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故事 】楚莊王帶給後世哪些啟示:一鳴驚人

2024-11-18楚莊王

楚莊王

聖人雲:「以兵徵伐天下,王者以德治國。」楚莊王,春秋時期楚國之傑出君主,位列春秋五霸,其事蹟流傳千古,對後世影響深遠,兼具歷史與現實意義。

楚莊王

一鳴驚人

根據史書記載,楚莊王初登大寶之初三年,楚國內憂外患,告急文書絡繹不絕,猶如冬日飛雪,紛至郢都。然莊王卻置若罔聞,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荒廢國政,並嚴令“敢諫者,殺無赦!”

楚莊王

憂心忡忡的重臣伍舉,毅然決然踏入王宮,以鳥喻人,溫婉進諫:「有鳥棲於南方之山,三年不展翅,不飛不鳴,默默無聲,此鳥何名?」莊王心領神會,於鐘鼓之間悠然答道:「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此言遂成「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典故。

楚莊王

然數月過去,莊王依舊故態復萌。大夫蘇從,不顧生死,再次挺身而出,入宮便痛哭流涕。莊王愕然詢問緣由,蘇從痛陳利害:“我之死不足惜,然楚國若因此滅亡,方為痛心疾首之事!”蘇從直言不諱,指出莊王若繼續荒淫無度,必致忠臣寒心,國將不國。

楚莊王

莊王怒斥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蘇從卻慷慨陳詞:“臣雖死,能因忠諫留名;王若殺臣,則將遺臭萬年,國亦危矣。”幸而,莊王終被其誠所動,幡然醒悟,即刻整頓朝綱,勵精圖治,楚國由此日漸強盛。

楚莊王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秉持「崇德尚武,以德服人」理念。 《孫子兵法》開篇即倡導“止戰”之道,強調戰爭乃國家大事,需謹慎對待,力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此乃兵法之最高境界。同時,戰爭須師出有名,旨在維護正義與和平,而非濫殺無辜,掠奪疆土。

楚莊王

「鑄劍為犁」、「止戈為武」、「兵不血刃」、「化乾戈為玉帛」等成語,不僅體現了中華武術的道德精髓,更深刻反映了華夏民族珍視生命、追求和平的文化底蘊。人乃萬物之靈,愛惜生命,實乃全人類共同之價值。

楚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