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炫個人資料簡介;知音難覓食,幸好有你

2023-06-30林志炫

「某種程度上,林志炫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尤其是嗓音--視為命運的恩賜。他過了二十多年苦行僧一般近乎苛刻的生活,他宣稱現場演唱已成為自己的信仰,這是他在為信仰受戒。

林志炫

林志炫,1966年7月6日生於台灣,歌手、音樂製作人、DJ、“雞尾酒唱法”發明人、“ONE take”音樂理念倡導者。

林志炫的身上有一種清冷的氣質。雖然說話慢條斯理、溫文爾雅,可一唱起歌來,便像個指點江山的王者,不只是舞台上的“A4之王”,彷彿整個世界都屬於他。

他超脫世俗的心態和對音樂的真誠熱愛讓他成為一個「純淨」的人,儘管標籤很多,可全都跟音樂相關。或許是對音樂的執著和淡如水的性格造就了他的心境,讓我們在林志炫身上很難看到歲月的痕跡。

林志炫

感受·命運的力量

1996年,音樂事業如日中天的林志炫退出樂壇回家繼承父親的印刷廠,不料九個月不到,一把火將印刷廠燒光。他重新成為歌手。

2007年,嗓音條件和共鳴限制讓他撞到了唱歌的天花板。 做完鼻竇炎手術後,他的聲音不僅變得更加清透高亢,更打開了多處新的共鳴腔,他的以進入沈潛期。

2013年,經過五年的“修煉”,極想通過高水準的音樂現場傳遞音樂審美、讓聽眾“聽覺覺醒”的林志炫,接到了湖南衛視第一季《我是歌手》投來的橄欖枝,在設備大規模革新的節目現場,內地觀眾第一次發現,原來音樂可以精緻到這種程度。 林志炫的使命感得到了滿足。

這三件事讓他對命運深信不疑,某種程度上,他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尤其是嗓音——視為命運的禮物。 他過了二十多年苦行僧一般近乎苛刻的生活,嚴守一系列自我約束:充足的八小時睡眠與日常水分,不喝任何氣泡飲料,不吃油炸辛辣的食物。 他宣稱現場演唱已成為自己的信仰,這是他在為信仰受戒。

林志炫

林志炫

林志炫

林志炫

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他沒有倒嗓,依舊瘦削,再度走紅,引人注目。一切歷練與榮耀都成了天命所歸。

感想·音樂的力量

林志炫錄​​歌不開燈、不看歌詞。 「歌詞都在心裡,聲音的能力也嵌在我腦子裡,樂團沒有演奏但我還是有聲音。我會內化這一切,去感受音樂本身,這是錄音前要做完的功課。 等開始錄音了,按下內化好的play鍵,直到結束,腦袋裡像在過MV。畫面有差距,他就調整再錄。

這種連林志炫都覺得很玄的事情並非天賦,讀大學前,他從未接觸過專業的音樂訓練。 父母認為林志炫適合當土木工程師,他便報考了「明新工專」土木工程系。在80年代台灣西洋音樂和民歌運動雙重音樂大潮的影響下,這所學校熱衷於辦音樂活動,常有著名樂隊和歌手前來演唱。在這裡,林志炫遇到了音樂老師,她教林志炫唱歌,挖掘他對音樂的熱愛。

林志炫

1991年,「優客李林」發表首張專輯《認錯》,銷售量破百萬,一炮而紅。在隨之而來的幾場現場演出中,林志炫發現自己有時候不知道剛怎麼上台下台,常常是觀眾的尖叫和歡呼讓他醒來。 這是現場演出第一次在他身上施展魔法。錄製第二張專輯《黃絲帶》時,魔力延伸到了錄音室。 有時錄音結束,林志炫還沉浸在小黑屋裡──腦中的MV還沒結束,他甚至會流下眼淚。

他對這種狀態喜愛卻不願沉迷,「在音樂的理性與感性間要隨時取得平衡,過度理性會讓音樂缺乏感動,但在感性最大化的過程中,也要努力控制才不會被反噬。

林志炫更願意將注意力放在歌曲演唱本身。他當過DJ,節目介紹大量西洋音樂。每一期節目都錄下來重複聽,研究這位歌手的唱法和聲音特徵。模仿,再化為己用。

林志炫

播放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歌曲時,他感嘆當時沒有電腦,沒機會修音,也沒有唱錯拍的機會。 一首歌連分軌都沒有,一個人、一個麥克風,有時候可能只有一次機會,必須有一次給到最好的能力。 再往前追溯,留聲機發明之前的音樂表演,每次都是直播,傳播形式只有演出者與受眾。 「他們的現場演出需要什麼樣的水準跟品質,光去想就能知道。我就會給自己同樣的標準。我認為你有能力一次唱好一首歌,才算擁有並且擁抱了這首歌。

這樣的想法不斷加劇,讓林志炫對錄歌的要求越來越高。有時一首歌唱好幾次,製作人剪接之後拿出一個相對完美的版本。林志炫會仔仔細細聽一遍,臨走前再要求唱一遍,直到唱出一個與剪接版沒有差別甚至更好的版本他才會滿足,“這是一直以來培養的習慣跟自我要求,我會告訴製作人,給我一個心甘情願離開錄音室的理由。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專輯裡的歌,現場版和錄音室的版本基本上沒有差別,運氣好甚至還可以超越。」林志炫從不掩飾嚴苛律己的成果,並為之驕傲。他的音樂理念在此刻初見端倪。

林志炫

感動·知音的力量

2013年春天,林志炫以一首《沒離開過》空降當季《我是歌手》第五期並奪得第一,在之後的節目中三次奪得第一,且名次從未低於前三,成為當年歌王呼聲最高的人選。 總決賽上林志炫以低於羽·泉3個百分點的成績與歌王擦肩而過。當時有許多歌迷挺身而出為他抱不平,同時有人再刷林志炫多次落選台灣金曲獎最佳男歌手的事蹟。

「對於金曲獎,我沒有哪一次是抱著志在必得的心情參加的,很多時候我做音樂就是給自己一個交代。」林志炫說每次做專輯,他會給自己畫一條線,設定一個標準,超過了它本身就是圓滿的。 「金曲獎是以錄音室作品為出發點的,錄音室作品包括還包括企劃、文字等等很多方面,每一屆評審都不一樣,他們要在一個時間段中不停聽大量的作品。

林志炫

對他而言,持續的入圍就是一種肯定,說明他的音樂永遠在水準之上。能不能得獎隨緣,對得起自己就可以了。 「我是用作品來增加我人生的寬度和長度的。另一方面,我不是以錄音師作品精雕細琢為主打的,我自豪的是我的現場能力,現在沒有最佳現場能力獎,如果有這個項目,我的底氣會比較重。第一季《我是歌手》時所有影片都會拿到一個網路平台播出,在點擊率最高的十首作品中有五首都是我的,我收穫了很多知音,懂我的人變多,歌王不歌王無所謂。

林志炫

過了50歲,林志炫的聲音卻沒有走下坡的痕跡。他一邊舉辦演唱會,一邊在巡演中現場錄製專輯,「錄音沒有辦法還原一切,現場是留在聽覺和回憶裡一個很滿的、無法言喻的狀態。我對這件事執著甚至執迷,這也成了我性格的一部分。

回到30歲那一年,那年的他經歷了退出樂壇,家業毀於一旦,他一度跌至人生最低谷。也是那一年,他獲得父親諒解,重拾音樂。 他預估自己40歲後會走下坡路,開始嚴苛的自我訓練,他從沒想到,51歲的自己,還能夠站在萬人舞台上,以數倍於30歲的聲音條件和音樂理解力,詮釋他未曾料想的現場。

林志炫

人們都說“歲月是把殺豬刀”,可在林志炫身上沒有看到任何痕跡。 他超脫世俗的心態和對音樂真誠的熱愛讓他成為一個「純淨」的人。即便林志炫總說自己很自私,他只在乎自己想唱什麼,而不去揣摩觀眾想听什麼,但當越來越多人在台上有意無意間“演”歌時,他的“自私”,反而就成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