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總是不如意事多過如意的事。
面對煩惱,解脫不得,暗自生氣,自己和自己較勁,生活過得擰巴而痛苦。
其實想要破局,活得真實愜意,讀一本莊子就夠了。
所以才有:不看《莊子》,不知世界之博大,不曉人生之通透。這一說法。
不生氣,不是叫你忍,忍字頭上一把刀,忍會讓心痛苦。不生氣是一種境界,一種情緒控制的能力。
我們和莊子學會這種控制能力,自然就不會再生氣。
小知不及大知
莊子在《逍遙遊》中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莊子從自然界中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大雨過後,林間就會長出白色的菌菇,這些菌菇的壽命還不到一個月,所以它們無法理解一個月有多長。
有一種叫做蟪蛄的小蟲子,只活在夏天,秋天來了就死去了,所以它們不知道一年中還有春天和秋天。
於是莊子發出感嘆,小知是無法理解大知的,小年也是不能和大年相比的。
人的智慧受到自身經驗、環境、生命和認知的限制,所以也無法完全理解更高層次的智慧。
我們生活中因認知受限的事情太多了。
在馬雲創建阿里巴巴之前,互聯網在中國還是一個相對新鮮的事物,許多人對其持懷疑態度。馬雲提出的網上購物概念,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商業模式。
他四處籌資,希望能啟動自己的創業計劃,但處處碰壁。
後來好不容易打動了一些投資者,獲得了啟動資金,成立了電子商務平台,馬雲憑藉著自己的遠見和和團隊的努力使得公司迅速成長。
現在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之一。
很多人開玩笑說,如果馬雲找到我投資,我一定會投。但即使時光倒流,放到你那時的認知,同樣的事情還是會發生,你也一定會拒絕。
所以格局放大,就不會斤斤計較,頭腦好的人脾氣就平和。
了解別人的局限,就不會將自己的精力放到不值得的事情上。
不去強迫他人,不去和他人的認知較勁,要知道糟糕的情緒大多來自於淺薄的智慧。
八風不動
莊子講了一個士成綺與老子的故事。
士成綺前去拜訪老子。當他看到老子家雜亂不堪,就大感失望,出言訥諷:「我聽說你是個有大智慧的聖人,卻不想你就像隻老鼠一樣。枉我走了幾百里路來見你。 」
沒想到老子卻毫無反應,士成琦回去越想越不對勁,第二天又跑來認錯,老子非常平靜地說:」對於聖人的名號我毫不在意,如果我具備了大道,你無論說我是牛,是馬,還是老鼠,都沒有關係。
這就是成語”呼牛呼馬“的來源。
我們處在世上,免不了和人打交道,有人喜歡你,也就會有人討厭你,有人誇獎你,也就會有人貶低你。
遇到別人的非議責難,非得自證清白,熱烈回應,那就會激起對方的興奮,陷入到沒完沒了的境地。
佛經上教大家要」八風不動「
面對“利、衰、毀、譽、稱、拿、苦、樂”,八風情緒皆不動,自然不會生怒氣。
空船效應
莊子的空船故事非常經典。
駕船人遇到對面一條船,撞上過來,就會發脾氣怒罵。當發現對面船上並沒有人,一下就會消氣了。
所以撞船事件本身不是我們生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於船上是否有人。
我們內心太過自我,就容易與人發生爭執。
所以莊子才會說: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不對事物過度評判,不用分別心對待,只是保持虛靜空明,就能少生閒氣。