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簡介(卡爾馬克思生平及其歷史貢獻)

2022-10-25馬克思

1818年5月5日,卡爾馬克思出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利爾城的猶太家庭,父親是律師。早在中學時代,馬克思在《論青年選擇職業》的作文中寫道:“歷史認為那些為謀公共利益而同時也使自己高尚起來的人是偉大的”,“能讓大多數人得到幸福的人,他自己也是最幸福的”,表明了青年馬克思以人類解放事業為己任的崇高理想和獻身精神。

1835年,馬克思中學畢業考入波昂大學,學習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藝術史等。 1836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法律與哲學,並參與青年黑格爾小組,開始鑽研黑格爾的哲學著作。 1841年,26歲的馬克思提交了《論德漠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自然哲學的區別》(簡稱《論伊壁鳩魯哲學》)的論文,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馬克思拒絕了父親要他當律師的要求,打算當教授。由於政府對進步學者費爾巴哈等人的嚴重迫害,馬克思放棄了當學者的主張,轉到新聞界工作。 1842年10月,馬克思在科倫自由資產階級創辦的《萊茵報》擔任主編,以報紙為陣地,展開反對普魯士專制制度的鬥爭。反動當局十分惱火,強令查封《萊茵報》,馬克思被迫辭職。

1843年夏,馬克思在克羅茨維赫同童年時代的女友燕妮·馮·威斯特華倫結婚。同年秋天,馬克思到巴黎與黑格爾左派分子盧格創辦激進雜誌,並發表《黑格爾哲學批判》等文章。這時的馬克思開始從青年黑格爾派轉向唯物主義,實現了從激進的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作為一個真正的革命家出現於政治舞台,主張「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

1844年9月,恩格斯從曼徹斯特來到巴黎,會見馬克思,成為馬克思最親密的戰友。馬克思的革命活動遭到法國政府的敵視,因而被逐出巴黎,遷居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1846年初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成立“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並在巴黎和漢堡等地建立支部,團結各國進步工人,加強聯繫,宣傳共產出主義思想。在這段期間,馬克思和恩格斯先後對魏特林的空想社會主義,格律恩、克利蓋等人的「真正的社會主義」以及普魯東的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進行了激烈的論戰,並取得重大勝利。馬克思主義學說開始廣泛​​傳播。當時影響較大的國際性工人組織—正義者同盟積極邀請馬克思參加,並請求指導工作。 1847年春,馬克思加入了同盟。

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在馬克思的幫助下,改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並以“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代替過去“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口號。在1847年11月的第二次大會上,馬克思受大會的委託,起草了一個文件,這就是1848年2月發表的具有劃代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這樣,共產主義者同盟就成為第一個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階級政黨。 《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比利時政府對馬克思十分惱火。 1848年,馬克思被逐出比利時重返巴黎,後來又從巴黎回到德國的科倫。 1848年6月至1849年5月,馬克思在科倫創辦《新萊茵報》。 1848年,遍及整個歐洲的革命運動,檢驗了剛誕生的馬克思主義。革命失敗後,得勢的反動勢力把馬克思提交法庭審判,後宣布無罪釋放。各國政府加劇了對馬克思以及馬克思夫人嚴酷的迫害。 1849年5月,馬克思被逐出德國,先到巴黎,後又被逐出巴黎,於是移居倫敦,直至逝世。

馬克思的僑居生活十分艱苦,生活來源只能靠一點稿費和恩格斯的接濟。過度的辛勞,使馬克思患了肝病,且日益嚴重。在貧病交加的惡劣條件下,馬克思不僅要同形形色色的假社會主義作無情的鬥爭,有時還要反駁最瘋狂、最野蠻的人身攻擊。

在這一階段,馬克思寫了許多歷史著作,闡明自己的唯物主義理論,並且致力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繼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之後,1867年,馬克思研究了25年的《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用德文出版。馬克思自己說:《資本論》是工人階級向資產者和土地所有者頭部發射的最厲害的砲彈。

在這一階段,馬克思也於1864年9月28日在倫敦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簡稱國際或第一國際)。協會的第一個宣言以及許多決議都是出自馬克思的手筆,馬克思成為第一國際的領袖和靈魂。在第一國際中,馬克思也同巴枯寧的分離主義、普魯東的無政府主義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1852年11月,第一國際解散之後,社會主義工人政黨相繼成立,各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爆發,馬克思雖然事先不贊成這一行動,但當人民群眾起來鬥爭時,他無條件地站在了公社戰士一邊,給予他們熱情的支持和幫助。為總結公社革命的經驗教訓,馬克思寫了《法蘭西內戰》一書,論證了暴力革命的原則,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巴黎公社的失敗,使國際工人協會陷於不能存在的境地,1876年國際工人協會正式解散。但是,在它的推動下,歐美大多數國家都成立了社會主義政黨,馬克思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馬克思不僅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歷史最優秀的文化遺產,特別是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經濟學、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還進行了艱鉅的理論研究,創立了馬克思主義,這主要是哲學、政治經濟和科學社會主義。而其中,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則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個重要基石。恩格斯在著名的《馬克思墓前演說》中詳細地談到了這一點。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闡明了階級鬥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動力,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剩餘價值學說則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的工資,只不過是他們創造的價值的一小部分,其餘部分都被資產階級無恥地嗆佔了。這個學說,揭穿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像一道陽光驅散了籠罩著資本主義制度的「公平」「合理」的迷霧,暴露了牠吃人魔鬼的血污原形,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

1883年3月14日,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在他書桌旁的安樂椅上靜靜地長眠了。以後,他被安葬在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與馬克思的夫人葬在一起。一百年來,馬克思主義學說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傳播,並且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馬克思的名字和他畢生為之奮鬥的光輝業績,將光耀千秋,永垂史冊。

小叟明:所有內容均不代表本人觀點。版權歸原作者,如內容有害或侵權,聯繫即刪。

馬克思

馬克思

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卡爾馬克思墓

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