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仁何許人也?上世紀中葉,幾乎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吧!近年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不三不四刊物,對《黃世仁》的報道不絕於耳。由於《白毛女》的作者之一是賀敬之,又因賀敬之的家鄉是台兒莊區澗頭集鎮的賀窯村,賀窯村與黃氏家族的聚居地馬蘭屯僅相距十幾公里,因此當下的一些「文人墨客」茶餘飯後,便開始了拉郎配、亂點鴛鴦譜!把什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也忽悠到了一起,搞什麼“名人效應”,純屬無稽之談!不是有「名不正則言不順」嗎! ?為此家九先生寫了這篇文章,算是為黃世仁正名吧!以正視聽,否則不順爾!
什麼是地主?凡是擁有土地的人都是地主,其實地主就是土地的主人,地少的叫小地主,地多的叫大地主,地主幹壞事的叫惡霸地主,。黃世仁是誰?他是作者筆下的惡霸地主,也是作者虛構的劇中人物。
黃世仁
說到黃世仁就會想到《白毛女》,提起《白毛女》很多人會想到曾經是文化部代部長的詩人賀敬之先生。在賀敬之先生的家鄉山東棗莊市台兒莊區澗頭集鎮賀窯村。還有另一個傳說:賀敬之先生筆下黃世仁的原型是當地的大地主,而且和黃家有世仇,賀敬之是根據真實故事創作的《白毛女》…… 。筆者認為這個傳說無憑無據,純粹的胡言亂語,筆者一直想見一面賀敬之先生,當面驗證一下真偽,始終沒有機會。
最近看了一些重要文獻和相關史料,透過這些史料,我才發現,這些傳說完全是子虛烏有:
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這部1940年代抗日戰爭末期在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解放區創作的是一部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文藝作品。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段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
一、《白毛女》創作素材的起源
抗戰時期,在河北省唐縣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每年農曆三月,春暖花開的時節,附近的村民都要到淑閩村青虛山南30多公里的一座廟裡去求神拜仙、燒香還願。都說那裡山多高,廟多麼大,神多麼靈;還說山上有個“白毛仙姑”,每天晚上出來吃人們獻給神仙的供品,但當人們要接近她時,就像一陣風似地不見踪影了。接下來八路軍挺進敵後,唐縣成為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的一部分,共產黨、人民政府發動農民群眾減租減息,鬥爭惡霸地主。這時,又出現了另一個傳說:青虛山的白毛女原來是一個受不過惡霸地主百般欺辱而逃進深山的農家女兒,由於長期吃沒有鹽的神仙供品才使頭髮全白了。這種說法並沒有特定的原型人物,只是在農民翻身大潮中湧現的一種民間「口頭創作」。但它使「白毛仙姑」褪去了迷信的色彩,融入了農民翻身鬥爭的現實因素。由於沒有具體情節,缺乏感人的力量,這種傳說並未引起一般人的注意。
白毛女
另根據《中華讀書報》發表的「白毛女的故事」一文介紹,《白毛女》的題材來自晉察冀民間一個關於「白毛仙姑」的傳說。大意是講在一個山洞裡,住著一個渾身長滿白毛的仙姑。仙姑法力無邊,能懲惡揚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間的一切禍福。抗戰時,有些「根據地」的「鬥爭大會」常常開不起來,原因就是村民們晚上都去給「仙姑」進貢,使得鬥爭會場冷冷清清。這時,活躍在晉察冀邊區的西北戰地服務團裡,有一位青年詩人邵子南,注意到來自青虛山的這個淳樸簡單的傳說具有深刻的社會內涵,為配合“鬥爭”需要,把村民們從奶奶廟里拉回來,他創作了長詩《白毛女》,主題是“破除迷信,發動群眾”,此為《白毛女》的雛形。
二、關於《白毛女》原創作者邵子南
邵子南
邵子南(1916~1955年),原名董尊鑫,字聚昌,四川資陽人,中共黨員。 1937年赴延安,在18集團軍總部隨營學校學習,後歷任延安魯藝文學教員,重慶《新華日報》採訪部主任,西南新華總分社副社長,重慶人民廣播電台台長,西南局宣傳部文藝處長,重慶市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西南文協副主席,重慶市作協副主席,重慶市委宣傳部辦公室主任等職。 1952年加入華人作家協會,主要從事革命文藝創作。著有短篇小說《青生》、《李勇大擺地雷陣》、《某夜的故事》、《歸》、《擔架》、《我們是不同的》,長詩《白毛女》等。 1947年後,邵子南參加解放戰爭,轉戰南北。 1949年,擔任中共竹溪縣委會副書記,後隨軍西進。 1955年,邵子南因病早逝。 198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邵子南創作集》。
《白毛女》,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對於其原創作者,卻少有人知。邵子南第一個發現了「白毛女」素材,第一個開始創作《白毛女》歌劇,他雖然沒有參加該劇的最後創作,也沒有因為該劇的巨大成功而名噪後世,但他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沒有邵子南,就沒有 《白毛女》這一傳世之作。
三、《白毛女》的再創作過程
邵子南後來把長詩《白毛女》改編成歌劇,沒有多久,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長週揚看到了這個劇本,決定由「魯藝」創作並演出一部大型舞台劇,就以「白毛仙姑」為題材。創作班子很快就搭了起來,由「魯藝」戲劇系主任張庚總負責,編劇仍為邵子南。邵子南在他原先的戲曲劇本的基礎上,很快就寫出了劇本的演出本,主題當然已經不是民間傳說中的行俠仗義,而是反映階級剝削給勞動人民造成的沉重災難。但試排幾場之後,週揚很不滿意。張庚根據週揚的意見,果斷地調整了創作班子。編劇換成了從「魯藝」文學系調來的賀敬之、丁毅。接受《白毛女》的創作任務後,賀敬之很快就以詩人的情懷和戲劇家的表述力,完成了新的劇本。 1945年4月28日,《白毛女》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舉行了首場演出。演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四、作品《白毛女》中人名的由來
1.關於黃世仁、喜兒和穆仁智
朱萍在《歌劇〈白毛女〉在延安創作排演史實核述》(新文化史料,1995年02期)中寫道:[劇本的初稿即由在晉察冀生活了多年、熟知「白毛仙姑」故事的邵子南執筆。創作過程中他找了原西戰團戲劇隊的許多人商討劇本的構思與結構,很快就在其詩作《白毛女》的基礎上,完成了歌劇《白毛女》的初稿。黃世仁(四川話「枉是人」的諧音)、喜兒、穆仁智(四川話「沒人智」的諧音)等劇中人物的姓名與許多故事情節,均是由邵子南(四川資陽人)確定並沿用至今的(見歐陽山1979年為《邵子南選集》寫的序言)。 ]
2.關於楊白勞
《王培元在歌劇<白毛女>誕生內幕》:王彬的想像力很豐富,不久他即離開導演組,專門去幫助賀敬之出點子、寫劇本。例如,他設計了楊白勞家大年三十吃餃子的情節,楊白勞的名字也是他起的,暗示佃農白白勞動。
可以肯定:《白毛女》的題材來自晉察冀民間一個關於「白毛仙姑」的傳說。黃世仁、穆仁智、喜兒、楊白勞都是虛構人物。因此結論應該是:
一、賀敬之不是《白毛女》原創作者,而是歌劇《白毛女》的編劇。
二、《白毛女》的劇中人物名字黃世仁等完全是第一作者邵子南虛構的。
三、《白毛女》第一作者邵子南是四川人,一生沒有到過台兒莊馬蘭屯,劇中黃世仁與台兒莊馬蘭屯黃氏家族毫無關係。
四、賀敬之先生不但與黃家無仇,而且還和黃氏家族至少有兩代以上的姻親關係。 [據了解賀敬之的妹妹,解放後六十年代嫁到馬蘭屯橫河頭村黃家(第十八世),現在仍健在。另外賀窯村的第二位名人賀茂之將軍之夫人亦姓黃。馬蘭屯鎮橫河頭村(第十九世)黃禮貴的太祖母乃為賀窯村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