隆基也鞭長莫及了。為了證明自己應對安史之亂的合法性,李亨和隨從稍作佈置後,於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在靈武城南門的城牆上舉行登基大典。 為了徹底擺脫李隆基的影響,李亨剛登基就將年號由天寶十五年改為至德元年。 這算是李亨對李隆基的又一次報復性反擊。
創造開元盛世的一代「英雄皇帝」李隆基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兒子竟然會主動搶班奪權,還冒天下之大不韙,將自己的年號改了。要知道,即便父親退位當太上皇,讓兒子登基皇位,兒子改年號也會在第二年去改。
李世民用玄武門之變篡位登基,但將年號從武德改為貞觀,也是在第二年改的。而李亨卻做出了中國歷史上皇太子極其少見的舉動——老爹還沒有主動退位,兒子就直接搶班奪權,還改了父皇的年號。從改年號這件事就能看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隆基和李亨的矛盾確實是到了不可開交的程度了。
圖_ 長安地理位置示意圖
當然,這還沒完。唐軍收復長安後,李亨還採取措施直接剝奪了太上皇李隆基的所有權力,李隆基和老百姓見面招手,李亨都無法容忍。 最後,李隆基被李亨單獨軟禁,李隆基身邊的親信,諸如宦官高力士、重臣陳玄禮等人,都被李亨全部清洗。
俗話說,不作不死。李隆基的晚年如此淒涼,完全是在位期間以殘忍手段打壓兒子而形成的因果報應!人們常言:虎毒不食子,而李隆基卻觸碰了「虎毒不食子」這一底線。在古代的大一統政權中,為了皇權打壓兒子的事情時有發生,但事後,皇帝一般不會殺掉太子。即便個別皇帝殺掉太子也會有後悔的表現。例如漢武帝在害死太子劉據後就心懷愧疚,不僅給太子劉據修了廟,還拯救了太子的孫子,日後的漢宣帝劉病已。
而李隆基在人倫道德上比漢武帝都無底線!李隆基不只殺了第一個太子李瑛後毫無悔意,還接二連三的迫害第二個太子李亨。最後,李隆基不僅丟了首都,丟了自己的愛妃,丟了自己的皇位,還在晚年過得如此淒涼。如果李隆基在位期間在處理太子的問題上能保持最起碼的人倫道德底線,李亨也不會在李隆基的晚年對自己的父皇如此刻薄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