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古典詩詞非常繁榮的國度,在這個國度裡,能與男性作家媲美的女作家,只有李清照一位。古人沈去衿說過這麼一段話:「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與李煜、李白相比,李清照毫不遜色。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何以只出了這樣一位空前絕後的女作家?
諸葛憶兵,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詞彙學會副會長、中國歐陽修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副會長,曾發表論文一百二十餘篇,出版《宋代宰輔制度研究》《徽宗詞壇研究》等專書多部。對於這一疑問,諸葛憶兵做客齊魯大講壇,作出精彩闡釋——
天之驕女:十幾歲的兩首和詩,已比張耒的詩作要優秀得多
李清照女詞家地位的成就,先與詞的文體特徵有關係。不管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還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宋詞以寫男女情感居多。古代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國家大事遠遠超出了她們的生活體驗。詩言志,言政治理想,女子寫詩是不容易寫好的,但寫詞,卻在她們的生活體驗之內。
當然,寫詞的女作家不少,李清照能脫穎而出,與天賦有著莫大的關係。南宋作家王灼在《碧雞漫志》中提到: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曾寫過一首詩《汻溪中興頌》,當時十幾歲的李清照和詩兩首,兩相對比,李清照的詩作比已成名的張耒的詩作要優秀得多。
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寬鬆自由的家庭環境,對李清照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好處。而要說明這一點,須從李清照的作品入手,因為文學是生活的反映。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如夢令》寫於她的少女時代,是她對少女時代一段快樂時光的回憶。在風光無限好的地方,玩到天都黑了;醉酒後,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了。這放到今天,都是極少見的,更何況是古代呢?而“誤入藕花深處”,不但不恐懼,反而充滿驚喜,又發現了新的景色,在自然風光中流連忘返。
如果換個角度解讀,可以讀出這樣幾個資訊。首先,當時的社會治安應該可以,即使天黑了,一個小女孩走錯路也不害怕。其次,她的家庭環境也很寬鬆。如果家裡管束嚴格,李清照恐怕就沒有機會“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也恐怕不能“興盡晚回舟”。儘管天黑、也不知歸路,詞中全然沒有慌亂,只有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少女的幸福快樂,且對她來說,這是段值得「常記」的回憶。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出自蘇遼門下,文章寫得很漂亮;母親王氏,是當時的狀元宰相王圭的孫女,文筆很好。所以說,她的家學淵源是很深的。
但回到「自少年便有詩名」這句話,李清照的作品是怎麼走出閨房的?
眾多周知,宋代禮教森嚴,宋代著名詩人、學者,也是宰相的司馬光,特別喜歡給家裡人立規矩、講倫理道德,他要求家中的女子不能出大門,不能出中門,只能在後院。而李清照的詩作能為外人所知,恐怕其中就有其父的功勞,這也足見其家庭環境之寬鬆。
琴瑟與鳴:如果婚姻不幸,可能只有少女時代的作品
某一天,趙明誠叩開李清照家院落的大門,李清照羞澀地從鞦韆上跳下,慌亂中,她顧不得跑掉了鞋子,赤腳躲進了里屋,連頭上的金釵也滑落到了地上。
這是李清照和趙明誠相識的美好一幕,記錄在李清照《點綾唇·蹴罷鞦韆》中: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剷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聞。
之後,18歲的李清照與大她三歲的趙明誠成婚,十分美滿。千百年來,兩人的結合被無數文人墨客視為神仙眷情侶。但在中國古代,其實女子很難擁有一段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有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俗語叫作“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說的就是女子婚姻的無奈。對古代女子來說,婚姻就是墳墓。而李清照夫婦的感情之所以好,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兩人婚姻門當戶對,用今天的話說是「三觀一致」。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是北宋後期宰相,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也在朝廷做官,他們都是進士出身。可以預見,相似的家庭條件和成長環境讓趙明誠和李清照很合拍,「能聊到一塊兒去」。二是夫妻倆是山東人,年齡相仿。趙明誠是今山東諸城龍都街道蘭家村人,李清照是今山東章丘西北人。不管是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或是生活圈都存在交集。
剛結婚時,在太學讀書還沒薪水的趙明誠,每當初一、十五告假回家與妻子團聚,然後共同步入熱鬧的相國寺市場,逛地攤,看各種古董。正巧某日,李清照看到南唐畫家畫的一幅牡丹畫,愛不釋手。夫妻倆就商量買下來,但是經濟條件不允許。怎麼辦?他們便想了個法子——先拿走畫,再「騙」賣畫的人:「我們想買你的畫,但錢還沒籌起來。先拿走,明天你來家裡拿錢便可。 「結果那天晚上,趙明誠和李清照都沒有睡覺,對著畫反覆欣賞。第二日,夫妻倆只能依依不捨地把畫還給了商家。由此可見,趙明誠和李清照有著共同的嗜好。
因為波及政治鬥爭,趙明誠被罷官。一段時間以後,朝廷才重新讓他外任做官,李清照獨居青州城,夫婦不得已兩地分居。一日,李清照作了《醉花陰》一詞寄給丈夫,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讀後,讚歎不已,卻又想勝之,便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三天,最後寫出詞五十首,其中夾雜著李清照的詞,叫人評鑑。友人陸德夫品味後說:「只三句絕佳。」趙明誠忙問是哪三句,陸德夫回答後,趙明誠不禁啞然。原來正是李清照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趙明誠由此更欽佩妻子的才學。
婚姻幸福對造就李清照功不可沒。假設一下,李清照如果婚姻不幸,很可能就只有少女時代的作品。我認為,李清照有一個崇拜他、寵愛她,與她心心相印的好丈夫,保證了她健康性格的持續發展,也為李清照後續的創作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山河破碎:正氣與豪邁的一面顯露出來
李清照的詞之所以為後世傳頌,是由於她的詞作既擁有才女般的華麗、清朗,又有大丈夫般的豪邁、慷慨。按照李清照前半生的生活軌跡,她似乎可以成為王維一般的文人。然而之後的一次始料未及的變故,使她作品的主色調一改之前的輕快明朗,變得充滿悲戚、愁苦,滿浸了傷時念舊、悼亡懷舊之情,這個節點便是靖康之變。
金兵入侵後,丈夫趙明誠接到了家裡來信,回鄉探望母親。同時,青州出現兵變,李清照便帶著家中的部分收藏,隻身一人沿江而下尋找丈夫。面對山河破碎的淒慘景象與南宋統治者避戰苟和的立場,李清照性格中正氣與豪邁的一面逐漸在作品中顯露出來。不久,江寧城破,李清照在流離失所時寫下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名句。
壞消息逐漸傳來。丈夫趙明誠在江寧失陷後,被重新任命到湖州做官,夫妻倆陷於時常分離的顛沛流離失所。在赴建康(今南京)接旨的路途中,趙明誠因感染風寒,很快便離世。這一年李清照44歲。丈夫過世之後,李清照寫出了「尋找覓食,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文字,隨即重病一場。這場病將李清照折磨得奄奄一息,「餘又大病,僅存喘息」。短短三年,李清照經歷了國破家亡、背井離鄉與喪夫之痛,沒有了「興盡晚回舟」的俏皮野逸,也沒有了「試問捲簾人」的曲折溫婉,剩下的只是「歸鴻聲斷殘雲碧」的沈鬱慫然與「傷心枕上三更雨」的觸景傷懷。
即使如此,李清照命運的悲劇還遠遠沒有結束。由於李清照與趙明誠並未生育,李清照孑然一身,陪伴她的只有南渡時隨身攜帶的那些與丈夫視若珍寶的文物與書籍。丈夫過世後,李清照又先後遷移至洪州(今南昌)、越(今紹興),最後落腳杭州。流離失所過程中,這些承載著與丈夫美好回憶的物品、生活中唯一的寄託也逐漸失去殆盡。於是李清照寫下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孤苦淒涼中的流落無依躍然紙上。
在後來的歲月中,李清照寄情於詩詞。她既著眼於細微,又懷抱家國情懷。在《題八詠樓》中,李清照悲宋室之不振,慨江山之難守,一句「江山留與後人愁」諷刺了南宋統治者不識良才、不思抗金的庸碌無能,寄託了朝廷有朝一日收復失地的渴望,堪稱千古絕唱。
這就是李清照,早年才華洋溢,婚姻舉案齊眉,後期遭遇山河破碎,顛沛流離失所,可謂嘗遍人間百味。她自號“易安居士”,其實她的一生何曾“易安”?不過也正是如此,無論滄海桑田如何轉換,紅塵世道如何輪迴,都掩蓋不了她光芒萬丈的風流,如一盞孤燈,高懸在千年歷史的天空。 (福斯日報客戶端記者 朱子缽 李夢馨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