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劉備的刎頸之交是誰?不是關羽,也不是張飛,而是牽昭

2024-09-24劉備

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三人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在正史上,劉關張三人雖然沒有桃園結義,但是三人的關係好得如同穿了一條褲子,“食則同席,寢則同榻”,就連他們的夫人都會“嫉妒”。

然而,在正史上,劉備的刎頸之交既不是關羽,也不是張飛,更不是趙雲,而是名不見經傳的牽昭。

劉備

關羽和張飛為何不是劉備的刎頸之交?

在古代,兩個人關係密切,稱之為八拜之交,分別指的是管鮑之交、知音之交、刎頸之交、捨命之交、膠漆之交、雞黍之交、忘年之交和生死之交。

雖然關羽和張飛在劉備涿州招兵剿滅黃巾軍起義的時候,便跟隨劉備了,也深受劉備的器重和重用,但他們兩人是劉備的臣子,屬下。自古以來,君臣有別,君就是君,臣便是臣,地位不平等。因此,關羽和張飛無論如何都不會成為主公劉備的刎頸之交。

劉備

趙雲原本是劉備的同學公孫瓚手下戰將,與劉備相識,並仰慕劉備,在公孫瓚敗亡之後他千里迢迢找到劉備,從此正式成為劉備的一員部將。因此,趙雲和關羽、張飛兩人的情況一樣,都是劉備的部將,都是劉備的臣子,因此趙雲也不可能是劉備的刎頸之交。

其實,在正史上,劉備的刎頸之交是牽招。大家可能會發出疑問,牽招是何許人也?怎麼沒聽過此人,他有什麼本事,成為劉備的刎頸之交?

其一,牽招是個非常忠義的人。

牽招在十歲的時候,跟隨大儒樂隱學習。後來老師樂隱被車騎將軍何苗徵召,成為其長史。老師到京城當官,學生為了學業,自然也跟著去了京城。不久,京城洛陽爆發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車騎將軍何苗都死去,樂隱作為何苗的長史,也未能倖免,不幸被殺,曝屍荒野。

劉備

樂隱的門生很多,但是大部分都躲得遠遠的,生怕被牽連,只有牽招和史路等少數幾人冒著危險,收斂樂隱的屍體,運回老家安葬。當時民不聊生,黃巾軍等土匪遍地都是,他們在回老家的路上遇到了山賊,史路等人四散逃走,只剩下了牽招一人。牽招自知一人之力,肯定不是眾多土匪的對手,於是打感情牌,聲淚俱下,乞求山賊們放過。山賊們被牽招的舉動感動了,再加上牽招也沒什麼值錢的東西,於是放過了牽招。

少年時期的牽招和劉備英雄同契,兩人於是成為刎頸之交。

劉備

其二,牽招坐鎮北疆,守護曹魏邊境。

牽招雖然和劉備的關係很好,但沒有輔佐劉備。他最開始被袁紹闢為從事,給袁紹打工,統領烏丸突騎,深受袁紹器重。在袁紹死後,牽招輔佐袁紹之子袁尚。後來,牽招歸順了曹操,跟隨曹操徵求烏丸,並任命其為護烏丸校尉。

西元207年,曹操大軍到達遼東,遼東畏懼,於是把袁尚的首級送來,曹操將其懸掛在馬市。牽招看見前東家袁尚的首級,悲痛萬分,於是在其首級下設祭壇,祭奠袁尚。曹操不但沒有責怪牽招,還被其舉動所感動,稱讚其不忘舊主,推舉其為茂才。

劉備

西元220年,曹丕稱帝後,封牽招為護鮮卑校尉,令其坐鎮邊疆。此後數十年,牽招一直鎮守邊疆,威震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使曹魏北方固若金湯。

大將軍曹真、大都督司馬懿等人之所以能夠安心與諸葛亮蜀軍交戰,最主要的是牽招、田豫等人在守衛著邊疆,使游牧民族不敢輕舉妄動。

西元228年,護烏丸校尉田豫被軒比能圍困在馬邑城,牽招得到求援資訊後,認為情況危急,於是一邊上表朝廷,一邊出兵,出其不意,救下田豫,平定了軒比能的叛亂。

結語

牽招是個非常優秀的將領,他很少參與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戰鬥,大部分時間駐守在邊疆,因此許多人對其不太熟悉。令人沒想到的是,牽招是劉備的刎頸之交。大家意外嗎?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