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墨攻》講述了戰國時代趙國十萬大軍攻打梁城,由劉德華飾演的墨者革離,孤身救城的故事。
故事是以戰國為藍本,虛構了一場墨家與趙軍「攻城」「守城」的鬥智過程,塑造了墨家行走天下、鋤強扶弱的智者形象。
《墨攻》劇照
電影很精彩,可墨家真的如電影中那樣嗎?墨家學派的主張」兼愛「」非攻“,又是指什麼?儒家和墨家並稱」世之顯學“,為什麼墨家不像儒、道、法等源遠流長,而是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神秘的戰國學派吧!
耐心看完,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穫!
壹 起源
墨家的鼻祖,墨子名翟,宋國人,也有說是魯國人的,生於春秋末期戰國早期之間,具體時間不詳。
百度百科說,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
關於墨子出身於農民,筆者認為不太可能。
墨子
《漢書·藝文志》中說,墨家出於清廟之守。當然,這個清廟之守不是什麼寺廟住持之類的!
在先秦時期,這是指代負責祭祀的巫祝,也就是說墨家起源於巫祝!
《漢書‧藝文志》:「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採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歷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尚同。
同時,墨家的文獻中也很重視巫祝活動。
例如在《墨子·迎敵祀篇》中,講到「巫」可以預測吉兇成敗,而對於戰爭前祭祀的相關規則都記載的十分詳細。
墨子本人也信奉鬼神,主張“天志”!
“天志”,顧名思義是天的意志,也就是順從天意。
墨子認為天意是“兼天下而愛之”的,是“賞賢而罰暴”的,這其實都是都是巫祝觀點的延伸。
因為在巫祝看來,至高神上帝(非西方的上帝)庇護萬民,享受天下人民的祭祀,對萬民都能做到公正的賞罰分明。告誡人們,你不管做什麼事兒,都要遵循原則!上天可都看著呢,違背了天意,上帝會降下神罰!
“天志”實質上代表了墨家學派的意志,墨子其實是想利用這種宗教思想讓統治者實行他的主張!
墨子又很重視科學技術,而原始的科學技術是混雜在巫祝的“方術”中的。
以上種種,墨家的起源很可能源自於掌管祭祀的巫祝聖。不管怎麼說,神職人員的地位一定都是庶民不能比的。
雖然,墨子曾自稱“賤人”。但,大概不是農民出身。 祭祀之“禮”這在先秦時期,都屬於高端知識,底層人民是接觸不到的!
極有可能的情況是,墨子出生時早已家道中落,生活清貧。像孔子早期一樣,雖出身貴族,卻很落魄,不過學習貴族知識的機會還是有的。
但是,墨子並沒有孔夫子那般幸運。孔夫子因家族中無子嗣,繼承爵位重回貴族圈子,這是極個別的案例!
兩個人不同的境遇,也導致了兩個學派立場的不同。
墨家站平民的立場,而儒家始終站在貴族的立場!這也是兩家水火不容的原因!
贒 兼愛、非攻
- 何謂”兼愛“?墨家的思想總綱!
墨子認為治天下、治國都要遵循”法儀“,”法儀“是”天志“制定的。
所謂「法儀」就是指社會共同的公正法則,包括大國和小國之間、小家和大家之間、強弱之間、眾寡之間、貴賤之間的相處原則,墨子稱之為「兼”!
「兼愛」就是,不管我們之間是以上何種關係,我們都要無差別的關愛彼此,不分親疏、貴賤!
大白話說就是,你不僅要愛你的父母 ,還得像愛父母一樣,關愛你家隔壁的王老五!
大家有力氣的站出來幫助弱者,有錢的把錢平分給窮人,懂道理的人出來教誨無知的人等等…
總之,大家一起互幫互助,都無私了,」和諧社會「也就實現了!
這就是墨家的「仁」!強調的是無私的愛!
墨子認為“兼愛”是天的意志,是上天讓大家這樣做的!是神聖的,大家都得奉行!
當下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皆因大家不能做到”兼愛“。
墨子試圖利用人們對天神的敬畏,去建構一個烏托邦的國度!
想法很美好,顯然不現實!過於高估了人們的道德水平!
- 政治主張
“非攻”其實只是墨子眾多政治主張中的一個,意為反對侵略戰爭!
墨子主要政治目標要求解決“三患”,達到“三務”。
「三患」是當前社會,人民存在的三個最大問題: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得不到休息。
《墨子·非樂》:民有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
對應的,“三務”是統治者所要達到的政治目標:國家富足、人口眾多、政治清明。
墨子認為解決“三患”:一方面,大家要做到“兼愛”。另一方面,還要積極生產使物質富足,同時還要注重節約、杜絕浪費。
因此,墨子又提出了”節用“、”節葬“、”非樂“的主張,以求”國家之富“。
很多人認為,墨子這是在反對一切人們物質生活上的享受、以及精神娛樂生活的追求。
其實未必,墨子說這些話的是有前提的,是依據他當時的時代背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如果”民“聊生了呢?墨子可沒說!
墨子的本意是反對貴族鋪張浪費,要樂你也得”與民同樂“!
“尚賢”“尚同”是墨子認為政治清明的根本!
墨子反對貴族世襲特權,主張選拔賢人來管理政治。何謂賢人,老百姓選舉出的有能力的人,不論貴賤出身。
墨子甚至認為,上到天子、三公、國君、卿、宰(將軍、大夫),下到鄉長、里長都應該選舉產生,只有這樣老百姓才能服從統治。
同時設立人民監察機制,對賢人賞,對惡人罰,這就是所謂的”尚同“。
叁 消亡
從墨家的主張不難看出,墨子及其追隨者都是一群理想主義者。
墨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的經歷,讓他深知民間疾苦。墨子的眾多追隨者,也多出身貧苦,吃著糠咽菜,身穿著粗布衣,腳蹬麻草鞋。
這讓墨家很自然的站在了人民的立場之上! 墨家思想很具體的反映出了人民群眾的要求,並對」王公貴族「們的奢靡荒唐行為進行了尖銳的抨擊!
這樣的墨家,讓統治者們很不高興!
墨家不但是一個學派,還是一個有組織的集團,最高領袖稱為鉅子。有著嚴密的紀律,甚至有一定的法。但,墨家的法不同於法家,更類似於私刑,領袖鉅子的權力極大!
《呂氏春秋·去私篇》:“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墨家擅於作戰,墨者又都有著“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宗教狂熱”!
這樣一股準軍事組織,任何一個集權國家都不會允許它存在!
對統治者來說墨家宣揚的思想毫無利用價值,墨子和墨家的命運就可想而知。
墨子指出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思想好的就像社會主義。墨子雖然許諾了幸福生活,但當時的社會條件,只能要求大家一起平等的過苦日子。
結果,王公大人不贊成,老百姓也不願意,可真是奈天下何!
漢武以後,儒家從焚坑廢墟中東山再起,墨家卻幾乎銷聲匿跡。墨子本人,在《史記》中也只有寥寥二十四個字。
這可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