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個人檔案-華語音樂界教父級的音樂家

2023-10-30羅大佑

華語音樂界教父級的人物,是70、80後一直崇拜的一個偶像級的音樂家,他的名字叫羅大佑。這3個字我說出來,相信很多觀眾朋友心裡都不會很平靜,因為羅大佑寫的歌可以說老少通吃,男女通吃。

往往在我們耳邊響起,羅大佑歌曲的旋律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會想起屬於自己的一段青春歲月,那麼羅大佑給我們的印象呢?並不是單一一個印象,隨著你對他一點點了解,你會發現它是一個搖滾的憤怒的理性的這麼一個歌手,經常用直白的語言來對社會現實跟政治現象進行諷刺。

而另一方面,羅大佑又是一個深情的柔軟的,善於用一些詩畫的長句表達懷舊的情緒以及對愛情對親情對友情的美好嚮往。有人說,當你聽到羅大佑歌裡,既有童年這樣懷舊的,又有光陰故事,這樣感傷的,又有鹿港小鎮這樣批判社會現實的,又有皇后大道中對香港未來表示擔憂的。你又聽到海上花這樣如此深情的類似歐洲14行詩這樣感覺這種歌曲的時候,你不由得不感慨,羅大佑真是一個天才,而且他寫歌的內容早已跳出來一個歌手,甚至是一個詞作家一個音樂家的範疇。他進入了能夠影響一個時代人乃至幾個時代人的行吟詩人這樣的角色。

就像台灣有的樂評人說道,他是青年時代的先知以及代言人,這個層面絕不是我在這兒胡亂地吹捧羅大佑,我們可以從他的歌裡找到很多這樣的端倪。 比方我前面跟大家說,它代表那個時代,一種搖滾叛逆的一種情緒。

台灣當時流行的是校園民謠,他們當時叫民歌,那種清新的本土創作風格,可是這種創作風格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流行了四五年,之後大家突然感覺這種空靈的創作方式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它是一種規避現實的創作方式。

那時候台灣整個的政權很腐敗,而且沒有對這個文化方面的管制。 很強大,所以越是這種情況,我們有一個規律,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所以當時在青年和知識分子當中,聚集著一種很大的不滿,我想這是搖滾文化誕生的一個前提。而那個時候,羅大佑正處在自己的青年時代,他當時是做什麼的,他家裡都是搞醫的。羅大佑當時也是個醫生,可是同時呢,他對音樂有著偉大的熱情,當時他也在徘徊,也徬徨,我到底是做醫生呢,還是做一個音樂人?面臨著這種選擇的時候。 青春的叛逆,在他的內心激盪,他最終選擇了做一個音樂人。

當時他在寫歌的時候開始寫的幾首都濃厚地反映了當時那個時代青年人那種叛逆思維,你比方說之乎者也,這個歌之乎者也是個很奇怪的歌,非主流的歌曲。 競爭意志。 其中有這麼段歌詞,最有意思就聽聽先在我們得青年他們在講什麼發財。可是你一想想,你到底要他們怎麼做?哎,你要想想,你到底要他們怎麼做?就一個時代的青年有一個時代的想法,上一輩不能用其他的規則來壓制這一代青年,所以這就是典型的屬於青年時代青春的一種叛逆。 而他那個時代創作的許多歌曲,反映了當時台灣社會和青年之間的這種衝突。

比方說亞細亞的孤兒,表達了對台灣未來的擔憂,那種濃厚的憂患意識。 在風中哭泣。 忘死裡練功室有紅色的屋頂,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親愛的孩子,這是什麼道理?多少眼淚在無言中抹去。多少人在思索解不開的問題,也就是說,它以一種哲學的思維,深入到每個人的心靈當中,探討我們到底該往哪個方向走。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旨是什麼,其中羅大佑難得的是他把更多的觸角涉及到社會民生的各個層面,你看起來,他是個歌手。 看起來他是個詩人,其實他還是個社會新聞評論人,比方說,鹿港小鎮。 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你過的鹿港的街道鹿港玉川。 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黃昏。

再比方說未來主人翁,別以為我們的孩子太小,他們什麼都不懂。 我聽到無言的抗議在他們悄悄的睡夢中,我們不要被你們的發明變成電腦,兒童就說下一代不希望上一代用一種科技和其他浮華的東西控制它。我想那時候正好也說明中國大陸在90年代中後期發展過程當中的困惑,同樣對我們也有很強烈的借鏡意義。那時候每一個勇於思考的年輕人的歌。

還有像現象七十二變寫的眼看著高樓蓋得越來越高,我們的人情味卻越來越薄,朋友之間越來越有禮貌,原因是大家見面越來越少。 彩色電視變得越來越花哨,能辨別黑白的人卻越來越少。

所以說羅大佑好多的歌在那個時代看很超前,但是卻獲得了當時勇於叛逆的年輕人空前的追捧。那麼不只是他這樣的歌,羅大佑同時還有非常柔情懷舊深沉的一面。

比方說最早來到這個中國大陸的。 童年,當時我還記得是成方圓翻唱的。池塘榕樹知了夏天操場鞦韆黑板粉筆,這些意像不就構成了你童年感覺到無聊的那種課堂的整個氛圍嘛?包括他後來寫的光陰的故事,光陰的故事裡邊發黃的相片。 古老的信以及褪色的聖誕卡這三樣往這塊100,就是你那種懵懂的青春初戀時代,你想到的是什麼?這些東西就一些具象的東西組到一塊兒,形成了一個相對來說蘊意深刻的印象。所以這是羅大佑寫感情方面歌曲的一個突出的長處。

最開始成方圓翻唱童年的時候啊,都說五段歌詞,可是他唱完是四段,怎麼是少了一段呢?有人說那一段不讓唱啊。 等到後來我拿到這段歌詞的時候,啞然失笑,也沒什麼好。 那跟女生怎麼還沒進過我的憧憬? 瘦的漫畫初戀你童年就寫了早戀吧,所以當時在看,把它當作洪水猛獸,現在回過頭來看,很有意思。其實早戀何嘗不是每個孩子心目當中對童年的一部分印記呢?懵懵懂懂的一種對異性的好感呢?

所以羅大佑就善於捕捉這樣圍觀的意向,他後來寫得好多和感情有關的歌曲,比方說戀曲1990。 你的樣子像這樣的歌還有海上花。其實,他對感情的思考絕不只停留在你情,我愛我為你而死我如何這個層面,他反而跳出了感情呢?有很多屬於人生的思考,你比方說羅大佑就認為天長地久的愛情很難存在,你想說人不可能我們一起出生在一起死亡,所以2個人互相永遠的歸屬是不可能的。所以她在她戀曲1980這首歌裡就發出這樣的疑問。 我說你永遠愛我。 愛情這東西我明白,但永遠是什麼女孩你別哭泣,我倆還在一起。 今天你歡樂這夢是明天永恆的回憶。

所以那個時代,羅大佑思考愛情,就和我們今天看到的簡單的我愛你,愛得要死愛你愛到骨頭裡那首歌完全不同。所以我說大師的愛情歌曲跟普通的愛情歌曲是截然不同的。 那麼羅大佑,他無論是感情世界這種歌曲,或是表達他一種理性思考的歌曲,可以說他的歌詞都有一種極強的穿透力。

後來羅大佑興趣轉移,開始關注更宏大的主題,比方說皇后大道東,他關注的是香港的未來,他關注的是台灣鄉土文化怎麼保持首都這歌關注的是中國大陸將來改革開放前進的方向到底在哪兒,他開始上升到如此宏大的一個主題上面。但是這些主題呢?羅大佑又提出了一個詩人。 一個音樂家的思考,而這樣的歌呢,後來也在羅大佑的創作當中呢,成了一種主流。

比方我們聽到的東方之珠 。東方之珠其實就是回首香港的歷史,並展望香港的未來。所以,當羅大佑走到這個層次的時候我們恐怕不能簡簡單單以一個歌手一個音樂家來冠名到他身上。其實這樣的思維呢?他把人類這種個體的命運和整個的地域的命運,甚至整個地球的命運都串連到一塊兒,這是羅大佑一種博大的人文情懷。

整個就80年代上大學這樣的一群年輕人來講,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影響那個時代,跟年輕人心靈貼得很近的歌手,或者說音樂人有那麼3個人,一個是齊秦,一個是李宗盛,一個是羅大佑。 這3個人的地位是不一樣的。 齊秦是哥們兒,比方說他在感嘆愛情,說為什麼冬雨已經來臨了,為什麼大地變得如此蒼白?他在感嘆,輕輕的,我將離開你,請將眼角的淚拭去啊,或者他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他表達所有這些對感情對社會的這種失望和無奈。我們在成長過程當中都有,我們解決不了齊秦也解決不了,齊秦甚至比我們還痛苦,所以在無數個暗夜裡的齊秦的歌聲陪我們一起度過。 齊秦就是我們的哥們。

李宗盛呢?是我們的大哥,我們解決不了問題,他也解決不了,但是他可以拍拍肩膀,告訴你,情緒好起來,人生的無奈,你可以用微微一笑來擺脫他。戀愛是容易的,結婚是困難的,工作是容易的,賺錢是困難的,決定是容易的,等待卻是困難。在他也告訴你,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咱們的命就是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你要坦蕩的認識,所以李宗盛是個過來人,他也有煩惱,但是他告訴我們如何孝順人生。 李宗盛是我們的大哥。 凡人生在人民之間。 終日奔波,苦。 一刻不得閒。 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 道義放在兩旁,利字擺中間。 多少男子漢? 紅顏。 多少銅鈴鳥已成飛燕。 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戀愛。

而羅大佑不一樣,羅大佑跳出來這2個層次,他會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來啟迪我們如何從不良情緒當中走出來,積極地走進這個社會。你要做點什麼。所以從這個程度來講呢,羅大佑是老師,齊秦是哥們兒,李宗盛是大哥,羅大佑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