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立本《步輦圖》(唐)
唐代畫家閻立本的名作《步輦圖》,是一幅最早反映我國古代漢、藏民族要求團結統一的歷史畫卷。它真實地紀錄了一千三百多年前,漢、藏民族之間親密交往的重要歷史事件,那就是著名的文成公主和松贊乾布的聯姻。據記載:藏族吐蕃王贊普曾遣使至長安請婚,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唐太宗李世民接受了聯姻要求,答應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松贊乾布。松贊乾布便派使者祿東贊到長安迎娶。 《步輦圖》所展現的畫面,就是描繪唐太宗接見祿東讚的情景。
《步輦圖》的右側,唐太宗坐於輦上,宮女九人前後左右分列,有的抬輦、扶輦,有的持扇,有的打傘,各具姿態。畫的左側,有虯髯執笏者,當是朝中引班的禮官。其後拱手肅立者,為吐蕃使者祿東贊。最後一人當是朝中的翻譯官。這兩組人物中,主要是唐太宗和祿東贊。他們的身份和性格,被刻劃得十分鮮明,從而有力地表現了作品所描繪的故事情節。唐太宗是歷史上享有盛名的皇帝,是一位治國安邦有建樹的政治家。作者在畫面上以讚美的筆調加以表現。他安祥自若,威嚴的神情中流露出對使者的愛和嘉許。
畫家透過對服飾、舉止,特別是容貌神情的描繪,生動地刻畫了藏族使者祿東讚的精神氣質。祿東贊臉頰豐滿,高鼻,黑黑的絡腮鬍,體現了西藏人民矯健中略帶粗獷的性格特徵。特別是他那寬闊的額頭上幾條長長的皺紋,與他質樸的顏面組合在一起,表現了他的才智和豐富的經歷。他舉止謙恭,敬畏中顯得精幹,憨厚中使人可信。 《步輦圖》的表現手法簡練而明朗,捨棄了一切不必要的背景和道具,使人物更加突出。作者利用人物的服飾打扮、外表特徵,使每個人物的不同民族和不同身份,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現,使人一目了然。
在這幅畫上,唐太宗無疑是最主要的人物。他雖然置於畫的右邊,又被宮女簇擁,照理不易突出。但作者卻用巧妙的藝術手段,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我國傳統繪畫中,畫家為了突顯眾多人物中的主人公,常常把他畫得比其他人物略大些。 《步輦圖》在採用同樣手法的同時,利用宮女手執的兩把大扇——兩根畫面上最長的線條,在唐太宗的頭部上方「人」字形相交,把人們的視線引向了主角。而石綠
色大扇與朱色大傘的強烈色彩對比,更增強了它的藝術效果。另外,宮女的彩條衣裙與唐太宗大塊的單純色的對比處理,畫面左邊三人的服飾中,祿東贊那粗粗細細,斑斕有致的長袍與其他兩人的大塊顏色的對比手法,都充分體現了作者匠心獨具。
《步輦圖》是一幅工筆重彩畫。他以重彩刷染,臉部加暈,其效果單純明朗。但色不蓋墨,線條的表現力,在這裡仍明顯可見。作者繼承了前代優良畫家顧愷之、張僧繇的藝術成就。線條勻細挺拔,富有彈性。
《步輒圖》的作者閻立本(?一673年),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畫家。他的父親閻毗,是隋代著名工藝家和工程學家,善於營造宮殿,修築長城。哥哥閻立德,也是著名畫家。閻立本繼承家業,並努力從前人的藝術中學習和汲取營養,在人物畫等方面獲得了很高的成就。歷史上稱他「兼能書畫,朝廷號為丹青神化」。閻立本是開一代畫風的劃時代人物。唐太宗時任工部尚書,官至右相。他的畫多重大題材,除《步輦圖》外,還有《歷代帝王像》、《職貢圖》、《凌煙閣功臣像》等。這裡介紹的《步輦圖》,較為充分體現了閻立本的藝術風格與政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