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炫 個人檔案:唱功真的有那麼好嗎?

2023-12-25林志炫

近日來隨著《披襟斬棘的哥哥》熱播,已經55歲的台灣歌壇老將林志炫再次掀起了一波話題。上一次他掀起話題還是8年前的第一季《我是歌手》,在媒體和許多觀眾的評價中,他一路表現彷彿超凡入聖,驚人天人,最終在總決賽裡憾冠軍,由此成為不少歌迷熱議至今的心頭之恨。

而現今的這一波話題又有些不同,大家在稱讚他唱功的同時,卻對他「只能在晚上七點到九點用嗓」、團隊排練獨斷專行等等事蹟提出質疑,藝術家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如此矯情?

但無論如何,林志炫已經被冠以了藝術家的頭銜,他的唱功登峰造極似乎也成了大家默認的事實,甚至會被不少網友拿來標榜自己的品味高潔,雖然也有人不少人質疑他唱歌缺乏感情,但只要你敢留言這麼說,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你才質疏淺,不懂唱歌。

而當一個人在某項特長上被奉若神明,我們不免就要問一句,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好?尤其是在類似唱歌這樣全民參與但專業標準又鮮有人通曉的項目上,好像人人都可以說上一嘴,人人都可以懷抱自己的評判觀點。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好,但沒有那麼好。甚至引用我在課堂上常說的一句話,我覺得周傑倫要唱得比林志炫好。

看到這裡,如果與你的觀點衝突極大且無法接受,可以退出文章,更不必掛懷。如果有興趣聽下去,那我們展開說說。

首先林志炫唱功好是一定的,55歲還能拿得下大跨度的作品,並且聲音品質穩定,音色基本上保持不褪,這本身就是唱功好的體現。

這裡要告訴大家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所謂唱功中所蘊含的技巧不僅能讓歌手一時唱得好,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她一直唱得好,幫助歌手在達到出色演唱效果的同時也能節省聲帶損耗,延長歌手演唱生命。

那麼不夠好的地方在哪裡呢?

就拿林志炫與周杰倫來對比吧。許多同學都會因為周董的蓋世才華而忽略他的唱功,甚至認為他能成為歌手完全是因為創作加持。

但其實如果你唱過他的歌就會發現,高音很高,很難唱,律動很怪,很難抓。然而周傑倫在演唱會現場的表現還是十分穩定的。你很少能找到他的車禍現場。

我們比較兩位歌手,首先有一個簡單粗暴且無法反駁的評判方法:他/她們能不能互唱對方的作品? 你或許會說,誰誰誰唱得更好聽,但好聽是很主觀的事,有人覺得林志炫更好聽就一定有人覺得周傑倫更好聽,憑什麼覺得周傑倫更好聽就是審美錯誤呢?

所以我們先不談好聽這件事,只談能不能唱。就好比跳高的姿勢再漂亮,不能越過標的橫桿也是徒勞的。好聽是軟性要求,能唱卻是硬指標。

周杰倫能唱林志炫的作品嗎?

我想是能的。林志炫的作品完成難度基本上集中在音域高亢上,他的真聲能力以及真假聲轉換的連貫程度都非常出色。但在這方面周杰倫也不遑多讓,他的作品中有不換聲達到的C5以上高音的表現(例如《擱淺》),也有真假聲轉換的展示(例如《發如雪》),作品平均音域高低甚至還要高於林志炫。

那麼林志炫能唱周杰倫的作品嗎?

例如《最長的電影》、《楓》這樣的慢速率抒情作品想來是可以的,林志炫也成功地翻唱過《煙火易冷》。但《娘子》、《本草綱目》這樣快速率且律動變化豐富的作品呢?依照林志炫的演唱習慣恐怕就有些困難了。

因為演唱的靈動感恰恰是林志炫唱功中的短板。這個問題是如何形成的?

林志炫和周傑倫在聲樂技術上都有最基本的平衡狀態,發聲不用力、不漏氣,演唱穩定自然。在平衡的基礎上兩人選擇了不同的方式來繼續建立自己的聲音。

林志炫的方式是讓聲帶合攏地更好,擋氣更充分,喉下氣團的塊頭也更大。這就是大家常說的增加閉合。 因此他收穫了一個大體積、重力量的聲音,聲音厚重而豐滿,但於此同時因為要維持喉下氣團的飽滿,就像背了個包袱一樣,氣息與發聲動作就顯得笨重遲滯,不夠彈性。這就好像武俠小說裡要運氣許久才能放出的大招,招數雖厲害但容易被敵人逃走或偷襲。也正是因為這樣,林志炫一旦唱得快了就會給人吃力的感覺。

而周傑倫的方式則是減小發聲時聲帶的振動面積,我們稱為局部發聲或關閉,讓聲帶更容易產生高頻的振動,演唱更靈活自如,同時也賦予了聲音一個集中的“芯子”,讓聲音更有辨識度。但缺陷是聲音的力量感不足,唱大作品會顯得單薄。

這也就是周傑倫能靈巧地唱他自己創作的快歌而林志炫很難唱快歌的原因了。

另外林志炫的咬字習慣相對比較老派,字頭很重,會給人一頓一頓的頓挫感,這就更讓他很難唱得快了,並且還缺乏訓娓道來的語氣,這一點上陳奕迅的咬字是非常典型的正面例子。

因此,我常常說從硬指標上來說,周杰倫是要比林志炫唱得好的,不必沒頭沒腦地去神話一個藝術家。

但說在最後,拋開話題的噱頭,我們終究要做好的是把別人的優缺取長補短為己所用,成為更好的歌手。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