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68歲的羅大佑首次直播開唱,觀看人數突破4000萬,滿屏的青春和童年回憶,讓人熱血沸騰。
周杰倫說:「什麼歌能流傳超過三代?很少,但羅大佑的歌可以!」
從年輕到古稀,從《童年》到《戀曲》系列,彈著吉他的羅大佑,成了懷舊的代名詞,並被稱為“音樂教父”,“情歌聖手”,用音樂道盡了生活和情感的真諦。
然而現實中,羅大佑卻不如他寫的歌通透。
他寫盡愛的箴言,卻又在感情中跌跌撞撞;他堅持“不婚”“丁克”,卻又插足他人婚姻,結婚又離婚。這個矛盾又充滿才華的男人背後,到底都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癡情往事?
說起羅大佑,不得不提的是羅大佑的「半路出家」經驗。
1954年,羅大佑出生於優渥的醫生世家,爸爸是有名的醫生,媽媽是護士。那個年代,醫生是比如今更吃香百倍的職業,父親也有意培養羅大佑子承父業。
羅父喜歡聽音樂,也順便讓羅大佑培養音樂興趣。 5歲時,羅大佑就開始練習鋼琴。
和周傑倫的苦練故事一樣,羅母坐在沙發上,一邊織毛衣,一邊監督他練習。為了控製手型,羅父則在他的手背上放下一枚硬幣,硬幣不准掉下來。
在窗外知鳥鳴叫的午後,在其他小夥伴都在嬉戲的時光裡,羅大佑只能端坐在鋼琴前。
枯燥的練琴時光,一度讓羅大佑反感鋼琴,卻也培養了他對音樂的興趣。
8歲時,羅大佑就能準確地抓歌曲和弦,十來歲就考到了鋼琴8級,音樂天賦嶄露頭角。
9歲時開始學習吉他,對吉他愛不釋手。
一邊唸書一邊玩音樂,成就了羅大佑的快樂求學時光。高中時,他成了校園樂團的鍵盤手,揮灑著青春的不羈與叛逆。
1972年,羅大佑聽從家裡的意見,考取了台北的中國醫學院,音樂也被他帶到了大學。他和幾個朋友組了“洛克斯樂隊”,為了買樂器和唱片,羅大佑還騙家裡人,說是要“補習班費”。
白天,羅大佑穿著白大褂學習醫學。晚上,羅大佑戴著墨鏡,穿著黑衣和樂隊穿梭於酒吧駐唱。
19歲時,羅大佑邂逅了初戀夏志仁,一個學護理的女孩。和所有初戀一樣,雖美好,卻沒能逃過短暫的命運,因為羅大佑轉學,這段戀情只維持了九個月就匆匆結束了。
初戀戛然而止,成了羅大佑最美好的回憶。為了紀念這段感情,羅大佑創作了《光陰的故事》這首歌。
正如歌詞所唱的: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兩個人,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淚的青春…。 這大概是羅大佑對初戀最真實的感受。
告別初戀後,羅大佑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也開始他人生的轉捩點。
1972年,羅大佑所在樂團的鼓手打了個電話給他。朋友當時擔任電視劇的副導演,劇組正為主題曲發愁,於是就想到了羅大佑。
羅大佑很珍惜這次機會,花了三個月時間準備了三首曲子,他把《歌》、《神話》、《閃亮的日子》全部交給了導演。
令羅大佑驚喜的是,三首歌竟然都被選中了。
這部劇名為《閃亮的日子》捧紅了女主張艾嘉,羅大佑與張艾嘉也在創作時漸漸產生了情愫。
張艾嘉的生性浪漫,個性張揚,喜歡穿超短裙,她對有音樂才華的羅大佑很有好感。
就像多年後張艾嘉回憶道:我就是很喜歡會音樂的男孩子,他們只要會彈鋼琴,會彈吉他,啊!我就會欣賞到不可自拔!
對羅大佑來說,張艾嘉的外放和張揚,正好契合了他的浪蕩不羈,他要打破那個時代的壓抑,愛情也是他活出自我的方式。
不巧的是,張艾嘉當時已婚兩年,嫁給了比自己大十六歲的劉幼林。一個已婚的演員,一個浪蕩的才子,在愛情的烈火燃燒下,會發乎情止乎禮嗎?
最終,羅大佑和張艾嘉還是墜入愛河了。在相戀的日子裡,羅大佑感受到了愛情的甜蜜滋味,這也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潛能。
他陸續創作出了歌曲《光陰的故事》、《小妹》等,《小妹》便是他送給張艾嘉的禮物,也是他對張艾嘉的「愛稱」。
兩人都是同時代的紅人,戀情慢慢浮出水面,曝光多了,關注多了,羅大佑第一次感受到暴露在大眾面前的壓力,應付媒體花費他太多的精力。
相戀一年多後,兩人就宣布分手。張艾嘉回憶當初分手的原因:“我們經過了那段轟轟烈烈的感情,但是他慢慢覺得愛情不是他生活的全部,於是他將注意力又重新放回了音樂上。”
羅大佑說:藝術創作是孤獨的,過多的感情投入讓他產生了迷失,對他而言,沒有什麼能比得過音樂。
與張艾嘉分手後,羅大佑還迫切地面臨一個抉擇:是繼續走醫學道路,還是追尋音樂夢想?
1980年,大學畢業後,羅大佑還是聽從父母的意見,進入了台北一家醫院的放射科工作,對於音樂夢想,雖然狂熱,羅大佑依然勇氣不足。
1981年,醞釀了七年的《童年》一問世,就成為了傳唱度最高的流行歌曲。歌詞融入了羅大佑個人的童年生活,也滿足了大眾對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嚮往。
此後,羅大佑繼續大膽的創作,與別人不同的是,羅大佑展現了他詩人的靈魂和革命家的氣質。
他看到了那個時代的壓抑,看到了人們在工業化過程中的困惑與迷惘。他要把人們對生活的反抗和吶喊寫進歌曲裡,想讓音樂成為人們的精神出口。
不幸的是,在當時戒嚴體制的影響下,很多歌需要嚴格審查後才能發表,這當中包括《之乎者也》,《家》,《未來的主人翁》。
所幸的是,在張艾嘉的極力推薦下,剛成立的滾石公司終於答應刊登他的歌。
1982年,《之乎者也》專輯橫空出世, 一下就賣了15萬張,它像一把手術刀,撕碎了當時的民歌曲風,把歌曲引向了批判和省思風,羅大佑在樂壇的地位日益穩固。
1985年,張艾嘉找到了羅大佑,希望他參與製作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用於紀念1986年的世界和平年,羅大佑二話沒說就答應了。
由群星演唱《明天會更好》迅速火爆全球,憑藉著這首歌,羅大佑於1987年獲得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這次,羅大佑終於下定決心,辭職專心做音樂,父母也沒有再反對,隨後他便從台灣搬到了香港。
即使家境豐厚,羅大佑依然用了七年的沉澱,在穩紮穩打中前行,小有名氣後,羅大佑才敢決絕地走上音樂道路,滿身才華的他自然不用擔心前途。 可唯獨感情,讓他無所適從。
與張艾嘉的感情告一段落後,羅大佑遇到了一個與之糾纏十多年的女人。
羅大佑與李烈相識於微時,兩人也曾一起唱過歌,只是那會羅大佑有了張艾嘉,李烈則有了婚姻。
到香港後,羅大佑聽說李烈也在香港,於是兩個人常常見面。剛好李烈結束了婚姻,投資失敗的面臨滿身的債務,羅大佑義不容辭地幫助這位落難的好友。
沒有了束縛的兩人又聊起了過往,一起唱歌,繼而成為了戀人。
李烈是當時有名氣的演員,參與過許多瓊瑤劇。但與劇中人物溫柔嫻靜的個性不同,真實的李烈性格強勢,唯獨很包容羅大佑。
羅大佑屬於典型的藝術家人格,個性自我,大男人主義,對音樂的執著更是無法自拔。在羅大佑創作時,李烈從不打攪,只是暗暗地把麵包和水,放在他的桌角。
同居的日子裡,羅大佑有時表現得像個孩子,他會在睡前大聲地放音樂,李烈也慢慢忍受了。
知道羅大佑喜歡去水族館,李烈就將家裡變成了水族館的樣子,在家裡安置了九個水族箱。
身為音樂創作人,羅大佑希望把更多的時間花在音樂上,他說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李烈也毫無怨言。甚至在紅極一時的階段,李烈放棄了自己演藝事業,專心為羅大佑連結資源,跑腿,這一做,就是十幾年。
不管是生活還是事業,李烈都為羅大佑付出太多了。同時,在久處的矛盾下,李烈也漸漸明白:她和羅大佑很難融洽地生活。
1990年,羅大佑在香港創立了“音樂工廠”,後發表了《東方之珠》《似是故人來》等炙手可熱的歌曲,這些歌如今依然被大眾熱情傳唱。
9年後,45歲的羅大佑遭遇了人生最黑暗的時刻:父親過世,與哥哥姊姊因家產問題反目,羅大佑一時心力交瘁。
看著曾經的幸福家庭一時間支離破碎,曾說不婚的羅大佑,突然想要一個穩定的家了。
有一天,與李烈經過一間教堂時,羅大佑突然牽著李烈的手,向她求婚。李烈雖有疑慮,但她心疼羅大佑,因此答了給他一個家,兩人於1999年領證結婚。
可婚姻終究是殘酷的,它需要兩人放下自我去成全對方。兩個在各自世界活太久的人,很明顯,他們做不到互相成全。
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一年多就宣告結束,離婚是李烈主動提出的。多年後,兩人的釋懷心聲也是莫衷。
羅大佑說:“自己說過不會結婚的,和李烈結婚是因為父親去世,改變了他對生活的看法。至於離婚,他說關係會變化是再正常不過了。”
李烈則認為:我和羅大佑的婚宴是辦給外人看的,我從不覺得那是婚宴。
說到底,兩個人只是以體驗婚姻的形式了結這段奄奄一息的感情。
這一路上,羅大佑對音樂很難“膩”,可是對感情,他真的會心灰意冷而就此收手嗎?
結束與李烈的婚姻後,曾有人問羅大佑:“遇到合適的女人,還會結婚嗎。”
他沉默了一會,嚴肅地說:「不可能!結一次婚就夠了!再說結婚不就是為了要孩子嗎?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孩子!」
當人們都以為羅大佑終身只與音樂為伴時,2017年,羅大佑新專輯《家》的封面上,出現了一家三口行走在鄉村小徑的畫面,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羅大佑再次結婚了,而且還生下了一個女兒,看樣子,這個浪蕩半生的音樂才子,真的安定下來了。
到底是什麼樣的女人,才能讓羅大佑死心塌地當一個丈夫和爸爸呢?
2010年夏天,羅大佑與在香港做金融業的Elaine戀愛了,對方比他小13歲,是他的粉絲。
Elaine是圈外人,體貼懂事,個性溫和。她欣賞羅大佑但不會過度干涉他,和她在一起,羅大佑感覺很舒服。
「很奇怪,和她在一起後,慢慢地覺得不用到處跑了。走多遠都覺得香港的家最溫暖,因為她在那裡。」羅大佑說。
也許是漂泊久了,羅大佑想安定了,而Elaine出現得剛剛好。
人生就是這樣,陪著走青春的人,不一定是走到最後的人,但能走到最後的人,一定是最懂你的人,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才算良緣。
至於生孩子,兩人在一次聊天時,羅大佑感嘆與Elaine相見恨晚,不然孩子都可以打醬油了。此時Elaine說:“現在生也不晚,我也才44歲。”
後來,57歲的羅大佑和44歲的妻子選擇試管嬰兒的方式,成功生下女兒Gemma。
面對如此大的人生選擇,曾有觀眾問他原因,羅大佑解釋:“為了改變生命,救贖自己,決定為人父。”
女兒出生後,羅大佑就儼然一個“女兒奴”,在陪伴女兒的日子裡,羅大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早睡早起,戒菸戒酒。健身、瑜珈、太極一樣不落,他說自己從來沒這麼渴望過活到100歲,能多點時間陪伴女兒。
「以前就是死活不想要孩子,但是真的生下了她後,你會越來越覺得,雖然一直是你在付出,但你能從這個付出裡,感到由衷的自豪和快樂。」羅大佑一臉慈祥說道。
確實,人在每個階段的想法都不一樣,在經歷社會巨變的羅大佑更懂得:除了被人愛,也要學會去好好愛別人。
如今,女兒已經10歲,不管走到哪裡,羅大佑總是驕傲滿滿地說:“女兒一定是我這輩子最滿意和珍惜的作品!”
這些變化和感悟,羅大佑都寫進了新專輯《家》裡,上半場四海為家,下半場回歸愛的港灣,這大概是羅大佑最想要的歸宿。
2021年,第32屆金曲獎正式舉辦,羅大佑獲得最高榮譽「特別貢獻獎」。
67歲的他兩鬢斑白,卻說了一段發自肺腑的話:「鄙我入行44年,才發現今天這獎跟最佳新人獎一樣,一輩子只能領一次,我這個老先生都沒有停,你們年輕的音樂人、歌手憑什麼停,大家加油!
生命不息,音樂不只,這大概是羅大佑這一生的狀態。
結語:
羅大佑的一生,音樂成就無數,有天賦,有他執著追求夢想的努力,當然,也離不開那些在背後支持他的繆斯女神。
沒有夏志仁,就沒有《戀曲1980》的年少誓言;沒有張艾嘉,就沒有《戀曲1990》的深切思念;沒有李烈,就沒有《戀曲2000》的真情呼喊,而有了Elaine ,羅大佑才會有《家》的味道。
愛是每個人無法逃離的人生課題,羅大佑的人生雖不止小情小愛,卻在小情小愛中收穫更豐滿的人生。
{不}-end-{/不}
【文 | 零子 】
【編 | 語非年 】
追蹤@柴叔帶你去看電影,更多精彩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